张大鹏,杨美平
(河北省平山县林业工作总站 050400)
1.1 症状 果实被害初期显浅褐色斑点,逐渐扩及全果,果肉烂呈褐色。病斑上出现灰白色茸状霉层,呈同心环纹状。病果大部分干缩成褐色或变为僵果,经久不落。花器发病,柱头先产生褐色斑点,渐扩及花萼、花瓣和花柄,使花器变褐而枯萎,湿度大时长出灰色霉层,干燥时花器枯干留在枝上形成僵便花器,长时间不脱落,病叶受害先从边缘开始发生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及全叶变褐干枯而不脱落,病叶多萎缩下垂。在湿度大时产生灰褐色霉层。枝条受害,多由花器、叶柄、果柄蔓延引起。病部发生溃疡,长圆形,边缘紫褐色,病斑有凹陷。
1.2 发病规律 病原为核果核腐菌、链核盘菌,属真菌。病菌以菌核在枝条或僵果上越冬,花后多雨或高湿可形成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和气流传播,由气孔或伤口侵人。气温在20~24 ℃、多雨、多雾高湿地区易发病,果实近成熟期最易发病。
1.3 防治方法
1.3.1 消灭越冬菌源 在冬季结合果树修剪,及时清理果园内的病枝、僵果以及落果,将这些可能携带病菌的器官集中烧毁或者带到果园外掩埋10 cm 以下。
1.3.2 加强栽培管理 桃树褐腐病的发病与气候条件有关,合理修剪,降低果园湿度,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机械损伤,增加果实套袋,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均可降低发病的几率。
1.3.3 药剂防治 春季开花前喷1 次3~5 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落花后至采收前20 d 间隔15 d 喷70%甲基托布津800~1 000 倍液、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井冈霉素水剂500 倍液、0.15%梧宁霉素水剂600~9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2 000 倍液。
2.1 症状 果实被害多在顶部发病,向阳部位尤多,受害仅限果皮部分。被害处初生暗绿色圆斑,有时多达几十个,逐渐扩大到2~3 mm,呈紫黑色或红褐色,稍凹陷,但不深入果肉,其上着生黑霉。多斑可连成片。病部呈龟裂或畸形。枝条被害处产生浅褐色圆斑,边缘紫褐色,后变黑褐色,稍隆起,常流胶。叶片被害,初生不规则形灰绿色病斑,逐渐扩大变褐色或紫红色,最后病部干枯脱落成穿孔。
2.2 发病规律 病原为嗜果枝孢菌,属真菌。以菌丝在枝梢病部或芽鳞中越冬。春季遇雨和高湿天气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侵染。新梢上的病斑产生分生孢子量最多。多雨、高湿有利发病。6 月开始发病,7-8 月为盛期,病菌在果实上潜育期约50 d,在新梢上潜育约30 d,所以一般果实近成熟期才发病。
2.3 防治方法
2.3.1 选栽抗病品种 在发病严重地区选栽抗病、早熟品种。
2.3.2 加强栽培管理 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剪除病枝、枯枝、清除僵果、残桩,集中烧毁或深埋。生长期剪除病枯枝,摘除病果,防止再侵染。雨后注意排水,夏季合理修剪,改善桃园通风透光。坐果后及时套袋,以防病菌侵染。
2.3.3 药剂防治 开花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 倍液,落花后15 d,喷洒70%代森锰锌800~1 000 倍液、50%多菌灵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75%百菌清800~1 000 倍液、50%嘧菌酯1 000~2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剂型8 000~10 000 倍液均匀喷施以上药剂和硫酸锌石灰液交替使用,效果较好。间隔10~15 d 喷洒1 次,共喷3~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