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永久存在。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们对其宠爱甚至溺爱。而孩子认为,别人的付出和他们的接受都是理所应当的,这就造成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懂得知恩,学会感恩,进而让感恩成为他们初期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应该怎样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呢?
1.教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感恩有很多很多:感谢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生命,把我们抚养成人;感谢老师,是他们教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感谢朋友,是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感谢祖国,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感谢社会,它使我们在文明、和谐的社会中成长、进步。
2.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概括地说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他人之恩、自然之恩等。 父母之恩。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感谢父母的恩情,是人生中最基本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多角度理解父母之恩。如《可贵的沉默》教育我们在接受父母给予自己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关心父母,以行动回报父母之爱。
祖国之恩。我们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为我们描绘了青海湖壮丽的景色,了解了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活物资,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如《一面五星红旗》中感受了“我”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社会之恩。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有爱心,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将心比心》课文中学会主动地关心、爱护他人,懂得“爱人者,人恒敬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
他人之恩。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不论是否顺心,我们都要懂得感恩。《一个降落伞包》的故事,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在飞机遇到突发状况时将自己的降落伞包让给了小女孩。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教育学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明白不仅要在生活中乐于助人,还要对别人给予的帮助感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学生要能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教材中就有许多挖掘大自然之美的佳作。如《自然之道》告诉我们,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回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在学习每篇课文时,我们都要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懂得感恩,即使是生活中微乎其微的一件事,也要怀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
3.要形成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文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 学会感恩,就要珍爱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还有形形色色的犯罪等。
(2) 学会感恩,就要培养责任意识。
责任意識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让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有”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的理想;当祖国需要挺身而出时,就要有少年周恩来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3 )学会感恩,就要学会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
学会感恩,就要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学会感恩,就要感念社会之恩,就要融入社会,学会礼让,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4.正确运用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 获取信息、引导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同时还要让感恩教育贯穿小学生的每一天,让学生从一天的生活中获取更多的感恩信息。
(2 )情感体验、懂得感恩。
体验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感恩的内容中,最被人看重的是父母之恩。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父母之恩的课文仍显得寥寥无几,这必然导致孩子在阅读体验方面的不足,同时阻碍孩子在感恩上的想像体验和思维体验。因此,语文老师有责任与家长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3) 倾诉衷肠、学会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如,教学《和时间赛跑》,可以“我打算这样和时间赛跑”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可贵的沉默》一课,可以设计一个”爱心小手计划”,让学生制定一个回报父母关爱的计划;(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永生的眼睛》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琳达的女儿,你会怎么做?”
总之,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实现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