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老人的管教方式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

2021-12-09 20:43:32胡慎之
现代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管教爸爸妈妈爸爸

我女儿今年4岁,已经上幼儿园了。我和妻子是双职工,幼儿园放假时,孩子由家里的老人帮忙照看。可我们夫妻都不太认同老人管教孩子的方式,比如孩子正在玩游戏或看书,老人就喂孩子吃的喝的,比如孩子有情绪了,老人却否定她的情绪甚至取笑她。我有些担心老人的管教会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想问问如何跟孩子沟通,以消除这种影响。——一位34岁男士的自述

老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有限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看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这位爸爸认为老人管教孩子的方式是错的。以这样的心理预设看问题,其实是把自己和老人对立起来了,这种对立很容易引发摩擦和冲突。如果父辈和祖辈形成了对立,孩子的教养肯定会出大问题。没人愿意被否定,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就算得不到认同,至少也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这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与同事或陌生人相处是这样,与家庭成员相处更是如此。

第二,这位爸爸似乎无力改变老人管教孩子的方式。他可能也跟老人做过一些沟通和讨论,甚至因为这个问题多次跟老人发生冲突,但没起到什么作用。他无法认同也无法改变老人的管教方式,同时又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因此感到非常无奈。

第三,这位爸爸很担心老人的管教方式会对女儿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想要做些什么,比如跟女儿沟通,消除这些影响。

了解了以上几点,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老人带孩子究竟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会有多深。其实只要不是像留守儿童那样长期只跟老人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有限的。案例讲述者的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了,他们夫妻白天上班,晚上可以跟女儿互动。女儿只有放假时跟老人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整体而言,孩子跟老人在一起的时间是有限的,影响自然也是有限的。另外,女儿的主要抚养人是爸爸妈妈,老人帮忙带孩子只是扮演辅助的角色。况且女儿都4岁了,安全感和爱等方方面面的东西都已形成。虽然她还是很依赖妈妈,但已开始想跟爸爸有更多互动。如果父女之间的互动良好,女儿就能感受到爸爸的爱,同时认同爸爸的价值观,模仿爸爸的行为方式、生活技能等。对她来说,家里老人的影响肯定没有爸爸的影响大。

孩子的困惑:是该听父母的,还是听老人的

很多家庭都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为了抢夺孩子展开竞争——都想拉拢孩子,让孩子跟自己更亲近一些。对老人而言,让孙辈跟自己更亲近是为了体现自己在这个家的价值:我还是被需要的。老人因为年老体衰处在被边缘化的恐惧中,很需要这种对自身价值的肯定。看到孙子孙女在自己的养育下长得非常好,老人会很有成就感。有些老人甚至会在无意中把孩子当成满足自恋感的工具,比如有的老人会说:“看,这个孩子白白胖胖的,养得多好。”他的意思其实是:“看,这是我的功劳。”

如果父母没能厘清跟父辈的关系,彼此没能很好地完成“分离”,或者过去跟父辈的某些冲突始终没能得到解决,就很有可能在无意中把孩子变成与上一代展开权力斗争的工具或手段。有时候,父母不认同老人带孩子的方式,提出批判,自以为是在就事论事,实际呈现出来的却是两代人的对抗,双方都想控制对方,让对方服从自己。

在这种存在权力竞争的家庭中,孩子会选择听爸爸妈妈的,还是听爷爷奶奶的?这一选择取决于以下3种心理机制。

第一,認同权力更大的一方。谁是家庭的权力中心,或者说谁在家里权力更大,孩子就认同谁,或者说站在谁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第二,认同跟自己更亲近的人。比如奶奶最疼爱孩子,孩子遇到问题会跑来找奶奶,希望得到奶奶的庇护,心里有什么感受也更愿意跟奶奶分享。日常互动越多,双方的关系就越亲密。孩子跟谁关系更亲密,就更认同谁。

第三,认同能稳定陪伴自己的一方。所谓稳定陪伴是指能长期稳定陪伴在自己身边。孩子肯定更愿意认同能稳定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与之更亲近。某个家人今天在,明天不在,或经常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孩子跟他的关系自然比较疏远,甚至抗拒去跟他建立深层次的连接。因为这种不稳定的陪伴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认为不跟他建立连接对自己更好。

总结一下,孩子在家庭中最认同的是那个权力最大、跟自己最亲近、最能稳定陪伴自己的人。

如果父母怀疑自己跟老人存在权力斗争,但又考虑到老人是来帮自己带孩子的,好像不能对老人太过挑剔,于是只能压下心中的不满。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就必须厘清这种权力斗争,厘清这种控制和服从的冲突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要与老人沟通制定育儿规则

家庭中的合作需要通过沟通制定规则。比如在带孩子的问题上,要明确老人究竟是来帮忙的,还是主导育儿的。如果是来帮忙的,爸爸妈妈就是主导,老人主要起配合作用,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针对老人如何配合提出具体要求。如果把主导权交给老人,爸爸妈妈就要接受老人管教孩子的方式。因此,爸爸妈妈必须明确要采取怎样的合作育儿模式,制定双方都认同的规则。分工明确了,冲突自然会减少。

以我为例,我也会请爸妈帮忙带孩子。我小时候,父亲对我非常严厉。他可能心中有愧,想补偿我,所以特别疼爱孙子,什么都要给孙子最好的。很多老人都是这样,觉得过去对孩子太严厉,就特别宠爱孙子孙女。其实最深层的原因应该是老人希望留在子女身边,对子女有些用处。这种“有用”的感觉非常重要,对那些年轻时从工作、事业、人际关系中获得价值感体验的老人来说,“有用”就是他们现在价值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退休在家,价值感逐年降低。老人发挥自身价值的空间越来越小,为了证明自己对家庭还是有用的,于是将全身心投入家庭中,为家庭奉献自己的能量。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很可能用力过猛,以至于越位。如果这种情况已经发生,父母就要跟老人认真沟通一下。

我们家出现过这种情况,我便跟父亲说:“您宠爱孙子当然可以,但我才是孩子的父亲,希望您能尊重一下我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包括尊重我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孩子有自理能力,从小就教他要独立。如果您要替他做什么,我会制止您,让他自己做。我最终的目的是把我的孩子、您的孙子培养成能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利的人。”父亲认同了我的话。我随即设定了一些规则:比如孩子提要求,如果要求合理,家长可以满足他,不合理就不能满足;比如在孩子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内尽量不要去干扰他,因为外在的干扰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变成一个无法专注的人。这些规则是我作为主导者制定的,所以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老人会对他说“这件事情你要找你爸商量一下”,或者“这件事情你得问你爸”。收到这样的反馈后,孩子自然会知道谁是他最重要的监护人,谁能在这个家里拿主意。这样一来,辅助养育孩子的老人的影响力自然会减弱。

跟老人沟通,而不是寄希望于跟孩子沟通

案例中这位爸爸的问题是如何跟孩子沟通,以便消除老人对孩子的消极影响。显然,这位爸爸认为只要跟孩子沟通得法,就能消除这种影响。但是,4岁的孩子还没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很难对事物有准确的认知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今天爷爷给我买了一根冰棍,我吃得很开心”,比如“今天爷爷批评我了,我很难过,不喜欢爷爷了”。

父母要重视孩子内心的感受,如果担心老人忽略甚至取笑孩子的感受,就更应该重视、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我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后,我一般会跟他说几句话:“今天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想跟我分享?我很愿意听。有什么需要我帮助?只要是合理的,我一定会满足你。”孩子听了这种话,会明白父母真正在关注他、无条件地支持他,那他不管有什么感受,都会愿意跟父母聊聊。这个聊的过程也是跟父母建立连接的过程。这种连接越深入,孩子对父母的认同就越强。可是如果父母对一个4岁的孩子说“爷爷奶奶这样教你是错的,他们不应该这样,爷爷奶奶再取笑你时,你要阻止他们,告诉他们不能取笑你”,4岁的孩子是没办法做到这些的。因此,通过跟孩子沟通消除不良影响,是一种很不现实的想法。

当老人忽视或取笑孩子的情绪时,父母应该跟老人沟通,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告诉老人,争取其认可和支持。父母一定要跟老人达成基本的共識:在这个家里,究竟谁是主导者,谁是配合者。有些老人比较固执,跟他们沟通一两次无法达成共识,那就经常性地沟通。要注意,在沟通中不要预设老人的方式是错的、不好的,否则只会导致双方的对立,最终依旧会演变为父母和老人的权力斗争,而孩子沦为斗争的工具。

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应对老人

孩子在幼年或更小的时候,基本性格已经形成。四五岁时,身边人(包括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而言没那么大。当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遭受挫折,这些挫折恰恰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恰到好处的挫折能启发孩子思考,锻炼孩子的能力,让孩子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跟老人相处也属于恰到好处的挫折。有些孩子跟老人的相处模式和跟爸爸妈妈的相处模式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被允许的。好比成年人跟亲近的朋友、跟比较疏远的朋友、跟陌生人、跟领导的关系都是不一样的,要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这些不同的关系。

4岁正是孩子开始探索外部世界、发展多元人际关系的时候。跟不同的人互动,孩子才能更多地去感受、去思考、去选择。老人如何对待孩子,孩子会有自己的感受,他们也会根据这些感受作出回应。学习应对不同的人是孩子成长中一门重要的功课。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学习如何应对老人,而不是在背后对着孩子批评、否定老人管教孩子的方式,这会使孩子困惑。举个例子,我在做婚姻辅导时接待了一些来访者,有些女士希望我能单独做做她们先生的工作,说服他们作出改变。这种要求我一般都会拒绝,因为我不想让自己陷入一种为难的处境。夫妻二人都对婚姻关系发挥着决定作用,所以我做婚姻辅导时希望夫妻都在场,我说了什么,他们各自又说了什么,双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能减少很多猜测。同样地,父母在孩子面前批评老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可能让孩子陷入混乱。

当然,如果父母没能解决跟老人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会被孩子利用。有些孩子机灵顽皮,在老人身边说老人的好话,在爸爸妈妈身边说爸爸妈妈的好话。这其实是孩子的无奈之举,因为父辈和祖辈的权力斗争或冲突没能得到解决,孩子感到压力,不愿作出选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应对方式。当然,这样的机灵还是不要为好。若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察言观色、讨好身边人,太过懂事乖巧,成了所谓的“小大人”,必然会压抑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这是很不可取的。

总之,老人的管教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小,而且能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管教方式,对孩子没有什么坏处。当然,作为管教孩子的主导者的父母要先解决好跟老人的分歧和冲突。父母太在乎孩子,才会去批判老人对待孩子的方式,但请不要忘记,老人同样很爱孩子。只要父母相信老人是爱孩子的、是真心为孩子好,就不会太担心老人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

(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作者:胡慎之)

猜你喜欢
管教爸爸妈妈爸爸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3:10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6
面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我想让爸爸妈妈吵架
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
快乐语文(2018年36期)2018-03-12 00:55:20
我的爸爸妈妈
我和爸爸
中华家教(2017年2期)2017-03-01 16:29:25
爸爸
琴童(2016年12期)2017-01-16 11:15:38
爸爸冷不冷
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 18:58:11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