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虹
何康(1923—2021),汉族,福建省福州人,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国家农林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农业部部长。作为农学家、农业管理专家、社会活动家,何康长期参与和主持国家农业行政、科研、教学和农业生产领导工作,是中国在热带大规模发展橡胶和热带作物生产的奠基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科教事业和乡镇企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93年,何康获得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世界粮食奖。2021年7月3日,何康在北京逝世。
回望何康走过的足迹,与广西尤其是被誉为“中国战时农都”的柳州沙塘有不少的交集。
早年求学广西
1941年至1946年,何康先后在广西大学经济系、广西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据何康《结缘农业70年》的回忆,他到广西大学农学院学习,与其父亲到广西任职有关。
何康的父亲何遂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九一八事变后,何遂力主抗日,与朱子桥将军一起组建辽吉黑抗日义勇军民众后援会,还请缨杀敌,任由退入关内的义勇军为主力的国民党军第五十五军军长。西安事变后,1937年5月,何遂与到达南京的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博古、叶剑英、李克农等建立联系,叶剑英和何遂很谈得来。1939年5月,何康在重庆南开中学念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该校的中共地下支部书记。后来,叶剑英把何康的党员关系转到中共南方局,由他直接领导,叶剑英调回延安后,何康由董必武直接领导。
1941年初,任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何遂兼任军委会桂林办公厅总顾问,于是举家迁往广西。何康当时在成都光华大学政治经济系读大一,组织上同意他随家迁桂。行前的一个晚上,何康特地到重庆曾家岩周公馆去见中共南方局的主要负责人董必武,董必武要求何康在这个长期隐蔽的时期,勤学、勤业、勤交友,多学一点有用的知识。得知何康专业是学政治经济时,董必武说现在学政治经济学,无非是亚当·斯密那一套,将来恐怕用不上,不如学一门与民生有关的科学技术,比如农学,将来建设国家更有用处。何康随父来到广西桂林,在广西大学经济系学习并从事地下党工作。1942年转学到广西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当时的广西大学农学院位于柳州市沙塘。
何康选择到广西大学农学院学习,除了董必武的交代,还因为他记得马君武校长说过,广西大学农学院及广西农事试验场是广西全省最高的农业研究机构。何康也知道浙江大学的很多老师都到广西大学农学院执教,如张肇骞、汪厥明、柳支英、周明牂、程世抚、蒋书楠、张照、吴耕民等。
何康初到广西大学农学院时,看到沙塘虽然远离市区,可环境宁静而美丽。周边的马路两旁整齊地长着笔直耸立的桉树,一幢青砖的教学楼,几排平房宿舍,虽然只有200多名学生,但学习气氛、学术氛围都很浓厚。学院人才荟萃,来到这里求学,虽然学习、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但能遂自己的心愿,能够进一步实现农业兴国的抱负,何康无怨无悔,甚至感到很幸运。和所有同学一样,何康吃糙米饭填肚子,用桐油灯照明,无论是上课学习还是科研实验都很勤奋,常常夜里读书钻研到十一二点。那时的油灯是以煤油或桐油为燃料,油烟很浓,早晨起来鼻孔都成了黑洞。
何康从大二开始进行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指导教师是美国农学界泰斗魏克斯曼的学生、留美博士张信诚。张信诚当时分别在广西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农事试验场任职。在张信诚的指导下,何康的学业进步很快。
1943年至1944年,在黄瑞纶(原浙江大学教授兼农艺学系主任、广西农事试验场技正兼农业化学系主任)、张信诚的指导下,何康在广西进行土壤碳氮比对于水稻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稻秆还田、腐解之动态,他们采用磨碎的稻秆进行对比试验,得出新的结论,认为在广西桂南一带施稻草于水田,以晚稻为好,主要是正值高温多湿季节,有机质分解快,有利水稻营养和肥效的提高。何康将研究形成论文《关于土壤中的碳氮比例及其与水稻营养的关系》,并以此论文于1946年获优异成绩毕业。
这在当时是个崭新的课题,且具有实用意义,得到当时中国农学界的重视,自然也获得导师的喜爱与赞赏。何康在广西大学农学院的造就,奠定其成为农学家的坚实基础。
1980年,何康到美国看望恩师张信诚,张信诚拿出何康当年毕业论文的手稿,恩师对他论文的重视并收藏了那么多年,何康很感动。
三同学破坚冰
当年在沙塘桐油灯下苦读的广西大学农学院学子中,日后出了3位农业部门主管官员——何康任中国农业部部长、李崇道任台湾农复会主任、黄成达任香港渔农署署长。沙塘求学的那些年,他们住在同一宿舍,何康和李崇道睡的是上下铺。正是这样的校友关系,他们3人携手合作,打破了大陆和台湾的坚冰,促进了海峡两岸暨香港的农业交流。
1942年春天,李崇道被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录取,来到沙塘,开始了4年的学农生活。李崇道聪明,有热情有志向,对在战乱年代能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非常珍惜,因为学习刻苦并成绩优异,当年还获得畜牧兽医系奖学金。
黄成达与何康、李崇道不同,他并非内地考生,而是1943年由香港考入广西大学农学院、从沦陷区逃难出来求学的,比何康和李崇道低两届。1944年,黄成达投笔从戎,作为翻译参加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重返校园,于1948年毕业。
1989年,何康即将离任农业部部长一职,那时大陆、台湾、香港的农业交流因为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对立,还是坚冰一块。如何打破坚冰,何康想到了昔日同窗李崇道和黄成达。李崇道当时是台湾地区的农复会主委,而黄成达则任香港渔农处处长。何康试着通过黄成达向李崇道表示会面的邀请,得到李崇道热烈回应。
1989年5月3日,李崇道的弟弟李政道给何康来信,希望李崇道、何康能够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畜疫会上见面,可惜因各种原因未能见面。后何康又通过李政道夫妇再向李崇道表示会面的邀请,令他没想到的是,李崇道立即回应,决定在香港会面。
1991年10月17日至18日,这3位在广西求学的同窗分别46年后在香港重逢。当年学子,而今步入花甲,一见面就紧紧拥抱到一起。李崇道与何康的密谈由美国FMC公司的一位亚洲负责人(美籍华人)作东安排,何康夫人全程陪同,何康儿媳王苗当时在香港工作,为他们做了摄影记录。由于何康、李崇道、黄成达的努力,两岸农业科技交流、科研人员的交往逐渐密切起来,两岸關系开始“破冰”。
何康坚信,这里边同学的情谊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育我沙塘”
位于沙塘的柳州市农业科研所里,一座高高的水塔上竖着醒目的“战时农都”4个红色的大字,此为何康所题。
何康对这里,自始至终都是“育我者沙塘”的情结。
2012年4月,在自治区领导和柳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陪同下,何康一踏进柳州市农科所的大门便激动起来:“这地方我永远忘不了。生我者父母,育我者沙塘!”尽管这已经是何康第五次重访沙塘,仍然控制不了自己激动的心情。
这是何康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
在广西大学研究室旧址,墙上嵌刻着广西大学原校长白鹏飞1939年的题词,何康凝视着“广西大学农学院研究室奠基纪念”的石刻,过去求学岁月的艰难困苦和美好的时光,都在他眼前闪过。
何康一辈子结缘农业,他坚持认为,“要说我做农业的专业知识,底子就是在沙塘求学时打下的”。虽然是抗战时期,但是沙塘却有着当时全国优秀的师资,马保之、严家显、马大浦、童润之、张信诚、张肇骞等许多著名专家、学者都因避战乱来到柳州,言传身教。他们在沙塘培养出大批杰出的农业科技人才,何康便是其中之一。在沙塘农都博物馆,何康久久凝视着这些师友的照片,诉说着师恩难忘。过了那么多年,何康仍然记得导师们的名字,说得出他们的所长和所教的科目。何康后面来沙塘寻旧,都带着他的夫人郁隽民。二人当年都在沙塘求学,在此相识相知。当然他们都没有想到,这段共同求学的友情会在大家都70岁的时候转为爱情。
命运还安排了何康与郁隽民等几个同学共同度过一段惊心动魄的逃难之旅——1944年8月的湘桂大撤退。何康通过当时国民党第四战区参谋长吴石的安排,与几个同学终于乘上开出柳州逃离战区的火车。何康沉着镇定地将同学们一一塞进车里,自己则爬上火车顶,用绳子将身子和气窗绑缚在一起。在火车加速行进时,风裹细沙打着何康的脸,经过长时间的颠簸,火车停下时,他身子已经呈僵直状态。
何康忘我无私的品格,深印在郁隽民的心底,让她对何康平添几分深情。之后,在战乱的时日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失去联系。
何康的父亲何遂与缪希霞的父亲缪秋杰是至交好友,两人虽是国民党高官,却同情共产党,支持革命事业,暗地里为民族的革命与解放做了不少事情。自然,两家的孩子从小就一块玩耍,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后来,何遂和缪秋杰合办瑞明公司。瑞明公司实际上是共产党的地下机构,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往解放区运送药品等紧缺物资。何康任公司总经理,缪希霞任财务主任,他们俩均是中共地下党员。可以说,何康与缪希霞既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儿时玩伴,又是亲密无间、志趣相投的革命伴侣。
1990年,缪希霞在病逝前,特意嘱咐儿子去美国寻找郁隽民,希望自己钟爱一生的人能继续拥有幸福,何康的儿子在美国寻找郁隽民无果。1993年春夏之交,何康的儿子得到消息,郁隽民从美国回来了,他们找到郁隽民叙说了妈妈最后的嘱托。郁隽民听后很感动,答应考虑。昔日风华正茂的他们,如今已是白发苍颜。那时的何康与郁隽民已是70岁的老人,二人于当年秋天成婚,此后共同走过了26年的岁月。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何康、郁隽民夫妇回到广西柳州沙塘。重新踏上这片青年时代曾学习生活过的土地,郁隽民不禁感慨万千:“50年前,自己曾在这里立下人生的目标选择学农,此后命运的安排却让自己从未从事农业工作,心中总存着遗憾。”沙塘之行是郁隽民一次特殊的人生之旅。
2009年,柳州市柳北区和柳州市农科所的同志到北京拜访何康。何康说:“现在全国要想找到像当时沙塘那样的地方,很难。因此,要重新开发沙塘‘农都文化,最关键要有东西给人看。除了要尽快修复那些历史遗址,还要利用好南方喀斯特地貌特点和丰富的植物资源,打造有强烈南方特色的园区。”后来,他再访沙塘,看到在柳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沙塘经济文化建设日新月异,感到很欣慰。何康还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出一本对“中国战时农都”进行系统记叙的专著,因为“沙塘是个绝无仅有的地方,是柳州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沙塘精神要继续发扬光大”。
2012年4月1日的这次访问,何康意犹未尽,兴起挥毫,再次为沙塘留下墨宝,题写的内容出自他的内心。他先写下“沙塘——战时农都”,又深情挥毫,题写“生我父母,育我沙塘”。
离开时,何康偕夫人郁隽民再次向沙塘深深鞠躬,似当年离开时与师友惜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