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路
在B站,不少UP主都有被观众催更的压力。要问最近几个月谁的催更压力最大,答案非“才浅”莫属。今年4月,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下文简称“才浅”)发布了一期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的视频惊艳了全网,各路媒体纷纷转载报道,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也隔空喊话,向他发来offer。
不过,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仅仅是才浅氪金系列的开始。四个月后,才浅又在万众期待中发布了他复原三星堆金杖的视频。这个金杖,为什么让才浅用了这么久?首先要从它的原型说起。三星堆金杖全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由木杖和外层包卷的金皮组成。金皮的一端雕刻有46厘米长的纹饰图案,由箭、鸟、鱼和人的形象组成,十分精美。正是这层工艺繁复的金皮,成了才浅还原金杖工程的重中之重。和上次一样,才浅准备了600克纯金,将其高温加热,煅烧成为一根长方体的金条。金条制成后,再放入炉火中煅烧,反复捶打。不断重复这两个步骤,直至金条被锤打成想要的长度。按照才浅的预想,将金条锤打成合适宽度的金带,金皮雏形就大功告成了。然而,他忽略了金的延展性。在锤打的过程中,金皮的长度也随之延长,超过了原来设计的长度。才浅只好将金带剪断,进行回炉重造。这一次,才浅按照出土文物的实际成分,在纯金中掺入了15%的银和其他金属。这样操作下,金块不仅会贬值,而且更难回收。但为了追求完美的复刻,才浅不惜下了血本。
为了追求金杖细节的还原,才浅通过古人当时的技术,专门研磨了细砂进行抛光。打磨之后,黄金重新焕发光泽。制作金皮,只是复原的第一步。复刻金杖上的纹路,才是最大的挑戰。这需要一种名为“錾刻”的手艺,通过錾子和锤子敲打金属表面,留下纹路。但錾刻一旦出错就无法修改,为避免翻车,才浅在薄铜板上练习了一个月。正准备动手时,他发现,图案轮廓并非肉眼看上去的一条纹路,而是在不到一毫米区域錾刻了两条平行且流畅的纹路。在錾刻时,两条平行刻线根本无法控制得那么精细。快要放弃时,才浅忽然脑洞大开。他用牛骨刀在金板上压划,画出纹路后再在反面加深,两条平行纹路就这样巧妙地被刻划了出来。解决了核心难题,后面的雕刻就游刃有余了。
虽然复刻金杖大功告成,但还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才浅:明明刻一次纹路已经十分明显,但为什么要刻两条线?看完三星堆资料后,他似乎理解了古人的用意。这些纹路看起来只是一种装饰,但对古人来说,图案背后藏着的是一种信仰。而这根寄托信仰的金杖,自然要本着敬畏之心,锻造得尽善尽美。
至今关于三星堆文明时期还没发现有文字出现,却为后世留下了金杖和面具这样精妙的工艺。古蜀人想不到,三千多年后,会有一位UP主尝试重拾这门手艺。怀着对文物和历史的热爱,才浅又一次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匠心传承。
(摘自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
【观点速用·新时代更需工匠精神】在这样的快节奏环境下能够秉持着一份初心和匠心而弘扬工匠精神殊为不易,但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硬是奇迹般地做到了,他怀着对文物和历史的热爱,用四个月的时间不惜血本、尽善尽美地复原了三星堆黄金权杖,一次又一次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匠心传承。而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精神,正是当下互联网时代所急需的。
(特约教师 周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