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孜聪, 王增朝, 金 迪, 张一哲, 宋君杰
(郑州铁路卫生监督所公共卫生科,郑州 450052)
为了解全国国有铁路站车销售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规范度现况,找出食品标签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开展预包装食品标签网络识别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依据相关法规及标准,于2018年11月—2019年4月对全国国有铁路站车销售预包装食品标签进行规范性检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对象 全国国有铁路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站车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国有铁路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四类预包装食品销售点进行采样。通过预实验,结合孟莉[1]、赵晓波等[2]的调查,本次预期问题率为15.0%左右;取95%可信度,6.5%容许误差,依据公式N=Z21-α/2 (1-p)/ε2p[3],则对应的样本量5 152个。考虑10%样本损失,并结合实际,采样量定为5 400份,各局采集样本300份,其中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旅客列车和普速列车各约50份、高铁车站和普速车站各约100份样本,对样本全部展示面拍照,上传至有关机构。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
1.2.2 标签合规性调查 依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和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等标准和规定,检索文献及法院案例,分项目总结了72类可能存在的标签问题,并界定各问题项的判定和检索依据,形成问题索引表。组织调查员对样本进行初筛,并剔除重复样本。按照制定好的判定规则对初筛通过的标签进行识别与评估,将判定结果填入索引表。单列“不确定”项以回避争议问题。
1.2.3 质量控制 所有标签检验员均为经选拔的国内高校食品相关专业毕业生,并在调查前由国家抽样检验平台食品标签检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识别出的问题均由2名以上食品标签专业人员进行二次审核确认后方为有效,“不确定”问题咨询标准制定相关专家进行确认。
2.1 基本情况 共采集样本6 656份,符合识别要求样本5 733份,剔除634份重复样本,共识别5 099份(76.61%),涵盖29个食品种类[4]。问题样本872个,问题率17.10%。共发现问题1 280个,均值1.47(1 280/872),单样本问题数最多达7个。多数问题样本存在1~2个问题,但仍有近10%的问题样本存在3个以上问题,说明一些产品的标签问题较为严重,相关厂家的标签标示水平亟待提高。见表1。
2.2 主要问题 在所探究的72类食品标签问题中[5-9],本次样本在其中59个项目中出现问题,占比81.94%,15个易错项问题数占比72.11%(923/1 280)。综合GB7718-2011和GB28050-2011编制的11个主要项目,营养标签、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配料表及其定量问题较为突出。见表2。
表2 主要项目问题数及构成
表3 问题样本所属厂家注册资本规模、问题样本数及问题率
食品标签作为向大众提供食品成分、营养、功能及急性或慢性危害等相关信息的载体,对消费行为有较大影响[10-12],尤其是近年来消费升级,公众对营养与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科学可信的食品标签成为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及民众健康问题基石[13]。近年来国内学者[14-16]对预包装食品配料及营养成分标示含量的调查及符合性分析,亦有赖于标签的规范与可靠。本研究以全国国有铁路站车销售预包装食品标签为对象,探讨了铁路食品标签问题的总体情况,为食品标签问题有效管控和制定食品标签相关知识培训及科普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国铁路站车销售预包装食品标签问题不容忽视。本次调查标签问题率17.10%,较孟莉[1]、赵晓波等[2]的调查偏高,部分产品标签问题较严重。营养标签、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配料表及其定量问题较为突出。部分问题项有标准规定的固定格式、计算方式、名称目录或使用范围,如是否添加了不得用于食品的药品、食品添加剂名称及使用范围、营养成分表内数据的具体规范及计算规则等。若能对相关标准规定较明确的方面进行拆解、归类、汇总,并建立关联数据库,开发识别应用程序,应当有助于人们发现食品标签问题。本次发现的主要问题项目与公众关注点有较大差异[17],公众较为关注的日期标识问题虽仍然存在(4.0%),但并非食品标签的突出问题;较为突出的营养标签及配料表问题因更多涉及食品营养、品质或慢性毒性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使得民众因不了解而无法正确关注。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方面知识应当进一步教育、普及。
标签问题管控重点在中小企业。以往部分相关研究[18]曾提及,企业规模可能对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影响,但目前并无实证研究。本研究从食品标签问题率入手,得到企业投资规模与标签问题率确实存在规模越小问题率越高的情况,同时,在投资规模到达某临界值(2 000万)后,企业食品标签标示水平基本恒定,对其他相关食品安全问题宏观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进口食品标签问题较为严峻。我国相关标准要求所有进口食品必须加贴中文标签,该项工作主要由国内进口经销商完成,有标签问题的进口食品主要来源国为俄罗斯及东南亚国家。究其原因,一是进口商准入门槛不高且数量众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与东南亚、东欧国家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相关进口商对此类国家文化及产品熟悉度有待提高;二是进口商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对食品标签重视不够,标签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19];三是监管力度逐步降低,特别是随着海关总署将取消首次进口食品标签备案[20],可能会产生更多问题。
发挥社会各方力量,不断提高食品标签标注规范度。建议中小企业与进口商加强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学习,切实规范标签标注;食品经营者要学习食品标签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并下架存在标签问题的食品;铁路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要加强管内销售预包装食品标签的管理,建立长效机制,进行专项治理;各专业机构可通过多途径宣传食品标签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识别能力[21],实现社会共治。本次识别所得争议问题虽咨询了参与制定相关标准的专家,但仍有较多“不确定”问题未纳入本次统计,如清真标识规范性、主要功能成分能量加和值与能量标示值差异的允许范围等,望有关部门进一步统一标签管理体系并细化具体规定,尽量避免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