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现代化道路建党百年 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党的百年华诞、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召开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历史主动、价值内涵和人民根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是融入世界历史进程、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所创造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的辉煌成就,既具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高度,也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梳理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在百年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中创造伟大成就,创造了什么样的伟大成就,并以此为依据全面总结和系统概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形成的宝贵、丰富和独特的基本经验,既能够以史为鉴,争取历史主动,为继续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篇章提供根本遵循和经验启示,也能够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
中国共产党始终旗帜鲜明地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中国道路、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三者的有机融合。在借鉴西方现代化模式、一般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传统现代化的优点基础之上,激发并充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融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内在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中国从一个起步晚、起点低的落后国家成功提升至“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高地。
党的百年现代化道路探索是一个有机性、阶段性和接续性的过程。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纪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四个现代化”③的初步构想中曲折探索,为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体制保证,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④的道路。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向新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创新与拓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到自觉、主动、变革的新境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站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繁荣发展的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一系列新部署和新安排,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方法、举措,推动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辅相成、创新发展。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两步走”战略安排,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新目标。立足于现代化的全球视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就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紧密相连,坚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并且以中国现代化发展带动世界发展,与世界共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与发展成果。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也是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不断拓展、实践品质不断创新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走和平道路的现代化,这既是百年中国现代化的目标高地,也说明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更丰富、目标更清晰、方式更有效。
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探索,成功开创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伟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新发展格局构建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有效提升。“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⑤,正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立场、规划、战略、制度等方面形成的一系列丰富的历史经验,使得我们能够成功开创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⑥。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善于全面总结宝贵经验,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动力,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正确、理论正确和实践正确。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证现代化道路的領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居于首要地位的宝贵经验。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统领中国现代化事业,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显著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奠基与开创、发展与创新的伟大历程,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历史中,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政治保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面、深入和高质量推进的定海神针。“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⑦显著增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能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事业的领导能力。在新时代,要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⑧,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实践自觉、方法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类情怀、大党担当和责任使命,持续转化为推动人类文明新发展的强大力量。这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关系现代化事业成败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第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锚定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方向。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制度、以及百年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成就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开创和发展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在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比较中取得了决定性和压倒性优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既是世界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实践逻辑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出来的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根本方向保证。尤其在充满各种考验、危机、风险和陷阱等不确定性的新时代,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创造更辉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
第三,必须坚持人民中心,坚定现代化道路的价值立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现代化道路的价值立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价值遵循,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站稳人民性立场,尊重人民群众及其首创精神,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创新和发展,创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脱贫攻坚的中国实践与中国奇迹,既是对中国人权事业的深刻诠释,也为我们迈向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实践主体,也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果的评价主体。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紧抓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征新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把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既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和认同,也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既增进了民生福祉,又保障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四,必须坚持经济发展,明确现代化道路的关键要务。现代化是社会在不断发展的物质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之上,迈向更美好、公正和和谐的进程。落后和不发达国家摆脱从属地位走向独立自主,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即用先进的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来实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主线和关键要务。中国共产党将各项发展规划、各项中短期目标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关联、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协同推进各项战略规划与发展目标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解放生产力的关键要义。毛泽东同志的“经济建设事业”、邓小平同志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江泽民同志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同志的坚持经济为中心全面推进科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重要思想都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尤其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下,中国经济仍能稳定发展。据统计,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辩证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矛盾,走出一条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活力的发展道路。
第五,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保障现代化道路的持续动力。保持改革定力,提升改革韧劲,不断推进开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推进的重要动因。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深刻的社会革命,这场革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开创了一条充满活力与生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新实践不断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在科技创新、文化创造、治理革新、体制机制建设、交往开放等方面全面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面对两个大局的同步交织与相互激荡,我们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中,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得更宽广更自信。
第六,必须坚持制度建设,强化现代化道路的治理保障。坚定制度自信、发挥制度优势、完善制度体系、深化制度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推进的治理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追寻中,不断深化着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经过创造性的实践将其转化为制度成果,走出了一条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推进制度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制度全方位变革而探索出来的道路。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砥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一方面在党的领导、经济制度、法治体系、行政体制、科技制度、文化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上加强建设,用更加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以走得更稳为根基与方向,确保社会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大厦坚如磐石;另一方面,形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积极落实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在制度的执行、创新与引领方面形成强大的合力。
第七,必须坚持文化建设,筑牢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根基。繁榮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现代化道路的深层根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厚底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实践主题和成功密码。中国共产党将文化建设视为现代化的深层内涵,在重大历史关头,筑牢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防线,巩固全体人民共同奋进现代化目标的思想凝聚力。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不忘本来、开辟未来,引领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⑨,而是充分吸取人类文明发展中各种积极因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现代化新的文化和价值内涵,丰富和创新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态。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现代化道路探索中形成的基本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启示,是党领导人民接续进行现代化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根本遵循。这些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党在艰辛探索中积累下来的,既有成功、挫折、教训,也有智慧、勇气、担当,是党和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成功的法宝,能够帮助我们获取历史主动,提升历史意识,增強历史定力,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帮助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⑩,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筑牢思想基础。坚持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思想建党、制度建党和组织建设,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以自身建设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强领导。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强大的动力,也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新思路,为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进一步有益探索与丰富注入新活力。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与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⑤⑥⑦⑧⑩《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2日,第1版。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③《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网,2009年11月18日。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164页。
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6页。
责编/赵博艺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