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
2021年9月,科学界有点热闹,连续几个奖揭晓。先是12日第六届未来科学大奖在京公布了2021年获奖名单,再是13日第三届“科学探索奖”正式发布。两个奖,一前一后发布,颇有科学界“诺贝尔”与“奥斯卡”“较劲”的意思。不仅如此,2021年获得科学大奖的科学家中,年青一代甚众——中国科技大学的朱晓波研制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打破了谷歌保持的世界纪录;湖南大学的姜潮创造的理论成功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为核能相关的国家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曾艺在全球首次证明胰岛中存在成体干细胞,为攻克糖尿病提供了崭新的路径……这些青年科学家真正体现出了青出于蓝的豪气。科学界的“神仙打架”,我们当然喜闻乐见,不过因其有一定的专业性,所以很多科学成果我们只能奉上一句“不明觉厉”。然而,科学家们的成长史,就比较通俗易懂了,下面,就让我们借此机会走近那些获奖的科学家,看看是什么,让他们登上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峰。是天时地利,还是事在人为?
自我修炼,强大的内驱力永不过时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建伟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可能。
·不要命地上科大,科学家也被“内卷”过
我们科大人确实都非常用功,回想起来,这一方面让我觉得比较好,另一方面让我非常“痛恨”。同寝室有四个同学,其中有一位特别用功,他每天都要学到很晚。我和山西那位同学都是到十点就困得不行了,他搞得我们躺在床上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当然,我们都是好朋友,但他本来考得比我们好,又比我们用功,这还让不让我们睡觉了?
我们只能努力跟着他一起学到十点半,后来是十一点,最后又搞到十二点,搞得我们第二天上课睡觉都要趴着流口水了。好不容易学校有了熄灯制度,这令我们感到幸福,但他为了继续努力,早上又很早起来学英语。没办法,他起来了我们也得起来,不然我们就有一种罪恶感。我们还有一位同学,是湖南省的高考第一名,底子已经很好了,但他每天早上起来在我们隔壁的小教室里大声朗读英语,让我们更加没法睡了。
所以当时有种说法,不要命地上科大。我们这些想从容一点的人都没法从容,在基本功底上确实是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适用话题】优秀且努力;学霸的“内卷”;规则与变通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其林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
·从地里直接去考试,失败后我选择了复读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从地里直接去考试,什么也没准备,也就没考上。但我发现卷子不难,后来参加了补习班,终于在 1978 年考上了。补习持续了三四个月,这是我人生中最辛苦,也是最充实的一段时间。
说起来别人都不相信,白天十几小时的劳动,我一分钟都不落。一般早上六七点钟上班,晚上六七点钟下班,再参加晚上八点的补习。这意味着我一下班得马上去城里。路程十几公里,还得过江,有时我来不及就不吃饭了,或者十点结束后再吃。十点结束后离家最近和第二近的渡口已经关了。我回家要多骑行十几公里,到家快凌晨一点了,吃点泡饭立马睡觉。
当时一边骑车一边想,为什么这么干?还是因为自己喜欢。古人为了求知也是这样干的,想想他们,我吃的苦算不了什么。也是这段时间特别忙碌辛苦,身体弄坏了。到了考试时我身上到处长风疹,看医生也老看不好。医生说是免疫力下降了。一痒就要吃抗过敏药,这个药会让人想睡觉,我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参加考试的。
【适用话题】因与果;热爱与付出;克服艰难
【素材深度解析】人们常言时代发展极快,人们不知疲倦,紧随浪潮你追我赶,以致“内卷”“鸡娃”“躺平”等极端词语顺势而生。其实所有种种不过是个人所选,有人优秀异常,如不要命的科大学霸,想要追求达到更高水平与境界;有人见贤思齐,如科学家潘建伟,想要追赶学霸步伐,突破自己更上一层楼;有人不畏艰苦,如院士周其林,用忙碌换来另一种人生……这些不过是个人选择,一个人想要奋斗,再多的苦难都不能成为绊脚石;一个人不愿努力,剩下的全部就是借口、理由!
在恰好的时间,遇到了顶好的老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启发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奖励他们(张启发、李家洋和袁隆平)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 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
·全能杜老师,吹拉弹唱样样通
我们那时候考上中学的难度,比如今高考还要大。我们班被中学录取的有7个。而我们公社别的学校,有的一个也没考上。可知我们老师好得出奇。
我们老师姓杜,家庭成分是地主,出身不好,所以读到高二就被下放了。他一个人包了我们一个班,全科都教,从朝读教到晚自习,语文、算术、体育,做操、打球、画画等都管下来。
他会吹拉弹唱,篮球打得特别好,而且会做收音机,把电阻、电容、晶体管这些元件组装起来安装成收音机,收听广播电台。后来我出来读大学了,还听说杜老师可以自己装电视机,村里很多人都向他买。
他在农村里能够自主钻研。我们跟着他,也学到了比较强的钻研精神。
【适用话题】师者;专研;全面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魏勇
2020年科学探索奖天文和地学领域获奖人
获奖理由:肯定他在行星大气逃逸、行星空间环境演化等方面的成绩,支持他在行星多圈层耦合及宜居性演化方面进行探索。
·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谢谢老师支持我
“黑暗中我站在窗前看雪花飘落时顿悟,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大家可能以为这是哪个“中二少年”的台词,其实这是2020年科学探索奖天文和地学领域获奖人魏勇10年前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一次顿悟。当时国内的火星研究几乎是空白,魏勇申请了德国的博士后职位,当时他的同事们都觉得他疯了,因为他已经做了3年博士后,还要再做3年?而且要换到一个国内没人做的冷门方向?但导师坚定地支持了他,他的导师叫万卫星,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天问一号的首席科学家。魏勇说:“我导师走了,留下了一句话:深空探测看当代,行星科学靠未来。”是的,科学技术还有很长远的未来,等着更多人去探索。
【适用话题】支持;传承;敬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小明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主要成就:从事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手性药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研究。
·能容忍我这种半夜 12 点打电话的人
入职四川大学后,我开始筹建课题组,面临的困难不可想象。当时各种条件还很不足,我就骑着一辆自行车,哪里出问题就去找哪里的负责人。水停了就去找供水的,电停了找供电的。实在不行,就一级一级地往上找,最后找到了校长那里。
当时为了科研的事,可以与天斗与地斗,斗得还有点其乐无穷。当时四川大学的卢铁城校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一天半夜12点多,实验室再次断电断水。于是我给他家打了一个电话。我说:“卢校长,川大要想成为世界先进大学,到了晚上12点就不能停水停电,不然工作没有办法做。”他说:“我马上给他们打电话,让他们通水通电!”自此以后,四川大学的实验室24小时通水通电。
所以,那时候能做工作也与他有关系,他能容忍我这种半夜12点给他打电话的人。
【适用话题】敬业;科研;宽容;态度
【素材深度解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里的概括实在精辟。师者不仅需要授业,更需要传道。相比知识,人格魅力或许更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全能的老师教出了善于钻研的科学家;心系科学的导师支持学生去火星寻找答案;敬业的校长不怕半夜12点的电话……这些科学家背后的老师,给了我们对教育更深层次的认识!
神仙父母,人生的启蒙人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
主要成就: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父亲让我觉得原来世界如此之神奇
我记忆中的父亲特别能干,甚至觉得他无所不能。为了让我们住得更舒适,他会弄来高粱秆、石灰、黄胶泥,把住处装修一新,还隔出好几个小房间;他是位很好的理发师,全家人的发型都靠他打理;他是个出色的裁缝,哥哥姐姐的几乎所有衣裤和我过年时偶尔获得的新衣服都是由父亲裁剪缝纫的;此外,父亲还有一手好的木工手艺,会打造很美观实用的家具。20世纪70年代,我们家里用的床、柜子、桌子、椅子大部分都是我父亲亲手制作的。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了,父亲开始给亲戚家的孩子们辅导数学、物理、化学,甚至语文。为了省钱,他们不用墨水和纸,就拿一个小石子在地上推演公式,每天放学回家,我总会看到父亲在家门口的地上,给表哥、表姐们推演我看不懂的公式: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π,xyz……
这些东西让我感到非常酷,觉得:哇,原来世界如此之神奇!我从小就觉得做科学、做基础研究很酷,可以改变世界。这个印象是我父亲带给我的。
【适用话题】家庭教育;父与子;环境与成长
卢煜明
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奖励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我的父亲是位精神病学家
我的父亲是位精神病学家,也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他经常需要参加各种会议,在此之前他会在家中演练演讲,这时他会让我和弟弟当他的观众。所以从很早的时候,我就学到了如何准备一场演讲,这对我今后的发展很重要。
还有件很有意思的事:我想买台电脑,但那时的PC非常昂贵。我母亲很好说话,答应买给我,但是要求我们对父亲保密。所以我都是趁父亲外出或者上班的时候偷偷在家里玩电脑。后来我才知道她其实早就告诉了父亲,父亲只是装作不知情。
不管怎么说,那台电脑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通过它学到了编程,训练了思维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也离不开电脑。所以我很感谢我的父母。
【适用话题】教与学;善意的欺骗;感谢父母
【素材深度解析】父母是天然的教师,这些科学家分享的故事再一次佐证了孩子的成人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影响这一观点。就目前的大环境而言,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人才竞争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未来的国际竞争要赢在当下的家庭教育。
最重要的是,怀抱一份值得追寻的理想
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李家洋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奖励他们(张启发、李家洋和袁隆平)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
·读史,对我的研究很有影响
我爱读历史,这让我认识到改朝换代大多数时候是出于自然灾害,人民吃不饱饭所以起来造反。而我小时候我们国家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当时一粒米饭掉到地上都要捡起来吃掉,因此我更加知道饥饿的苦难。所以我觉得“吃”是非常重要的,让大家都吃饱极为重要。這对我之后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影响。
对粮食产量的关注可能是一直在我潜意识里的。后来随着知识增加和环境改变,意识慢慢苏醒,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条件都已成熟,可以开始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好似“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适用话题】理想信念;粮食安全;读史明智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唐铭
2021年科学探索奖最年轻获得者(32岁)
获奖理由:在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这一地球科学核心领域做出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作。
·1亿年不够看,45亿年才够
我在北京的公寓里度过了2020年的春季学期。没有课,学生也没有返校,每天出门的机会是去小区门口拿外卖。生活虽然单调,却也给了我大量思考的时间。碎屑锆石成功恢复出藏南过去1億年的造山历史,这让我对这个新方法有了很大的信心。1亿年不够看,45亿年才够。我在家里用一个月的时间,整理了别人发表的碎屑锆石铕异常数据。这些碎屑锆石来自亚洲、欧洲、澳洲、美洲、非洲甚至南极洲,它们就像一个个时间胶囊,每一个胶囊里都保存着一段沧海桑田的记忆。铕异常解封了这些记忆,全球两万多颗锆石的数据连在一起,地球45亿年的山起山落便呈现在眼前。那段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生物地球化学的论文,发现许多有关地球中年的数据都可以和造山沉寂带来的后果联系起来。把这些都想明白的那天,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
链接:在2021年“科学探索奖”的50位获奖者中,年纪最小的唐铭是一位1988年出生的小伙,获奖时年仅32岁。唐铭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地球化学学士学位;2016年5月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地球化学博士学位,在美国莱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陆壳和洋壳的Eu异常、Li同位素、原位微区地球化学分析等。目前已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Geology、EPSL、GCA等国际著名地学领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适用话题】年轻有为;探索研究;热爱;定力
北大博导 黄芊芊
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
主要成就:黄芊芊团队研制出的新机理超低功耗器件打破了国际上硅基隧穿器件的亚阈摆幅纪录,并与中芯国际合作研制了世界上首个基于现行标准CMOS工艺平台的互补隧穿器件集成技术。
·不出国一样可以做科研
黄芊芊是个尾准“90后”,江西上饶人。在上饶,她出名很早,2006年,她还是个17岁的小丫头,就轰动了上饶,因为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大,就读信息技术学院微电子系。在北大清华,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是选择出国留学。黄芊芊没有出国,而是继续留在北大攻读研究生,于2015年拿下北大博士学位。就这样,黄芊芊开始了在北大的科研事业。可见,她是一个本土培养的科学家,但是,她在科研上,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2017年,黄芊芊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入选这项计划的一共4人,当时她只有28岁。就在那一年,她成为北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2019年,是黄芊芊科研丰收的年份,她在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发表了多篇论文,获得了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协会“IEEE青年成就奖”,这个奖项含金量和难度如何呢?当年,全球只有3人获此殊荣!
【适用话题】保持初心;不言放弃;专注科研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被誉为“中国诺奖”,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作为中国首个世界级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下设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约650万元人民币)。在奖项评审过程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以及数十位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参与未来科学大奖的提名与评议过程。自成立以来,未来科学大奖到2021年已评选出24位获奖人,包括袁隆平、施一公、卢煜明等著名科学家。
“科学探索奖”是在腾讯成立20周年之际,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等十几位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的公益性奖项。该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者每人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该奖项三年来共评选出150位获奖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