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馥 王婕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三农”问题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村高质量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在乡村振兴这个复合的政策战略体系中,产业兴旺是关键点,三产融合是其主要抓手和根本途径。农村三产融合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思路,为农业增效提供了新办法,可以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现。深刻阐述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并对江苏省农村三产融合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农村三产融合助力农民收入增长的深化措施。农村三产融合在江苏省的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融合层次不高、国际竞争力匮乏、要素瓶颈制约、产业同质化等问题。因此,提出推动加快农业全产业化发展、培育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整合土地资源和完善土地政策、着力发展特色化创意农业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三产融合;农民增收;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21-0001-06
收稿日期:2021-03-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20BJL079)。
作者简介:金丽馥(1961—),女,吉林长春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三农”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E-mail:jszjjlf@ujs.edu.cn。
在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必须直面的重大挑战和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解决“三农”问题关键任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随着国家财政资源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农民整体收入又上新台阶。但值得注意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我国农产品出现大量滞销,且近几年农民收入仍被诸多条件所限制,稳定增长过程中增速有所降低。第一,县域经济在国有经济中占比过低。大多数内陆县域经济发展困难,缺乏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导致农民难就业,经济转为中高速增长,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速减缓。第二,在长期家庭分散经营中,信息闭塞、盲目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突出,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及农产品价格较低对家庭型經营收入增加产生“双重”限制。第三,农民无法在土地市场获得平等权利,宅基地等沉睡资产变现难,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第四,农民转移性收入与国家支农政策相关,农业补贴受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及财政压力制约,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势头有限。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有效部署,逐步拉开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大幕。
1 相关文献资源爬梳
农村三产融合在于发挥农民的主导地位,以农业发展为基础,联动二三产业,推进融合发展,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等方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生产总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空间,实现农民收入长效提升。20世纪90年代,日本今村奈良臣教授率先提出“第六农业”这一概念。“第六农业”的终极目标是振兴农业农村,提升农民收入,其基本做法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能够发挥乘数效应,助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的持续增收。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提到“一方面工场手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分工,或者进一步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它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1],这为产业融合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许多西方学者开始对产业融合进行实践研究,并对产业融合进行定义,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信息、工业等方面,但鲜少触及农业。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内广大学者应用产业融合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农业为出发点开辟农村产业融合新领域。
“融合”是农村三产融合的中心,根本目的是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增进农民福祉[2]。农业产业融合的发生主体是农业、其他与农业关系密切的产业以及农业内部的各行业。究其本质,即农业技术和市场与其他产业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间的融合,发挥农业生产要素的其他职能,创造新形式的价值[3-4]。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迅猛,农业与其他产业出现了加速融合的趋势,并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继续下去,发展出多种形式的融合方式[5]。关于农村三产融合的模式,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概括。厉无畏等认为,产业融合包括产业内部重组、产业间延伸和新技术渗透3种形式[6]。马晓河将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形式分为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4种[7]。王兴国总结出第一产业、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和农业服务4种带动产业融合的主体[8]。综上,根据三产融合的不同方式,本研究将农村三产融合分为产业内融型、产业链延伸型、产业交叉型、科技渗透型4种模式。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主体是农业,根基在农村,受惠是农民,应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消费导向、发展好农村二三产业为切入点,破解农民持续增收难题[9]。中央提出三产融合互动发展,是新的历史阶段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应然要求,是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10]。随着政策不断向农村三产融合偏移,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成效逐步凸显,明显强于传统单一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但诸如融合主体能力不强、创新力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产业融合的推进。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后院”,农业产业兴旺可以有效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劳动力就业,缩小城乡居民福利差距[11]。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三产融合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分析层面,李小静认为,农村三产融合通过产业集聚,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化的完整工业链,实现农业的集群化、网络化发展,进而促进农民增收[12];苏毅清等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来实现农业获益[13];赵霞等指出,农村三产融合能真正做到农业与其他产业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提供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14];李治等提出,着重探索各融合主体的行为特征及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有利于激发农村三产融合助推农民增收的活力[15]。
通过对农村三产融合理论有关文献的回顾发现,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缺少农村三产融合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系统讨论。因此,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科学识辨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理,对理顺两者逻辑关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理论与实践双重手段,剖析江苏省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诊断归因,以期提出符合江苏省省情要求的农村三产融合助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江苏省农民增收提供有益思考。
2 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增收的逻辑关系
2.1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2015年国家开始组织实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补助政策,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全力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我国农村融合发展呈现出多模式推进、多主体参与、多利益连接、多要素发力、多业态打造的新格局[16]。
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呈现出多种形式的融合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基本模式:(1)产业内融型。该模式的实质是第一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融合,即综合利用农业传统资源、以涉农组织为主体,以循环发展为导向,将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的细分产业连接起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内部有机融合,从而深入激发农业潜力。(2)产业链延伸型。该模式可细分为多种融合方式,但均以农业多种功能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为依托,向农业产业链前后其他环节纵向延伸,充分整合农业产业资源,通过拉长产业链,发展提升价值链,从而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和农业市场竞争力的产出。(3)产业交叉型。该模式以拓展农业功能为根本导向,在稳定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农业与其他产业需跨越自身边界,通过匹配产业功能模块等方式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增加农业全产业链的附加值,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创新发展。(4)科技渗透型。该模式利用信息、生物、工程、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转变传统农业产业链,将现代先进技术与传统农业产业相融合,培育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推进智慧农业,同时搭建电子交易平台,实现农业信息化与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的深度融合。当然,这4种基本模式也可以进行组合,根据不同需要形成多重的复合模式。
2.2 农村三产融合促增农民收入的作用机理
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以“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着重保护农民利益”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同时也希望农民能从二、三产业中分享增值收益。农村三产融合可以借助多种融合模式,通过提升农业竞争力、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完整产业链条、培育新业态等方式,使农民从农业增收中获利,扩大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各收入来源的增加,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可将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农村产业内融强调的是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发展高效、生态、可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发展各环节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协调化,促进农业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另外,农民可以整合自家的闲置分散土地,用于组建土地合作社,或通过土地租让和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参与村集体合作经营,既解放了自身劳动力,同时也可以为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第二,充分延伸产业链是三产融合增加农民收入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以农业为基本依托,纵深发展产业链,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有效扩大农业产业范围,一、二、三产业的全过程需由同一经营主体完成,这种方式能有效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入,更有利于农民分享三产融合红利。此前,农民作为第一产业的经营者是整个产业链中最贫困的阶层,无法享受到二、三产业的高额利润,也没有机会参与到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农村三产融合可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既能显著提高农产品利润,又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让农民有机会参与到产业全过程,享受农业增值收益。另外,延长的产业链能够细分出无限的环节和就业岗位,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吸引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改变人才外流现象,在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同时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第三,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扩展农业多样化功能。农业应加强与其他特色产业的融合深度,开发新型农业业态,发展新型农业模式。如通过与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发展乡村文旅业,宣扬农村优秀文化;通过与教育相结合,建设生态教育农场,为城市学校体验式教学提供设施和场地;通过与健康养老相结合,打造农村康养基地,吸引城镇居民体验和参与老龄锻炼性劳动等。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国家对农村三产融合实施的财税、土地等政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营范围扩大、农业附加功能的深入挖掘等都起到巨大的支持作用,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另外,先进科学技术的渗透能够加速产业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创新农产品加工处理方式,变革产业营销模式,使“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等成为可能,有效提高农村产业竞争力。
3 农村三产融合对江苏省农民收入的影响
3.1 对江苏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成效显著
江苏省是中央财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批试点省,其一直对农村三产融合工作尤为重视。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江苏省政府制定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意见》,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为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入发展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农村三产融合在助力脱贫和防止返贫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带动作用。在中央的大力扶持下,江苏省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各地市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当地农村三产融合工作,江苏省农村三产融合也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农业农村平稳向优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工作大步向前。
3.1.1 農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
延长产业链是农村三产融合的关键。江苏省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既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作为传统的鱼米之乡,江苏省农业生产资源禀赋优越,近年来粮食总产量数量可观、经济作物种类多样、肉蛋类产量多,这些量大类多的原材料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另外,在农产品加工业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模范龙头企业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加工区的广泛分布能够为全面加快加工业的发展夯实基础。随着转型升级工作的推进,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逐渐壮大,门类也越来越齐全,农产品加工业成长为振兴江苏省经济的潜力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逐年提高,创造出大量岗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也吸引到更多的外出务工人才返乡创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稳定发展对于推动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将持续发挥全方位带动作用,为农村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3.1.2 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全面发展态势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村三产融合的产物,对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具有重要作用。休闲观光农业是江苏省突出培育的八大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在江苏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之下,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蒸蒸日上,成为农民生活富裕的坚强物质支撑。2018年5月江苏省启动名为“百园千村万点”的休闲农业精品活动,意在推动江苏省休闲农业产业更进一步发展,在江苏省政府大力支持之下,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休闲农业精品村。同时,全省建成了近千个休闲农业园区,获评十多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旅游人数增加,带动农民经营性收入等增长可观。随着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化,各村根据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发展具有产业针对性的集生产、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新型特色村庄,在扩大全国知名度的同时,带动整村经济和就业率的全面提升。此外,江苏省还紧跟全国政策要求,出台政策支持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具有江苏省特色的优势休闲农业,全省積极打造“一村一品”文旅特色游,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休闲观光农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收入高于当地农民平均收入,成为江苏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引擎,江苏省也正朝着休闲观光农业强省迈进。
3.1.3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2020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江苏省积极响应上级部署,将农业电子商务列入8个产值千亿元级产业建成计划之中,积极部署“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基地遍地开花,各地“互联网+”现代农业取得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农业信息化全面提升。利用信息服务网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质量检验、农田水利管理、农业供需信息传递、农机支持等帮助,既推动了江苏省农业新模式的建设,也提升了农业监管效能,为农民参与农业生产提供信息化服务支持。二是农业物联网技术覆盖面不断加大。江苏省不断促进物联网技术与高效农业智能结合,扎实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物联网技术在江苏大地全面覆盖,为江苏省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标准化、数字化发展蓄势助力。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各领域,包括温室大棚种养、畜禽及水产养殖、园艺种植等,涵盖资源监测利用、生态环境检测、生产管理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农产品的精细化生产。三是农业电商蓬勃发展。全省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作为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通过“一村一品一店”行动计划的支持,建立农村电商聚集区,带动人员就业,创造出高额销售额,走出一条独具江苏省特色的“互联网+三农”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通过农村电商产业能真正引导农民参与其中创业创新,既有利于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有利于农民享受“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
3.2 在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
近年来,江苏省农业发展势头喜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单”。江苏省传统农业生产效益平稳向优发展,若干积极政策催生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各地农村三产融合项目试点效果显著。但不可置否的是,江苏省农村三产融合推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正视问题才能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江苏省农村三产融合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三产融合发展层次不高。2019年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广度居全国第三,但深度却低于全国均值,可见,全省三产融合仍然处在较低发展层次。江苏省农业全产业链尚未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各环节脱节现象明显,各环节主体无法共享均衡利润,也导致农产品增值效益不易实现。农产品加工阶段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的“中枢神经系统”。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个体规模和整体范围都在日益扩大,但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偏低,精深加工仍是今后的工作重点。第二,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江苏省农产品具备全面的生产优势,但并未在出口竞争中发挥出足够的影响。江苏省农产品出口额与同为粮食主产区的辽宁省、山东省以及同为经济大省的浙江省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出口业绩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有3点:一是大量质优价廉农产品的进口。二是江苏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是薄弱环节,农产品附加值低且缺乏品牌建设;三是外向型农业企业数量少且实力不强,出口带动作用发挥不到位。第三,农业企业发展受要素瓶颈制约。有效的土地供给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然而,江苏省经济发展正面临日益紧迫的资源要素和环境承载等因素的制约,且人口密度过大,人均占有耕地少。零散的土地不便于规模生产,分散的小户经营已经不适应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实际发展,农业企业发展深受土地要素制约。同时,资金不足也是困扰农业企业发展的难题。土地融资虽然已进行大量试点探索,但贷款前置条件多、贷款数额小、土地承包权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具体实施仍存在特殊困难。第四,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难逃同质化窠臼。当前江苏省呈现出众多农业新产业,如休闲观光农业、会展农业、农业电商等,但都面临缺乏创新、忽视品牌等问题,发展愈发趋于同质化。许多乡村旅游农业内容千篇一律,只会追求表面修饰,一味地想要靠吃喝玩乐等项目获得收入,忽视了当地文化特色,容易产生同质化恶性竞争现象。同样,农业电商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大量淘宝村疲于创新,想要仅靠复制优秀典型达到致富目的,清一色的产品必然引发过度竞争,最终会破坏农业电商行业的生态平衡。
4 农村三产融合助力农民收入增长的深化措施
通过上述数据运用并综合理论分析可知,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各种农业产业新业态由于不同的产业融合特征对农民增收会起到不同的带动作用。虽然江苏省农村三产融合的探索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也在挑战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江苏省全省要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这一关键点,展现推进乡村振兴、保证农民增收的江苏作为。当前,江苏省农村三产融合也面临着制度、要素、经济等因素制约,为深化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拓宽江苏省农民增收渠道,针对目前江苏省三产融合在推动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江苏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建议。
4.1 加快打通农业全产业链,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整的农业全产业链是实现农民有效参与产业融合的前提和基础,是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助推器,是保证产业创造高价值且农民享受均衡红利的根本。然而,江苏省由于农村三产融合程度不深,农业全产业链凝结程度不够,导致各利益主体联结并不紧密,农业带动增收受到极大限制。因此,要紧抓乡村振兴战略,突破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点、重点和难点,为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提供实现载体,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对扩大农民增收渠道的直接作用。一方面,以加工阶段为切入点。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关键在加工阶段,加强农村三产之间的互通性关键在农产品加工业。在政策支持下,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应以加工环节为中心,加大产业链条横向和纵向延长,摒弃低水平加工方式,逐渐向农产品精深加工靠拢,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化加工业,打破农村一产独大、农业产业链分段等困局。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力度,加强农业新产品研发力度,增强新兴产业构建,着力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为提升农产品增值率、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创设良好条件,进而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营造有利环境。另一方面,结合农民特点,创造多元化利益联结方式,增加农民共享增值收益的机会。农民在三产融合中是典型的弱势群体,通常是利益的被剥削者,与其他参与主体相比处于明显不对等地位。因此,须要探索符合农民利益需求、适合农民生产特征的利益联结方式。各地方要大力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实践,加快完善三产融合机制,发展多模式农业全产业链,以此为基,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坚守国家惠民利民初衷,以农民为受益主体,通过引导分散小农户与大型企业建立利益关系等方式,改善农民参与三产融合的传统低收益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以农产品和生产原料参股,保障农民能直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优先分享产业链增值、价值链延长带来的收益。
4.2 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强化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龙头企业是部署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要素,肩负着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保障农民就业和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三产融合抓龙头,强大的龙头企业是农村三产融合扎实推进的骨干力量。因此,在解决江苏省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这一难题时,必须将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纳入重点任务,重点打造一批质量高、风险抵御力足、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规模化实力龙头企业。一方面,江苏省各地应结合自身区域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出口基地为载体,借助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实用人才、科学技术向外向型龙头企业聚集,构建多渠道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崭新格局。政府管理部门应设立支持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的定向基金,出台丰厚的发展优惠政策,把政策扶持力度加到最大化,为龙头企业的加速发展创设良好的政策条件。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品牌特色突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培育领军型外向龙头企业。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自身也要狠抓发展,积极探索企业改造升级的新道路,务必在做大做强企业上下足功夫。质量是立企之本,建立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坚持科学化管理制度,提高企業运行质量;品牌是强企之要,创新创立名牌产品,强化品牌建设力度,完善品牌标准体系,提升出口竞争优势;联合是兴企之路,发展区域性产业联合,吸纳中小企业参与资产重组,培育壮大产业集团,建立联合发展的工作格局,发展规模化经济效益。
4.3 深度整合土地资源,积极引导土地流转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资源,是农民最宝贵的生存工具,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血液。健康完善的集体产权制度和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行为是实现农业产业集聚发展、企业股份合作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但是,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以及江苏省本身存在的人多地少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村三产融合的速度。当面对土地要素瓶颈制约时,就亟须完善各项土地制度,激活土地对加快三产深入融合保有的强大潜力,实现土地资源要素价值最大化。在符合宏观政策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江苏省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情况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实际需求,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做好土地确权这一重要基础性工作。各地政府在确权工作推进过程中,要严格依法公平办事,妥善协调可能存在的矛盾,合理解决可能存在的现实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物权。其次,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流转。企业规模化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土地供给,各地要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入股、合作等更有利于农民获得增值收益的方式让出经营权,将自身量少零散的承包地流转给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农业基地,进而实现整村产业规模化。在充分了解农民流转意愿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统一制定土地流转合同、提供专业流转平台、构建土地价值风险评估机制,引导农民通过规范的流转方式参与土地流转,避免农村土地流转盲目冒进,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
4.4 着力发展特色化创意农业,积极引导魅力农业建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农村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必定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鼓励创新能有效激活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活力。因此,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必须要摆脱僵化跟风的旧路,冲破发展模式趋同的牢笼,因地制宜开拓一条专门化、本土化、特色化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一是发掘农业非传统功能,丰富农业业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农业文化是农村三产融合的“凝聚枢”和发展的“风向标”。江苏省各地乡村风土人情禀赋各异,这是农村三产融合中最宝贵的多元化要素,因此要充分利用差异,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本土风格的农业业态,在此基础上继续创造差异,努力打造各具风格的新产业新业态。另外,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着力打造主题示范创意园区,引导新生产业发掘持久新鲜的特色项目,利用农业魅力推动农村产业全面增色。二是竞争倒逼创新,鼓励孵化品牌农业产品。品牌就是招牌,孵化特色品牌产品是突围产业同质化竞争的良策。因此,各地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在产业竞争中谋求创新,特色品牌打造至关重要。农村三产融合要树立起创新发展的理念思路,鼓励地方产业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加快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资本论:节选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肖卫东,杜志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內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6):120-129.
[3]何立胜,李世新. 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81-84.
[4]王昕坤. 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3):303-306,321.
[5]孙中叶. 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转换: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J]. 经济经纬,2005,22(4):37-39.
[6]厉无畏,王慧敏. 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 中国工业经济,2002(4):5-11.
[7]马晓河.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 中国合作经济,2015(2):43-44.
[8]王兴国.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 东岳论丛,2016,37(2):30-37.
[9]姜长云. 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5-10.
[10]张义博. 农业现代化视野的产业融合互动及其路径找寻[J]. 改革,2015(2):98-107.
[11]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8[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12]李小静.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条件及实现路径探析[J]. 改革与战略,2016,32(4):83-86.
[13]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14]赵 霞,韩一军,姜 楠. 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4):49-57,111.
[15]李 治,安 岩,侯丽薇.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6):157-164.
[16]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 (2018-07-02)[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