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花 林雨
一、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伴随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不断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各地政府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布局和壮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特别指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特别嘱托江西要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江西省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尽管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废水、废气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是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点源污染等方面的污染还是比较严重,江西在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着环境污染新老叠加、治理难度大、环保产业及市场培育不足以及社会公众环境保护参与程度不够等问题,这需要江西采取不同措施加强治理环境污染,以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效应。[1]环鄱阳湖城市群是江西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涉及区市最多的区域,该区域的绿色发展经验,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做法,对促进江西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都有重要意义。
二、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绿色金融的优势和劣势
(一)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绿色金融的优势
1.政策优势。2009年,国务院批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12年,江西提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目标;2017年,江西省政府制定了《江西省“十三五”建设绿色金融体系规划》;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江西)实施方案》;2018年,江西省政府制定《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2015-2030)》;2018年,江西省政府金融办印发了《赣江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细则》;2018年,江西省颁布《江西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一系列政府政策可以看出,江西省政府一直在关注和探索经济与生态如何协调发展,支持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为现实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江西省政府给予了许多政策扶持措施以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2]
2.区位优势。环鄱阳湖城市群以鄱阳湖为核心,由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景德镇、抚州、宜春、新余、吉安、萍乡等10个环绕鄱阳湖的区市组成,总人口约3400万人,与国内其它城市群相比,环鄱阳湖城市群劳动力数量具有明显优势。环鄱阳湖城市群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比邻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大重要经济区,建成对接三大重要经济区的“桥头堡”,已经成为连接沿海与内陆的枢纽。环鄱阳湖城市群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城际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1小时都市群的空间布局结构已形成,“同城效应”非常明显。环鄱阳湖城市群明显的区位优势给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生态优势。环鄱阳湖城市群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没有受到严重的污染,被誉为中国的一盆“清水”,在“十五”期间,鄱阳湖被国家环保总局选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是国家首批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江西的生态品牌是湿地,江西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是以大小湖泊、水库为“板块”,河流为“网络”的湿地系统。环鄱阳湖城市群丰富的绿色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基础。现在已经重点发展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旅游业、生态产业示范基地,逐渐打造鄱阳湖旅游观光产业品牌。
(二)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绿色金融的劣势
1.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江西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持续增加。[3]在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废气污染物排放等环境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差距。目前,环鄱阳湖城市群绿色产业发展的步伐仍较滞后,“两高一剩”行业仍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各个地市还有一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单位,这些企业较关注的是经营业绩和利润,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社会公共问题考虑较少。政府对要这些污染企业加强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2.绿色金融产品类别不够丰富,且资金配置不均衡。环鄱阳湖城市群还是以商业银行参与绿色金融发展的主体,绿色金融产品类别不丰富,产品类型比较单一,还是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覆盖范围有限,没有开发很多个性化融资方案的绿色产品,比如结构性产品、股权产品较少,并且这些产品大多面向具有大型节能、减排项目的大型环保企业。能进行绿色融资中小企業较少,这种资金配置不均衡限制了绿色金融产品影响力。其主要原因有:环鄱阳湖城市群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市场组织不完善;金融市场活跃度不高;并且节能排减绿色产业,具有投资资金较大、建设周期较长、赢利空间较低、运营风险高等特点抑制了产品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动力。
3.激励和监管约束力不足。绿色产业具有外部性等特征,但资本的逐利性,往往导致市场主体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由于没有完全明确市场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没有明确的环境责任奖惩追究制度,市场主体将会投资在回报率更高的行业。并且绿色金融发展的组织体系也不健全,比如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不健全,缺乏信息披露的约束与激励机制,金融风险监测体系、金融风险分散机制、环境督察制度、污染等级认定、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和风险处置等方面不完善,这些方面都会阻碍绿色金融活动的开展。
4.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缺乏。绿色金融专业性比较强,并且绿色金融涉及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应用气象学等专业知识,是门交叉学科,培养绿色金融专业人才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江西省商业银行、保险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碳金融业务、产权交易、CDM、CCER交易等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这阻碍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绿色债券评级机构、环境风险评估机构等第三方绿色认证中介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不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阻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三、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绿色金融发展打下经济基础
环鄱阳湖城市群地方政府要明确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为目标,两者不可偏废,坚守绿色发展理念,逐步退出“两高一剩”行业,布局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政府对绿色产业要有倾斜政策,制定政策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和贷款额度给予优惠,在税收上给予减免,以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环鄱阳湖城市群要立足区域生态环境优势,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生态格局,因地制宜,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首先,要重点支持像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以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業,因地制宜打造工业产业集群、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智能制造示范区或者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发展生态农业,使更多绿色农产品纳入“赣鄱正品”品牌,扩大“赣鄱正品”品牌的影响力,打响江西农产品绿色有机“金字招牌”。最后,环鄱阳湖城市群不仅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要利用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探索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拓宽绿色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协同创新,进行不同形式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拓宽绿色融资渠道,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基金创新:开发流动性较好以绿色为主的共同基金、ETF以及碳排放权类的衍生基金产品。绿色保险产品创新:综合考虑节能、减排和排放标准等因素,提高产品差异化,积极开发绿色车险产品;环鄱阳湖城市群旅游资源丰富,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要拓宽保险责任、细分污染等级,开发绿色旅游保险产品,使旅游业回归生态。担保方式创新:探索无形资产的抵质押融资,积极发展绿色保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票据融资。环鄱阳湖城市群人文底蕴深厚,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禀赋,重点打造文旅体特色旅游品牌,通过“绿色信贷+绿色旅游”,以旅游景点收费权为抵押或质押,获取商业银行的贷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4]适时推出乡村振兴票据,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支持乡村振兴。[5]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参与公共资源和绿色产业项目的建设和改造,推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交通以及大气与水污染等方面的支持作用。重视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符合上市条件的绿色企业在创业板、科创板或者新三板上市。
(三)绿色金融的激励和监管机制创新
环鄱阳湖城市群地方政府要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绿色金融主体开展绿色绩效考评机制,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要以金融机构为中心,从多元化、差异化的角度设计绿色金融激励机制。金融机构要考虑其需求,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因为需求不同,激励的形式存在着差异化。比如担保类创新产品,银行金融机构最先考虑的是担保增信和资产风险;而对于股权投资机构来说,他们最先考虑的是对象的上市速度和监管态度,因为这些会影响其盈利水平。[6]为了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不仅要兼顾数量,更好注重质量地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环境风险管理情况采用动态形式进行考核,对企业施加环保约束,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强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金融机构的精准服务水平,对绿色信贷审批、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的发行,简化其业务审批流程,积极推进金融部门线上“一次不跑”和线下“只跑一次”政策的改革和落实,以提高金融部门办事效率。
同时,政策执行人员在执行金融风险监测、环境风险评级以及污染等级认定等工作时,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绿色金融培训,引进专业人才等手段,以加强基层金融监管能力培养,使绿色金融相关政策能有效实施。
(四)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创新
首先,江西省高校应该承担起发展绿色金融所需要人才的培养工作,比如南昌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要加强和绿色金融发展相关的专业建设,专业建设资金和师资队伍要向绿色金融相关专业倾斜,或者开设与绿色金融业务相关的课程。其次,银行金融机构要把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针对性强的培训活动,使银行员工增加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绿色信贷业务能力,熟悉环境保护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为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要多参加国际和国内高层次绿色金融会议,多参加国内各省的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培训和研讨会议,增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并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最后,加强国内国际绿色金融合作,大力引进绿色金融专业性人才,以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梅重民.环境保护视阈下江西环境污染治理路径[N].企业经济. 2017(12),33-37.
[2]马忠富.发展绿色金融 建设秀美江西[N].中国金融家. 2013(05),85-87.
[3]吴晓军.关于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的报告[N].江西日报,2017.2.16.
[4]张振凯,付树农,宋海英.抚州市绿色信贷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19(14),56-61.
[5]乡村振兴票据正式上线[EB/OL].https:// www.financialnews.com.cn/sc/hbsc/202103/t20210316_214028.html.
[6]刘涛.中国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的不足与完善[J].世界环境. 2019(05),49-51.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中的环境金融创新研究(立项编号:JJ1549)。
作者单位:吴小花任职于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林雨任职于南昌大学共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