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2020—2021学年,笔者尝试在多节省市示范课中用大概念单元教学建构国家民族认同,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也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反思,我对大概念单元教学建构国家民族认同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本文就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大概念“改革开放”为例展开说明。
一、基于大概念单元教学建构国家民族认同之依据
(一)基于课标创新大概念单元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学科的本质:“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更新教学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此,创新大概念单元教学十分迫切:一方面因新教材纲要体现脉络、趋势、规律、主题,另一方面因日常教学课时紧、任务重、要求高、跨度大、时间长、较庞杂,故创新大概念单元教学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核心素养、建构国家民族认同的最有效策略。
(二)基于课标凝练出本单元大概念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邹樱总结“大概念”具有三大特征:唯物史观、历史概念、阶段特征。凝练高屋建瓴、高立意的单元大概念最关键的是立足课标。本单元主题鲜明、关注现实,包含两课八子目。课标描述: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深入梳理其内在逻辑:缘于改革开放,建设时期的中国开辟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改革开放,新中国获得巨大成就,故凝练出大概念“改革开放”,既统摄整个单元,又巧妙地建构国家民族认同,增强“四个自信”;还凸显世界视野,在世界大变革中追求中国百年大发展。
二、基于大概念单元教学建构国家民族认同之策略
(一)情境创设,熏陶国家民族认同
1. 钟老现身华附,励志名言引领
课前、中、后通过音乐、图片、视频陶冶情操,逐步掀起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潮。课前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深情地唤起学生内心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结合时政2020年12月12日华南师大附中132周年校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华附杰出校友钟南山院士回到母校,寄语学子:“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处在盛世,以后还有更大的盛世。”盛世源于我国什么重大决策呢?引出本单元大概念“改革开放”,熏陶国家民族认同。课中播放人民日报视频《中国动态GDP》,看到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那一刻,全场师生掌声雷鸣,掀起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潮。
2. 学生親身体验,自主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布置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好奇心、开展自主探究的多样形式:创设经典情境、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开展问卷调查等,让学生在探究改革开放来龙去脉、前世今生的过程中,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
3. 教师激情演讲,思辨画龙点睛
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应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熏陶国家民族认同。历史教师的语言激情和表达功底、感染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再好的思辨张力,都需要教师用语言、语气、神情、动作、思维力来感染学生,即言传身教。例如,用激情、坚定的语气组织语言:“改革意识本质是问题意识、不退缩精神。为什么要走一条充满挑战的路?因为走才能揭晓答案。为什么敢走?因为走才能开辟道路。”又如,用自豪、敬佩的语气组织语言:“我们来总结一下改革开放的背景,有迫切性,也有可能性。伟人邓小平有大胸襟、大图纸。解决当下现实问题,面向世界,最后由中国引领世界。透过我们学校大门的‘三个面向就能感受到邓小平的大胸襟、大图纸。”
(二)史料互证,激发国家民族认同感
展示20世纪70、80、90年代一系列的史料,让学生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虽不是一帆风顺,但英明的党中央根据国情不断调整,不断深入地进行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是新中国最成功的创举。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党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人民群众顽强拼搏,从农村突破口到城市攻坚战,再到90年代的瓶颈突破,使国家变得繁荣富强。
例1:70年代农村突破口——勇
人民大公社时期的贫穷告诉我们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水平。穷则思变。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18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签了“托孤协议”。为何要签“托孤协议”?他们会有什么风险?体现了小岗村农民什么精神品质?体现了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敢于牺牲的精神。对此,我总结为一个字“勇”。
例2:80年代城市攻坚战——分
农村作为突破口取得胜利,也为城市改革奠定基础,迎来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55名厂长、经理联名写信给福建省委书记:“我们认为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请给我们松绑,给我们必要的权力。”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是政企分开、各司其职,我总结成一个字“分”。
例3:90年代坚定确立目标——睿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反思中国该何去何从。为打破禁锢,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总结为一个字“睿”。
让学生在精选的典型史料中体味:正是在党和政府的睿智、严谨、精细的决策之下,和人民群众勇于创新、团结一致的共同努力之下,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任务驱动,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
我在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导入到三个任务驱动,再到课后延伸,提出一系列思维递进、逻辑严密、理性思辨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深度学习,在探究中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渗透国家民族认同意识。具体操作是紧扣本单元大概念“改革开放”,围绕“是什么”“为什么要”“为什么能”“如何做”“怎么证明行”展开问题链。
导入:钟南山院士说“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中国还将有更大的盛世”,盛世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一:为何在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
1978年前有哪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能改革?
任务二:面对困难,中国人如何改革开放?
为何小岗村的村干部要签“托孤协议”?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在哪里?之后的攻坚战是什么?确立了什么目标?
任务三:如何论证“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观点?
课后延伸:当今世界百年大变局与中国百年大发展同步交织激荡,为抓住2025年中心摆回亚洲大陆腹地的机遇,中国应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我们将要迎接中国更大的盛世!”莘莘学子是祖国的未来,应明白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做到心怀天下,心系祖国,拓宽世界视野,勇于承担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四)学术引领,升华国家民族认同感
笔者一直致力于打造学术性思辨的历史课堂,大概念单元教学升华国家民族认同感,离不开学术引领和世界视野的熏陶。唯有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才能帮助师生打破僵化的思维、开阔视野,在全球视野下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承担的使命和发挥的作用。那么,在两个百年变局中,我们个人又将如何迎接挑战、完成国家使命和实现人生价值呢?在学术争鸣式的深入探讨中,全体师生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得以升华。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教育科研“强师工程”资助项目,系课题“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家民族认同建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QJK6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