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对“绿碳”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比较熟悉,而对海洋所捕获的碳——“蓝碳”概念比较陌生。其实,自2009年联合国发布相关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蓝碳”作为一个新鲜名词,开始逐步得到认可和重视。“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具有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储周期长等特点。其在缓解气候变化、提高生产力、保护粮食安全、促进人类健康、创造就业机会和商业机遇层面有重要作用。
2009年联合国《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指出,占地球表面积71%、平均深度达4000米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30%由海洋吸收。海岸带植物生物量每年的固碳量与陆地植物相当。近年来,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我国努力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制定海洋碳汇核算標准,并大力推进蓝碳交易。2021年5月,深圳出炉全国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6月,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为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9月,全国首单湿地碳汇贷落地青岛胶州,青岛作为全省首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正在积极尝试打造“海洋碳汇特色示范区”。
蓝碳关乎未来,关乎福祉民生,向全社会普及“蓝碳”知识,让我们认识蓝碳、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务之急。其潜在的利益将远大于投入成本,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特约教师 周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