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蕾
内容摘要:花木兰的传说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花木兰是国人心中尊敬的杰出女性。如今更是被加工为多种艺术形式,其中2020年10月12日迪士尼版《花木兰》在国内上映,引发了国内外众多观众的热烈讨论。电影主线依旧沿着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说脉络,但加入了新的角色理解与内涵,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这部电影的人物进行解读,理解电影所蕴藏的内涵,并且对其现实意义进行剖析。
关键词:花木兰 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理论
故事发生在我国北魏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族由其首领抱着向北魏皇帝复仇的决心,在一名女巫的帮助之下,不断南下进行騷扰,因此北魏政权规定每家每户都要派一名男子上前线为国效力。但此时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且身患腿疾,若强行上阵杀敌则性命堪忧,于是,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的军旅生活。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理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弗洛伊德形成精神分析理论以来帮助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解决改善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人格决定论,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包括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本能的欲望,自我的机制是适应现实,处于欲望和良心之间,自我软弱的人会受到本我的支配或超我的支配,即深深的陷入欲望中;或对每件事都怀有负罪感,因为害怕受处罚而发抖”
一.花木兰的人格分析
(一)花木兰从军的根本动因——本我
花木兰的故事建立在一个国家战乱的大背景以及她的家庭环境的小背景之下。首先,由于柔然南下进犯北魏边境,使得边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侵犯,如果不进行军事反击,势必进一步影响国家的存亡。在战争的威胁之下,北魏国民尤其是每家所出男丁,均面临着生存的威胁,每个人都存在着强烈的生存欲望。其次,花木兰与她成长环境中的其他女性有着迥然的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却被大环境的道德价值观所束缚,得不到施展。因此,花木兰在自我发展一方面没有获得满足感。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我们可以分析出,木兰做出替父从军的决定除了她具有勇敢的品质之外,我们可以从她的本我人格来探寻源头:一、最基本的生存的欲望。尽管她在家里能更好的保证她目前的生存状态,但是仍然存在潜在的危机,她的最根本目标实则是为了生存而战,不仅仅是自身的生存,也包括他人的生存;二、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本我的特点是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而在片中花木兰生活环境的普遍道德观念中,女子应以相夫教子为己任,以贤良淑德为美德,木兰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她想要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找到突破口,冲破对自己能力、精神、力量的束缚;三、回避失去亲人的痛苦。本我同样是寻求快乐,避免痛苦的。花木兰与家人的生活是幸福的,如果她的父亲上阵杀敌,其实就意味着她父亲的死亡。面对这样的情况,她采用了“回避”这一心理防御机制,使其父上阵这一现实或者风险被规避。
(二)花木兰内心的迷茫之处——超我
花木兰在从军的过程中,遭遇了两大困境。其一,外在的困境。主要包括生活条件以及训练的辛苦。生活条件体现在军营里都是男性,女性在其中并且要隐瞒身份,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而军事训练则是要求一名女性达到甚至超越一名男性的力量标准,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其二,自我的矛盾。在木兰的军旅生活中,她对自己的行为一直有着一定程度的怀疑。在花木兰的家庭环境中,忠、勇、真是家族的家训,也是花木兰追求的道德准则,是对自己的要求,是花木兰人格中的超我部分。超我,也可以称之为“自我的理想状态”,超我与本我都是非现实的且无意识的,它遵循“道德原则”,是通过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等内化而来,有着追求完美的特点,起到了对自身的监督、批判的作用进而约束自身的行为。它决定了如何实现本我的方式。花木兰心中的犹豫与障碍,则是来自对追求超我没有达到圆满而产生。
(三)花木兰冲破内心防线——自我
在花木兰的自我与超我发生矛盾的时候,她有着追求超我的愿望,但是现实条件却阻碍了她。花木兰的女性身份是不被允许入军营的,一旦发现将视为说谎,被逐出军营。同时,如果这件事情被拆穿,她的父亲也需要重新回到战场,她不能冒着“真”所带来的风险。这个时候需要自我来缓解冲突以平衡本我与超我人格的状态,自我是可以被意识到的、可以进行判断的、遵循现实的。健康的人格是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人格结构成分处于均衡的状态。在剧情中,女巫将木兰的迷惑和彷徨放大,告诉木兰,她不会被理解,不会被接受,但是花木兰做出了抉择。经过内心的挣扎,花木兰决定坦露自己的身份,尽管不出预料被逐出军营,但是同伴心中对她却是惋惜多于愤怒,是出于军队规定的不得已而舍弃。她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在得到至关重要的信息的时候,不顾外界对她的限制,毅然决然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既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又能尊守自身道德的准则。实现了本我与超我的平衡。
二.女巫的人格分析
女巫是传统小说中没有的,一个新的角色。她的戏份不多,却是至关重要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使这个故事有了童话色彩。不少观众对女巫心路历程的转变及其行为疑惑不解,从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中对其人格进行分析,寻找她的动机。
(一)寻找认同之路——本我
剧中一开始女巫在柔然人的阵营,她有着附身于不同的人物以及幻化的能力,通过附着于西域商人,她进入北魏境内,与柔然人里应外合,使得柔然人的进攻轻而易举取得成功。
女巫为何要帮助柔然人对魏国发起进攻呢?在女巫的自述中,因为她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使得她为她出生的小村庄村民所惧怕因而得不到认可,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她人格中的本我部分,对获得认可和尊严的欲望日益加深。在柔然人的阵营里,她可以使用她那为人所害怕的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内可以使得柔然首领认可她的能力甚至对她产生恐惧,虽然会强调她的尊严但这并不是她追求的认同感。实际上她也在不停的否认自己,正如她对花木兰说“因为你是女人,你永远也不能加入军队,他们不会承认你的。”她在说服木兰的过程中,其实也是自己内心的声音,充满了对自己的不信任,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被这个世界承认。她对花木兰的格外执着,不停想要劝说花木兰,与她同一个阵营。是因为她认为花木兰与她是同道中人,想要获得“同类”的肯定和认可。在柔然与北魏边境军队交战之时,女巫将自己的力量附身于北魏臣子的身上,向北魏皇帝讲述柔然之所以所向披靡其实是有女巫的帮助,表面上她为柔然窃取到了北魏征军派兵的消息,但这里的目的之一则是试探北魏对巫力的态度,在测试自己是否能够在北魏获得认同与接纳。
无论是帮助柔然军队,試探北魏皇帝还是对花木兰的诱导,都是女巫在寻求认同感的过程。让自己不再“孤单”是女巫一系列行动的内驱力。在这个阶段女巫以自我欲望为中心的,她既没有道德的立场,也没有道德的意识。
(二)女巫道德的缺失——超我
超我的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是遵循道德原则的。在故事尾声之前,我们都没有看到女巫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最后却选择用身体为花木兰挡下一箭,那么是什么让女巫做出这样的判断呢?
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女巫在花木兰的身上看到了同伴与君王对花木兰的信任,她了解到作为一个“异类”花木兰是可以被信任的,对她的心灵产生了震撼,她有了对自己也有可能被认同的的可能性的认知。女巫认为自己和花木兰拥有同样“不被接纳”的立场,在帮助花木兰实现目标的同时,女巫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她在花木兰身上灌注了她的希望。她也明白了为他人付出是可以获得回报的。
(三)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
在影片最后女巫替花木兰挡下一箭而牺牲了自己,是许多人不理解的,甚至觉得女巫的转变突如其来,不少人忽略了女巫的内心变化而感觉突兀,把这视为花木兰的主角光环。然而通过剧情的发展,是可以看到这个转变的过程的。
在故事发展中,她没有得到柔然同伴的认同,同样也没有得到花木兰的认同。可是她作为花木兰故事的参与者与旁观者,她认为同样是不被群体所认可,也拥有特别力量的花木兰可以作为她真正的“同伴”。所以,她略使小技,使花木兰加强对自己的怀疑,使她无法融入军队。女巫这样做的目的是“孤立”花木兰,让花木兰体会到相同的,不被认同的绝望。然后“诱导”花木兰,期望使她与自己站在同一独立的立场的目的。
三.故事的配角决定性的力量
如果将整部电影看作一个人的完整人格,那么女巫代表了这部电影的本我人格部分,花木兰代表了其中的的超我人格部分。魏国皇帝与柔然首领则通过对战争形势的判断以及策略代表了一个人的自我的两种平衡状态。
在同样面对战争的情势下,北魏皇帝和柔然首领的目的或者说内在驱动力以及处理方式都迥然不同。北魏皇帝是处在应对战争的被动角色,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与子民。而柔然首领发起战争的目的有二。其一是为私,为了他的父亲报仇,其二是掠夺土地和财富,也许是为了他的国家也许是为了他的私心,但都不是正当的理由,君子取之有道,归根究底他是为了内心欲望,即他的本我人格,毫无道德要求与克制,只是依照内心欲望在行动。在应对战争的方式中,北魏皇帝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属下,并且拥有宽容的内心,用冷静沉着的态度处理战斗,在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达到平衡。而柔然首领对自己的同伴采取了怀疑、放弃的态度,选择自己及少部分力量发起进攻,他内心封闭、残暴不仁,没有对自身的道德约束、情感约束,最终以失败的结局收尾。
四.《花木兰》所带来的教育启示
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花木兰的坚韧、勇敢、存真、忠诚和孝心,她体现了什么叫做巾帼不让须眉,也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打破成见产生信任的力量。但是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并发掘的是:重视儿童的内心需求,帮助儿童掌控自我,使其本我和超我达到平衡的状态,健康的成长。一、关注儿童成长状态。个体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蕴含了这个人的行为模式,思考方式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等,每一件事都是他的人格的一种体现。我们从儿童在面临环境改变、测试、青春期的转变,都可以看出儿童人格形成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及各种特殊时期,关注儿童的状态,从而分析儿童的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人格的状态,对于儿童的发展而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儿童的根本需要、发展动机以及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到稳定的心理状态,都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细致分析、合理引导。二、给予儿童认同感。女巫的故事无疑是令人感到惋惜的,一生都在执着地追求他人的认可及自我的认同。人是群体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参与以及他人的肯定,他人的认同可以减少孤独感、增强自信、获得自豪感,使得少年儿童更信赖这个世界,从而更愿意服务集体、融入集体,获得归属感,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三、因材施教,灵活引导。花木兰和女巫其实都拥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能力,但是受到时代和认知局限性,她们的才能都缺乏系统的教导,她们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正确的运用。身处这个包容且多变的时代,社会赋予了人们更多的优良条件去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儿童的发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尊重个体的特殊性,引导个体正确发挥自身的才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武石.寻找弗洛伊德[M].李光哲,李东根,译.出版地:科学出版社,2009.
[2]李书影.花木兰:“做自己”的传奇女子——文化解读《木兰诗》与迪斯尼《花木兰》(Mulan)[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34-135.
[3]杜瑞,宁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格成长[J].英语广场,2020(23):7-10.
[4]朱克迎,庄众显.浅析影片《寻梦环游记》主人公的三重人格——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视角解读[J].艺术评鉴,2019(08):155-156.
[5]张紫怡.新冠疫情下木兰故事对女性身份的再建构[J].社会科学动态,2020(09):40-45.
[6](美)Taylor Peplau Sears.社会心理学(第十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3
[7]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M].韦启昌,译.出版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通讯作者:武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