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析

2021-12-09 22:12姜秀梅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0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姜秀梅

摘要:学生的发展过程,是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局限,大多数仍处于前两个阶段,因此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重视文化课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道德素养的培育。《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治意识培养,确保学生在成长阶段树立良好思想与周正的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基本的法律观念。本文将针对日常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开展进行方法论的探讨。

关键字: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何为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学习道德与法治,是在教育学生建立法治观念,遵守道德秩序,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对未来社会秩序的维护将会具有极大的启发引导作用。所以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的,那么如何能够更好地让小学生去理解和认识到所要传达和引导的内容,就需要采用一些更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提倡生活化教学的原因

陶行知先生地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教育中,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入手,从生活中探索所学知识的真理十分重要。生活化的教育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通过生活对学习入手,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教学如果从生活入手,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益处。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优势之处在于融入了较多贴近生活的事例,从生活氛围的营造中引出关于道德与法治的思考问题。道德层面的知识一般都较为抽象,而这种生活化模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形象地感知课程内容,转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更加深刻,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导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如此,教师以教材作为辅助,结合学生或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课程中引入生活化的例子,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场景,以此强化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让教育通过生活化实践展现出真正魅力。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具体措施

1.通过情境创建,让学生感受课程的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于生活,同时也应该作用于生活。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到《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内涵和作用,体会到学科内容的丰富多彩。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生活化情境创设,让学生发现英语和实际生活中的关联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常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包括与父母、朋友、亲属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都可以将其列入课堂的情景构建之中。

以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为参考,在讲解第一章“我们当地的风俗”前,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家乡的各种风俗习惯,在课上让学生自由结合来对这一风俗习惯进行情景剧编排与表演。通过这种方式极大程度地提升了课堂的活跃度,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在课堂之中,拉近了学科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能够以此提升课堂有效性。

2.结合社会化内容及新闻事件,进行生活化探讨并实现知识引导

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成绩”,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增加道德与法律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学生在各类事件认知中的辨别能力。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各种社会新闻的传播渠道广泛,传播速度增加,这也为学生此课堂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教师在课程学习中,可以依据当前社会的新闻时事为学生提供参考,让学生在课堂上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对事件进行分析交流。

每逢“双十一”,线上与线下都纷纷开展各种购物活动,关于“理性消费”与“浪费”的话题总会登上热搜榜。学生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其他生活场景中也能够感受“双十一”的购买氛围,在线下购买中难免会受到这种购买优惠气氛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时,就可以融入此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买东西的学问”中,对一些产品辨别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双十一”或日常的线下购买中,对“三无”或其他不合格产品进行准确分辨,这些知识的普及也能够让学生在购买权益受到侵犯时敢于维权。在对“合理消费”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带入“双十一”不合理消费的例子,与本章节的内容形成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合理消费所带来的困扰,让学生在自我克制中做出正确的购物选择。

3.课堂中增加生活化实践活动

想要在课程中融入生活化,相关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将教师放置于引导人的地位,而是作为课程的中心人物,往往会选择性地忽略教材中的一些实践活动要求,這种模式很难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课堂上实践活动的构造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自己才是的课堂“小主人”,教师针对课程话题的设定,让学生进行广泛讨论与参与,摒弃原有传统枯燥无聊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课程中真正做到独立思考,积极参与。

在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的“好朋友,真友谊”中,教材中题词上举行一次小型辩论会,讨论关于“好朋友是否一定要为对方保守秘密”。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在课堂中为学生组织一次小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对此辩题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自己所学过的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小组式的社会实践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课程责任感与参与感。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道德行为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和灵魂,优良的品德更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家长和教师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融入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意义,能够助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婷婷. 《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的生活化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9.

[2]郑淑琴.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J]. 天津教育,2020,(23):30-31.

[3]郑术焱.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 新课程(小学),2019,(09):70-71.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