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陶刻情感的表达
——作品“砖方”壶的创作及评析

2021-12-09 15:46朱倩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婵娟

朱倩冰

独创性和个性是个人的印章,古人说:“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真正的艺术家能够在一些人们耳熟能详、一眼带过的事物中阐发新韵,用自己的创意将这些东西一点一点地升华,这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中屡见不鲜。同样是汉字,行草楷隶,百家不同,似乎就印证了“人有人一体,你体还你体”的古老感悟,名家留铭落款,成就千古名篇,后人无论怎样临摹,几乎都成了传唱,但凡能有所超越者,无不在原有的基础上塑造了属于自己的创造。以此而言,紫砂陶刻正是属于这样一种创作形式,传承千古,活在当下,紫砂陶刻的创作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以及创作者自身情感的表达。

作品“砖方”壶是一件紫砂壶中的方壶,方的造型如同砖块一样,硬朗、凝实并且干净利落。这样的造型让茶壶的壶面产生了大面积的平面,从整体来看,这样的平面在整个茶壶的结构当中缺少线条轮廓等等内容的填充,是显得较为空洞的,这个时候,紫砂陶刻就能够很好地填补这一空间,通过陶刻的内容刻画,不仅仅是起到一个填补装饰的作用,更能够借由陶刻来表达创作者的某些情感。

这把壶上的陶刻选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应不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时在另外一面,则刻画了一张图,下有人物,上有缺月,草浅條飞,夜下静思。用茶壶的两个面,呈现了一幅字画相互联系的独特情景。很显然,这样的刻画表达了一个古今以来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生命中总会有悲欢离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总是希望能够“共婵娟”,这种情感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性和普遍性,挑选这样的题材来进行陶刻创作,显然更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通过共鸣也就能更好地达到表达情感的目的。

通常状态下,紫砂陶刻在刻画的时候都会融入刻画者本身的印记,不同人的习惯,下刀的深浅,将会形成一种微妙的差异感,所以即便是刻画的大小相同,字体相同,画面相同,这些经由一刀一划的差异感还是会逐步叠加,使人能够分辨出其中的不同,这也就为陶刻的情感塑造奠定了基础,优秀的创作者会利用这一点,释放更强的个人风格特征,让人能够明显地感知,而这样一来,刻画的习惯特征本身也成为了陶刻作品本身的艺术性质之一。

从功能性而言,茶壶是一种生活器具,是用来喝茶的,茶壶有大小,小壶自斟自饮,大壶款待亲朋。作品“砖方”壶从功能性来讲,就是一件能够适宜生活交往的茶壶,这样的作品搭配上苏轼的千古名篇,其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诠释一种情感交流的需求,结合当下时代的背景来说,显然有着现实的意义。现代社会仰赖于信息技术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变得前所未有的接近,但同样也正因为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变得前所未有的远,人若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仅仅是古人的烦恼,也是现代人的烦恼,作品“砖方”壶上的陶刻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自古传承至今的“烦恼”,并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过茶壶来面对面地喝一杯茶。

在紫砂陶刻创作中,事实上一直追求着一种虚幻的“雅”趣,这种雅趣是高于一般的生活日常的,属于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这在过去,受时代的局限,那大多就是一些“风花雪月”,而当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繁荣和复杂的情况,人的眼界更加宽广,普通人的情感生活也更加丰富,单纯的脸谱化的“雅”已经不能够吸引到现代人的注意,所以陶刻情感的表达就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一些贯穿古今的元素,苏轼的这篇《水调歌头》就发挥了这样一个作用,通过情感联系古今,也将带有古典色彩的“雅趣”引导进了现代人的生活,发人深省,浮想联翩。

结语:紫砂陶刻是一门综合性质越来越强的创作形式,手上的技法、心中的想法,决定了陶刻画面的优美程度和内涵的深度,谁都想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所以常常会对古代经典名篇予以借鉴,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感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要从情感上贯彻创作始终,这样的刻画才会是具有灵魂魅力的,也会让被引用的题材焕发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婵娟
紫砂陶刻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
从《陶刻人物对瓶》看紫砂陶刻的工艺特征与人文精神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相思无限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紫砂陶的艺术之我见
浅析宜兴紫砂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