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青
【摘 要】《语文作业本》的使用要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融合。其具体路径有:基于学情基础,化整为零,提升学习效能;借助学习支架,分类应用,助推学习进程;围绕关键题目,层次推进,培养高阶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语文作业本;作业使用;支架;思维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基于“紧扣教材,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立足课堂,体现导学助教功能;重视实践,展开学生思维过程;体现弹性,倡导差异分层发展”的原则,组织编写了配套的《语文作业本》(以下简称《作业本》)。《作业本》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和练习样式为学生经历一种有指导的语文学习过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那么,《作业本》的使用如何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下面笔者以六年级《作业本》的使用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基于学情基础,化整为零,提升学习效能
《学习设计与作业设计:融汇“教”“学”全过程》一文指出:“从作业功能的角度看,作业除了巩固训练、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外,更具有引导预习、促进理解、诊断学情、引导合作、知识整理、习惯养成等作用。”[1]《作业本》内容全面,使用时应当灵活机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还应该根据班级学情,化整为零:可以融入课前的预学单,引导预习,诊断学情;也可以融入课中的学习单,引导合作,促进理解;还可以融入课后的检测单,引导巩固,拓展深化。对于某些作业,我们甚至可以把它们视作一种开放的结构,鼓励教师根据实际学情进行修改变动。
(一)课前预学,诊断学情
课前预学主要是为课堂学习打基础,功能主要定位在先行思考和诊断学情。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对于字词学习、文本显性信息的获取、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等适宜自主学习的基础性作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前通过预学自主完成。此外,对于部分适于进行开放式交流的话题类作业,教师也可以基于课型或文章特点,让学生借助课前预学完成个性化思考,然后在课堂中分享思考成果,从而推动思考进一步深入。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一道题目为例,其内容如下。
选择小说中的人物,对其进行评价。
[人物 出处 性格特点 典型事例 汤姆·
索亚 《汤姆·索亚历险记》 热爱自由
喜爱冒险 ]
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学,围绕这道题,针对自己选择的小说人物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课堂中展开充分的交流。这样一来,教师在保证教学时间最优化的同时,也能推动学生对小说人物的认知和理解在观点的相互碰撞、补充中走向深刻。
(二)随堂教学,促进理解
《作业本》在编写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立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作业本》,将作业融入教学设计。比如,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中,有一张指向课文情节概括梳理的鱼骨图(如图1)。
围绕这张鱼骨图,笔者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1.默读课文,完成《作业本》第3题鱼骨图的填写。
2.横向、纵向解读鱼骨图的特点,反馈、梳理母亲的表现和作者的心情变化,借助鱼骨图概说课文内容。
3.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思考: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的?
4.借助鱼骨图,选择四组心情中感受最深的一组展开独立学习。
通过反复聚焦鱼骨图,学生不但轻松梳理了课文的情节线,还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捕捉心情变化线中的某一处感受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充分感知作者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最后,当教师将教学引向鱼骨图上方的内容——对母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品读的时候,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通过鱼骨图走向了更深处。
(三)课后延伸,提升能力
《作业本》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注重拓展性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比如,在略读课文和语文园地中统一安排了课外阅读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指向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语文能力;基于读写结合的理念,很多课文的作业中创设了有情境的小练笔;有些课文的作业中还适时补充了诗词、文言文等内容。《作业本》中的拓展性学习内容大多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展开延伸练习,从而巩固语文知识,提升言语能力。此外,《作业本》还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学力基础,在有些作业前添加了“*”标记,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选做的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练习的弹性。
二、借助学习支架,分类应用,助推学习进程
《作业本》作为教材辅助资源,首要功能是指导学生学习。为此,《作业本》中设计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架。支架的类型不同,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厘清各类型学习支架的特点和价值,进行分类应用,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精准、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一)借助情境类支架,组织自学交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学习难点,《作业本》在编写时模拟伙伴互学的场景,设计了具有对话情境的学习支架。这类支架生动形象地还原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学过程,让学生一读便能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对此,教师可以组织自学交流来推动学生学习。
比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后题“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要求学生既要提炼语文知识点“前呼后应的寫法”,还要感受并解读这种表达形式的好处,侧重考查指向分析、评价的高层次能力,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难点。为此,《作业本》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境支架(如图2)。
借助这个情境支架,学生在阅读思考、自学交流之后,就能轻松地解决学习难点。更为重要的是,情境类支架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模拟还原,可以帮助学生完整地经历后设认知的过程。学生后续碰到类似的语文知识时,就能轻松调动这类学习程序进行主动学习。
(二)借助图表类支架,展开梳理比照
《作业本》中的图表类支架形式比较多样。仅表格这一类,就有“文本内容梳理”“词句品析”“比较阅读”等类型。比如,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的作业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题目中的表格由“时间”“风俗”“写得详细/简略”三部分内容构成,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概括,又有对详略表达的阅读分析。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填表格,然后串联不同时间点的风俗进行比照,聚焦详略的处理展开思辨,这样就能轻松地理解作者为何这样安排详略以及这样安排的好处。
除了表格,《作业本》中还有各类思维导图:鱼骨图、情节图、观点椅等。因其“信息描述的可视化”,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图示支架,帮助学生整理、筛选文本信息,促进内化,使所学知识变得清晰、直观。比如,六年级下册《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围绕课题设计了两张“太阳图”,让学生分别填写:“在玛琪心中,那时候孩子有趣在哪里?”“在你心中,未来的学习生活会怎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梳理课文内容,梳理自己的想象,然后将两张思维导图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照、思辨,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置于“现在”和“未来”两个时空中,使其产生碰撞,最终引发学生新的思考。
(三)借助方法类支架,加以迁移运用
针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业本》通过“范例”“提示语”“小泡泡”等形式,提供了很多助学支架,使原本抽象的语文学习方法具象化。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借助括号中的加点字,推想下列成语的意思,写下來”一题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如图3)。
有了范例中“小泡泡”的提示,学生清楚地知道可以“根据文言文中学过的字的意思来推想词语的意思”。后续练习中,学生就可以迁移运用这个学习方法,学习其他词语。
三、围绕关键题目,层次推进,培养高阶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认为,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学习者的思考。语文学习以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为目标,这些能力的达成都离不开思维。因此,《作业本》的设计高度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往往设计与单元语文要素高度契合的关键题目,推动学生经历指向思维的真实的学习。
(一)指向对文本内容的综合
《作业本》中指向文本内容的作业往往以思维图表的方式,整合了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具有高度结构化的特点。以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为例,题目如图4。
围绕“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一单元语文要素,上述题目整合了课文中的三个自选学习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学习任务,阅读课文,完成练习,然后结合作业中的相关内容展开汇报,最后聚焦课文情节图试着感受作者的心情变化,或选择感兴趣的情节进行分享,为单元习作《___让生活更美好》做好铺垫。学习过程中,多样化的任务考验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
(二)指向对语言表达的评价
让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文本的内容或表达形式“作出自己的判断”,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作业本》高度关注学生评鉴能力的训练,《草原》《桥》《盼》《北京的春节》等课文的作业都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内容构思等角度评价作者写作的妙处。这就为培养学生指向综合、评价、创造的高阶能力提供了路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聚焦语言品读”“交流评鉴意见”“形成表达共识”(有的还可“展开迁移运用”)等环节,有层次地展开学习指导。
(三)指向对阅读分析的创造
《作业本》通过设计比较阅读、思辨性阅读、任务型阅读等指向阅读思维发展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或问题解决方案)。当学生观点有差异时,教师应鼓励他们进行辩论,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锻炼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又能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比如,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的作业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指向阅读分析的话题:“在汤姆·索亚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同学的影子吗?请把两者的相同点填写到下图中。”学生首先需要结合课文,对“汤姆·索亚是个怎样的孩子”进行分析思考,通过充分的交流形成共识,然后确定比较的对象(自己或其他同学),与汤姆·索亚的人物特点展开比较,最后捕捉两者的相同点进行归因。因为学生个体的特点迥异,所以他们在与汤姆·索亚的特点比较中,容易形成个性化的认识,甚至在交流联结某些共性事例时,生成对人物的创造性理解。再如,针对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中的学习任务“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学生可以阅读分析《作业本》中的故宫博物院平面图,联系教材中多则阅读材料,把握相关信息(如故宫内部特点、典故、出入口等),通过对“参观时间”“家人的兴趣”等内容的交流、分析,最终制定出富有个性的“故宫一日游”参观路线图。
当然,《作业本》不是一个固化的教材资源系统,从本质上说,它是辅助系统,使用的策略不一而足。除了“基于学情基础,化整为零,提升学习效能”“借助学习支架,分类应用,助推学习进程”“围绕关键题目,层次推进,培养高阶能力”这些策略之外,教师还要看到《作业本》使用思维的开放性,一切教学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前提。
参考文献:
[1]张丰.学习设计与作业设计:融汇“教”“学”全过程[J].人民教育,2019(23):47.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阳光学校 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