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情分析研究中心(410005)张 毅
近年来,湖南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之路,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2021年9月初,石门县新关镇新桥社区的党员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各自的“联系户”接种新冠疫苗。村党支部书记杨年华称,县里搭建“两联两包”平台,采取“1+5”的模式,即1个党员联系5户村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两联两包”机制下,基层党组织与自治组织联动包片区、党员与屋场员联户包屋场,激活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
距石门县不远的津市市,创新推出“红色存折”制度,赢得群众好口碑。党员宣讲政策、调解纠纷、指导生产,群众满意可获积分奖励,积分与评优评先挂钩,激励党员成为群众贴身的服务员。
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笔者来到冷水江市渣渡镇铁山村,只见山峦叠翠、碧水潺潺,一幢幢小洋楼如在画中,健身操队、舞蹈队、腰鼓队等群众文体队伍活跃在村头巷尾。
“铁山村变成今天的模样,真的不容易!”村党总支书记李英俊边走边感叹。冷水江号称“世界锑都”。铁山村过去采石挖矿,村民饱受粉尘之苦。进入21世纪,冷水江市推进矿业经济转型升级,铁山村果断转向发展生态经济。
在产业发展上,村民有分歧。村党支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分析利弊得失,经村民代表投票后,选择发展杨梅产业。铁山村有古杨梅园,适合杨梅种植。村里引来投资者,改良扩建杨梅基地100多公顷。村民看到产业有甜头,不仅山上遍植杨梅树,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也全部栽种杨梅树。盘活杨梅古道、瀑布群、茶山岭古树群、飞龙岩等人文和自然资源,铁山村开发乡村旅游。近几年,村里年年举办杨梅节,家家吃上“生态饭”。
远看铁山村,人在林中,房在绿中,生态宜居美如画。回顾走过的路,村“两委”认为,村民自治、群众参与是重要经验。
美丽乡村人人建,也要人人管。如今的三湘农村,沿河两岸村村有河长,重点林区山山有林长。一些地方还成立改厕工作队,妇女党员管好垃圾分类。各地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的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留住最美乡愁。
沿107国道经过湘潭县中路铺镇柳桥村,一个整洁的院落格外打眼,这就是“莲湘颐老·长者之家”。村干部告诉笔者:“虽然村民生活不算太富裕,但全村形成了崇德向善、爱老尊贤的好风气,百姓的幸福指数很高。”
两年前,柳桥村为村里的特困老人建造“长者之家”,80岁的肖海桃首批入住。一室一厅的套间,厨卫俱全。闲暇时间,他与其他老友下棋、聊天。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十分开心。除了特困老人集中居住外,村里还将6处空置房改造成“邻里互助点”,设有多功能活动室、休息室、医务室等服务设施,配有1名医生和6个服务小组对接满足老人多种需求。
敬老爱老,变成村里“一宝”。老人过得好,让在外经商打工的年轻人少了牵挂多了放心。村里以倡导孝亲文化为契机,引乡贤回乡创业,在村里发展果、菜、中药材基地200多公顷,10多位本村能人返乡领建合作社,村民在家门口打工赚钱,全村实现“零麻将”,各类酒席比以前减少一半,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除了柳桥村,涟源市板桥村开展了乡风文明讲堂,宁乡市鹊山村开设了“功德银行”……湖南省各地涌现大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如今的三湘农村,文明乡风浩荡而来,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