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欣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要求,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取向。体教融合的深化发展关键的环节之一是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创新协同发展,但体教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体育与教育二元归于一元,而是在不同领域间不同层次的深度融合,包括体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的融合、体育管理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的融合等[1],在此基础上还可延伸至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学校体育运动,还包括家庭体育运动,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2]。这对体育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学校体育运动具有更专业的教育模式,种类也丰富多样,同时配备专业的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详细的教导,以确保其体育锻炼安全有序的进行,也能为学生开展理论方面的教学。家庭体育对于学生的体育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对于运动的重视程度,还有家庭的氛围,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体育的兴趣。在体教融合、家校合作等社会背景下,二者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凸显。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缺乏体育锻炼会影响青少年骨骼发育和功能性健康,增加超重/肥胖以及一系列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生率,也可能是视力下降的一个诱因[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加之课业负担重、电子产品普及等因素,儿童青少年营养不均衡、身体活动不足现象广泛存在,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期肥胖会增加成年期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过早发生的风险,对健康造成威胁,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4]。因此,进行体育锻炼已刻不容缓,通过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合协同发展,对儿童青少年起到一个促进健康的作用,已成为当下的主流问题,体育运动健身心,当下我国体育发展的局面仍是处在单一发展的境地,即,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都是在独立发展,虽然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使得三者有了联合的趋势,但是融合发展的程度尚需进一步加深,而家庭、学校的双重重视必然会提高学生和家长对于体育的重视,从而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在“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家庭体育对推进体育发展、维系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国民健康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表1
在我国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两者始终是并行发展的,但两者联系不够密切。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大多局限于校内,没有发挥其主导和纽带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育教育的固有模式也限制了其发展的模式。而家庭体育更是如。目前,多数家庭对于体育思想的认知不够深刻,始终抱着读书至上想法,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家庭体育的开展,甚至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久而久之特别容易造成孩子对于体育的不重视、不爱锻炼、身体机能下降,导致其最终产生厌恶体育的想法,这不仅是对家庭体育的忽视,同时也对学校体育的开展造成了困难。
家长对于体育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但是很多家庭对于体育保有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对家庭体育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家庭体育文化普遍缺失。本研究通过线下采访的形式随机对身边的人进行了访谈,发现大部分家庭不具备发展体育的客观条件,体育设施等物质条件匮乏,同时臂力器、瑜伽垫等的使用率较低,证明家庭体育开展情况不乐观。我国大部分的社区并没有配备足够或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相关的志愿者进行社区体育的讲解和指导,如上困境导致家校合作步履维艰。
目前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交流还是停留在家长与老师、学生与老师的传统方式,即老师和学生、家长,通过微信群、班会的方式进行沟通,此类的沟通方式,大部分是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心理健康为主,几乎不涉及体育方面的交流。同时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缺乏稳定、高效的协同机制,制度缺乏,未建立独立的机构、组织或部门,作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桥梁进行体育方面的链接,以对接学校和家庭,限制了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协同发展。
表2
以学校体育为主导,通过体育课程,对学生展开相关专业知识教导,并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学生在校学好知识技能,回家可以做到分享和教授家人,这也与我国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相符合,推动了体育强国梦的发展。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这足以证明学校体育的主体地位,它也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总体来说他是紧扣学校教育的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一代青年,利用所学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学校的教导,以及自身实践,带动全家人的体育锻炼,也有利于家庭体育的开展,更是加强了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之间的联合。
家庭体育是个体教育的起点,同时也是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之间重要的教育场域。社会各界也应发挥强大的信息流通能力,大力的宣传家庭体育,在数字信息化的现代,各种自媒体发展火热的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将家庭体育进行一个推广,争取做到遍地开花的效果,宣传到位之后,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实施,学校体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师资全面,各种体育设施也很齐全,相对的,家庭体育在这一方面是略有不足的,可以采用一些不占用居住空间,又能方便利用的器材,例如哑铃、瑜伽垫、握力器、臂力棒、阻力带等。此类器材便于携带和收纳,也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家庭体育发展起来之后,同样的也会对学校体育起到一个助推发展的作用。
开放学校场地,做到资源共享。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尤其是鼓励地方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将有效缓解广大青少年和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6]。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及时的做到信息共享。学校体育要改变过去的封闭状态,将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营造一个连续进行体育学习、锻炼的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也能不间断地进行锻炼,并逐渐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习惯,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赖于一定的组织、制度和措施作为保障。
目前对于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尚在研究探索中。构建学校、家庭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新型体育教育模式任重而道远。而诸如此类的制度和措施,以及相关部门并没有明确的建立,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还要取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同时构建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协同发展的路径也较为困难,需要社会各界以及个体的大力支持,学校体育也应发挥其主体教育的作用,带动家庭体育的发展,使二者达到互补、协同的状态。
体教融合背景下,家校体育协同发展,是顺应社会潮流,同时也是这个特殊时期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以身作则,做到组织参与、大家参与、人人参与。两者结合协同发展,有利于家庭稳固和社会稳定,利于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从大方向来说,体育强国梦,与民族复兴“中国梦”,息息相关,体育强国也是民族复兴“中国梦”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构建健康和谐的体育教育模式,对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乃至社会体育都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同时注意协调各方细节,力求做到精准实施,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为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提供一个成功的先例,进而进行全面推广,为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提供可行的轨迹,也为“体育强国梦”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