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适用话题 报效祖国;艰苦奋斗;不畏艰辛;科学热情;精神传承;科研
人物时事速递
2021年8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郑哲敏在北京逝世。郑哲敏曾先后师从钱伟长和钱学森,钱伟长称其“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郑哲敏也不负期望,继承了两位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一生倡导并身体力行“做第一流的工作”。他曾说:“我从过去走到现在,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路线。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富国强民的愿望。”在近70年的科研生涯里,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书写了一部关于爆炸的传奇人生。
人物素描1 “炸”出一个新学科
1948年,郑哲敏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回国之路遭受重重阻挠。终于在1955年2月,郑哲敏踏上了归国的轮船。彼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制造火箭的零部件大量缺乏。有一天,郑哲敏的脑子里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制造雷管炸药,炸出零部件。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要么炸碎了,要么炸出的是千奇百怪的形状。1960年,经过无数次尝试,在中科院力学所的篮球场上,进行一场特殊的爆炸试验,响声过后,一个铁碗成型。興奋的钱学森和郭永怀拿着它告诉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小碗,将来卫星上天就靠它了!”也就是说,郑哲敏通过爆炸制造零部件的想法成为现实。自此,“两弹一星”的理论支撑的新学科——爆炸力学诞生了。
人物素描2 科研一定要出汗
郑哲敏总对学生说:“你一定要干‘出汗的活,不要想不出汗就出活。”20世纪70年代,他经常和学生去怀柔基地做实验,每次都要坐上半天的敞篷卡车,年轻人都觉得颠得很难受,可年过半百的他从来不叫苦。在外面做实验住宿条件差,跟年轻人一起睡上下铺,他知道自己爱打呼噜,就一直读书,等到大家都睡着了才睡,而第二天一大早,他还要和别人同时起床干活。
【考场仿真试题】请就上述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片段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技术落后,科研条件困难。面对当时的情形,郑哲敏有两个选择,是留在生活条件富足的西方国家,还是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郑哲敏给出了答案。像郑哲敏一样的开拓者,在新中国建设探索的道路上不断耕耘、潜心研究,对科学无比热忱,对祖国无限忠诚,他们不畏艰辛,用自己的努力将中国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