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肖雨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推动社会工作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绿色社会工作在后疫情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B站短视频生产的与疫情相关的社会话语内容进行分析,尝试探讨后疫情时代社会工作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应有的反思及其承担的专业责任。文章认为,社会工作自有其专业使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之于构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通过行动生产新的绿色话语以完善现下的人本话语,促进社会大众反思人与自然之关系并产生相应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后疫情期;绿色社会工作;人本话语;绿色话语
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在疫情封禁期间,由于人类活动减少,自然环境的污染水平显著下降,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进入“绿色”和“蓝色”空间的重要性,①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密切关联在疫情中充分显露。在生态视角下重新审视“人在环境中”的“环境”之范围,以引起人们对自然世界更为广泛的重视,②促进社会大众将自身生存与自然关联起来,是后疫情时代③綠色社会工作应有的反思和担当。本文尝试将话语作为切入点,反思疫情之下人本话语可能产生的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缺失,探讨生产人与自然关联的绿色话语之于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进而思考后疫情时代绿色社会工作完善人本话语的专业使命和行动路径。
一、绿色社会工作及其话语生产
绿色社会工作“关注正义与保持人类、动植物福祉之间的良性互动,关注保护物质环境……在环境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大背景下,致力于创造一个多维社会,维持环境正义,把边缘化问题、结构性不平等、人权和积极公民权带到绿色社会工作议题的核心,呼吁在保护地球有限资源的框架内制定出新的干预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新思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①作为参与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部分而非旁观者,②绿色社会工作在后疫情时代生态环保相关议题探讨和实践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绿色社会工作实践是一种行动力,在从事生态环保一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总结、提炼和书写绿色服务经验,为相关议题的探讨建言献策,同时也可以在推动绿色消费、反食品浪费、提倡绿色出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国内关于绿色社会工作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工作的绿色转向及其助力社区环境治理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强调社会工作应推进人与环境的互动维度,从人与同伴、亲朋、邻居和社群等构成的社会系统向人与自然关联的生态系统拓展;③二是着重探索社会工作如何推动公众参与绿色生态社区建设以及社区的环境治理。④国外关于绿色社会工作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工作如何认识环境与经济政治结构性不平等的关系;社会工作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视角下如何基于环境正义增进全人类的福祉,⑤以及社会工作者应在其中承担何种角色;为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要,绿色社会工作应如何发起专业行动,以致力于绿色生态范式的社会变革。⑥
综合而言,国内外关于绿色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出发,在社会工作主持环境正义以及践行绿色社会工作的发展使命、角色承担和实践路径的维度内展开探索和实务工作。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虽然社会工作者在其中的角色有些模糊不清,但他们作为建构社会关系的关键角色,在此次疫情中依旧发挥了重要作用,⑦这足以证明社会工作在应对灾害和环境危机上的潜力。在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绿色社会工作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维持环境正义、开展贴近民众的社区环境教育、进行环境保护政策倡导等方面尚有较大的可发展空间。⑧其中,绿色社会工作的话语生产值得关注。借助生态语言学视角可知,语言-话语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介质作用。⑨语言生态伦理也认为,语言-话语应当具备律己德性,适时改进和完善以发挥好生态位的作用,如此才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持存,使生态系统间各主体和谐共生。①因此,绿色社会工作实践与话语生产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分析语言的生态取向、运用语言策略能够促进社会工作的完善和发展。②
二、基于B站短视频的内容分析
短视频是社会话语的集载地,是开展话语研究的数据资料宝库。短视频平台能够勾连起绿色社会工作与话语的关联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体设定为B站,其全称为“哔哩哔哩”,是国内知名的视频弹幕网站。该网站涵盖7000多个兴趣圈层,是一个大型多元化网络文化社区,个体UP主、各大高校组织、社会团体和国家政府部门均有入驻,③足以体现出B站的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性之高、社会影响力之广泛。因此,B站短视频内容可以作为开展疫情下社会话语研究的天然文本数据库。
(一)分析设计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旨在提炼出与疫情相关的社会话语的鲜明特征。具体而言,首先界定文本资料的总量,完成有效文本的筛选工作;其次按照内容分析方法,对文本依次作开放式、轴心式和选择式编码处理,并逐步剥离出文本话语的深层意义特征;最后对疫情下社会话语的意义特征进行分析和阐释。
1.界定总量并进行文本初筛
首先,笔者将时间段设置为2020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并在B站输入“新冠疫情”主题词,进行“综合”一级选项搜索。为获取更加多元详实的社会话语,将二级选项一栏的默认排序选项设置为“弹幕多”;为更贴合研究方向,将二栏的时长选项设置为“0—10分钟”;为求文本信度更高,将三栏的视频分区设置为“纪录片”。通过上述方法,统计得出488条短视频文本。接着,笔者对这些文本进行初筛。一些文本属于系统归入偏差,并非指的新冠疫情;一些文本只是标题与新冠疫情有关,但具体内容与新冠疫情无关;还有一些不符合规定的时间段或与前文本内容重合:以上文本均被视为无效文本,予以剔除。笔者首先根据系统给出的文本标题,罗列出无关、疑似无关及重复性文本,然后观看具体内容进行二次核对,最后将281个无效文本从文本库中删除,留下有效文本207个,并建立了一个文本库。
2.对文本作编码处理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即在关注资料本身的基础上,不断为资料所呈现出的各种抽象概念分配编码标签,以求把大量零散的、混杂的资料转变成可用标签识别的种类范畴。④据此,笔者借助电脑视频播放软件逐一观看文本库中的有效视频,从中概括出每一条视频的抽象概念并配之以相对应的识别标签,然后将其填入运用WPS软件自制的“开放式编码表单”中一一罗列。其中,重复的抽象概念用相同的标签表示,直至全部视频被标签完毕,其主要目的在于将短视频文本所体现的各种主题进行初步标注,为后期的具体分类奠定基础。
(2)轴心式编码
轴心式编码指的是关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的不同主题即编码标签,并在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将各种主题组织起来,同时识别作为轴心的关键概念即具体主题,最后寻找到将具体主题聚合在一起的概念或类别。①笔者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上一步骤已有的编码标签,将不同标签组织化合并,梳理出“个体生活”“抗疫英雄”“抗疫群像”“国际疫情”“防疫普教”“社会恢复”“政治经济生活”七个具体主题,并在B站后台建立好对应主题的收藏夹。最后通过对具体主题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得出“个体视角的话语”“群像视角的话语”和“社会视角的话语”三个话语类别,并在B站后台分别为其建立对应命名的文本库,为下一步选择式编码处理奠基。
(3)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指在进行开放式编码和轴心式编码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查找那些能够说明主题的个案即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②以实现研究目的为导向,文本库中那些获取公众评论最多的文本应该成为样本,因为这些样本最能体现社会话语之活跃、讨论之广泛。笔者对此进行了选择式编码处理,即根据抽样的比例原则,从“个体视角的话语”“群像视角的话语“社会视角的话语”三个B站内话语类别文本库中分别抽取了7个、5个和20个样本,直接在B站后台组合成为一个包含32个样本的样本库,然后对每一个样本的具体内容及其所产生的“弹幕”“评论”进行分析并概括出“话语特征”,最后在32个“话语特征”中找到可以统领其他“话语特征”的“话语总特征”。
(二)分析结论:疫情下人本话语的表现和缺失
笔者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文本初筛阶段的488个文本中仅有3处是围绕“疫情与生态保护”展开,基于疫情的社会话语具有以人的积极性为中心的鲜明特征,笔者将疫情下的这种社会话语称为“人本话语”。
1.疫情下人本话语的含义与功能
诠释学重要代表人物保罗·利科(p. Ricoeur)在索绪尔(F. D. Saussure)语言学的基础上,重新详细定义了话语,③认为话语与语言是不同的:话语是具体的、有时间性的、有说话者的并且涉及它所表达的事物以及能够实现思想的交流;而语言则是虚拟的、在时间之外的、没有说话者且只涉及符号系统的关系和为思想交流提供规则。④由此可见,话语有其具体的存在情境,是能够承载表达者的所指,同时又是具有目的性的能指。从本质上来说,话语能够在某一时间和具体的情境下传达表达者的所指以及为达成某种思想交流的能指提供服务,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与语言作为社会存在的客观固有性有着明显的区别。由此不难看出,疫情下的人本话语与“以人为本”的政治话语是不同的,它仍然在以亚伯拉罕·马斯洛(A. H. Maslow)和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 R. 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Humanist)①的概念范畴内,指的是以人的积极性为中心所展开的话语,即涉及看到人的优势、歌颂抗疫主体、坚信人的团结可以战胜疫情并对未来充满信心等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积极性的所指和能指。
事实上,话语本身的可塑性决定了它对现实世界具备了能指力量。在借助一定的媒介将所指传达出去的过程中,话语客观上影响着人们基于感知、想象和反思方面的意义世界。疫情期的人本话语起码在两个层面面发挥着重要的正功能:一是在个人层面,人本话语能够充分照顾到人的需要(特别是在心理层面),安抚人的情绪,鼓励人直面疫情,激发人的信念感;二是在社会层面,人本话语不断生产的过程本身,也是维护社会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心理平稳的过程,如同社会的安全阀,②在社会出现恐慌的时候能够发挥镇定功能,在社会群体特别是抗疫群体丧失信心的时候能够及时注入活力。
2.疫情下人本话语的类别呈现
疫情下人本话语的呈现主要有以下类别,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具体“所指”和“能指”。
(1)个体视角的话语
经样本分析后发现,个体视角下的社会话语呈现出聚焦于个人优势的特征。一则标题为《达恩聊天室|疫情期间,父母都是疾控人员,我经历了什么?》的短视频,记录了主人公在湖北疫区一个月的生活状态:每天需要照顾上网课弟弟的生活起居,还有自己的毕业论文要完成,经历了很大的情绪起伏,但最后通过积极的自我调适,适应了隔离生活。“弹幕”和“评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为“好久不见”“达恩加油”“一起加油”(YB13)。以该样本为例,个体视角话语的所指是疫情下每一个“我”的生活状态,其中包含着生活方式的調整、心理抗逆力的应用、以自己为榜样输送正能量、赞扬抗疫英雄等具体内容;其能指是不断传达对于人能力的信任、相信人可以直面疫情以及强调对每一个“我”的潜力的关注和人道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看到人的优势”的特征。
(2)群像视角的话语
群像指的是多元抗疫群体,其中包括医护群体、党员群体、疫区一线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志愿者群体等,这些群体的抗疫事迹为群像视角的话语所描绘,呈现出歌颂多元抗疫主体的话语特征。一则题为《重磅记录!揭秘中国新冠疫苗诞生背后全过程》的短视频,描述了CNBG团队及医护工作者、疫苗实验志愿者共同开发新冠疫苗的过程,体现出疫苗研制团队的辛勤付出和社会贡献。该视频评论区出现了“中国加油”“感谢你们”“辛苦了”这些高频词汇(YB16)。以此样本为例,群像视角话语的所指是多元抗疫群体为社会利益所作的牺牲和贡献,其中包括奔赴一线的抗疫群体、医疗体系内群体、疫苗研发群体等;其能指是赞美多元抗疫群体的光荣事迹、感恩多元抗疫群体的付出等,具有鲜明的“歌颂”特征。
(3)社会视角的话语
社会视角下的话语体现出坚信人的团结可以战胜疫情并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特征。一则题为《疫情后的武汉活过来了》的短视频描绘了政治经济生活恢复后的武汉,充分表达了“武汉人民的坚强”和“祖国的强大”,视频字幕从“灰色的天”转变为“天晴了”(YB19)。与此同时,主题为国际疫情的样本则主要反映了一些国家疫情防控的失败,如一则题为《美国人心态崩溃!25%的年轻人想过自杀,新冠疫情上升至社会危机》的视频,反映了美国疫情防控失当的情况,该视频评论区出现了许多带有调侃和讽刺意味的词汇(YB29)。以此类样本为例,社会视角的话语的所指是中国抗疫战斗的胜利和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其中包含着对社会团结的充分肯定、疫情后社会一片欣欣向荣、人民满怀喜悦与信心等具体内容;其能指是相信社会的力量和国家干预的策略,具有鲜明的“相信未来”的特征。
3.疫情下人本话语的缺失分析
由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疫情下社会话语的生产主要是围绕着人展开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多元抗疫主体为社会的恢复作出了极大贡献,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一系列科学话语证明疫情与自然世界密切相关。①在人本话语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关联的话语式微,歌颂人本身的勇敢、团结和奉献精神逐渐成为显性话语,这意味着基于疫情的人本话语生产正在脱离问题的根源和现象的本质。“人在环境中”不仅指人在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维度中,还指人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维度中,“个人-群体-社会-自然世界”应是一条完整的生态链。由此可见,如果人仅仅思考自身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持续地生产以人的积极性为中心的话语,而缺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那么人本话语的生产链条就欠缺完整性,最后可能会使其陷入被解构的危险境地,后疫情期绿色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重要性由此凸显。
三、后疫情时代绿色社会工作完善人本话语的专业使命
(一)反思绿色社会工作完善人本话语的优势
王思斌教授指出,从基本民生和社会工作的角度看,我们迫切需要做好后疫情期的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服务。②另有学者提出要思考以差异性为基础的民族社会工作在后疫情时代的走向,③以及以“三社联动”为切入点的后疫情时期社会工作在社区的重新定位问题。④以上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疫情之后社会工作的实务取向与应有担当,由此可见后疫情期的社会工作具备了一定的反思和革新性质,即以疫情为契机重新审视传统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服务视角,推动社会工作内涵向自然生态领域拓展,把环境保护、治理的应有之义纳入到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之中已是势在必行。回到人本话语的生产链条不甚完整的当下,充分发挥好绿色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参与处理社会危机事件中,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是相对于其他非专业活动而言的。诚然,在处理某些社会问题时,与其他专业的做法相比,社会工作专业观察社会的角度更为贴近和深刻,应对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更为有效,⑤那么这种优势可以是通过绿色社会工作将绿色话语生产和实践行动衔接起来,重新将疫情下的话语生产与自然界关联,利用话語的能指力量引导社会对生态环保进行反思并发生相应变革。在保存人本话语的内生动力(如树立抗疫榜样、促进社会团结等)的同时,防范其脱离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维度,保障话语生产链条的完整性。
(二)唤起绿色社会工作完善人本话语的担当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专业,对疫情自有其使命。需要明确的是,社会工作和其他与疫情相关的职业一样,必须适应疫情的“世界新常态”并作出改变,同时不能忽视其核心精神和技能。正如经典危机理论(classical crisis theory)所指出的,在寻求走出当前危机的方向时必须吸取以往的损失和挑战经验。①因此,绿色社会工作的担当不能放下。事实上,全球最贫困、最弱势的群体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群体,疫情和气候变化的威胁是相互关联的,这也就是为何绿色社会工作发展领域必须要在社会工作整体议程上占据重要地位。②一系列实践表明,如果社会工作不去将灾难的循环链条从根本上阻断(比如反思疫情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就是没有任何社会学想象力的。③在这种情况下,人与环境的关联性话语应该纳入到绿色社会工作抗疫行动的构建范畴之中,这既是中国绿色社会工作的自我经验积累,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不忘自身社会变革使命的彰显。
(三)履行绿色社会工作完善人本话语的责任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嵌入体”④自有其政治性,因此有必要参与政策性话语的生产。⑤当疫情之下出现对人的积极性话语进行持续生产的迹象,而对“人在环境中”自然之维度思考甚少时,绿色社会工作专业领域要勇担其社会变革使命,推动人与自然关联的话语生产。从美国百余年社会工作发展经验上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规训、市场化的营利逻辑、管理主义的效率为本、个人主义的自由和责任内核,都越发地将社会工作引向重视个人治疗和工作可量化范畴内,越来越远离其推动社会变革的使命。⑥基于此经验,社会工作应该对在面对疫情时的那些可能湮灭于重视个体的帮扶与“嵌入性”社会治理中的相关行动保持警惕。只有将那些被遮蔽于社会话语情境之下而忽视生命共同体理念原则的问题彻底去蔽,才能激荡出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美好愿景的崭新话语机制。一旦采用新的话语形式进行表达,民众就具备了提升自我意识的话语环境条件。从长远来看,只有民众越来越愿意选择与自然关联的生活模式,那些漠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政策以及资本强制力主导的全球化发展模式才能得到逐步的改变。⑦
四、后疫情时代绿色社会工作完善人本话语的路径分析
(一)自我反思:重新审视绿色社会工作之于构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与物共适的绿色生态观是生态文明建设之所向。然而,社会工作在项目制的钳制下,其指标化、标准化的工作要求与社会工作本身所要求的灵活性、反思性出现冲突,⑧社会工作逐渐忽视自身在促进反思人与自然关联的社会变革中的担当。应重新将“人在环境中”的自然维度纳入到后疫情期的社会工作服务范畴中去,因为推进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是绿色社会工作应有的自我反思。当下以人的积极性为中心的人本话语的生产和生命共同体的建构是可以通过绿色社会工作的实践补充而融为一体的。正如一些国外学者提出的绿色社会工作概念框架所言:绿色社会工作在性质上是一种整体性范式,在范围上涉及人与动植物的、人与人本身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互动,其工作对象是以人为核心,再延伸到动植物与自然界,主要目的在于增进人与地球的共同福祉。①在关乎动物生命、人类生命的疫情当下,社会工作进一步反思自身责任,发展绿色社会工作,对于构建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产话语:发起为绿色话语生产的社区行动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给人类敲响了警钟,②发起自下而上的绿色行动势在必行。绿色社会工作领域的社会工作者应深入社区,关注和感受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情景,③将环保观念转化为贴合居民日常的生活用语,用社区民居听得懂、讲得出的日常生态话语与顶层政策制度话语衔接。实际上,社区的资源类型丰富,包括有形的物质及无形的知识、智慧等。优势观点认为,应发现和利用好社区资源,以实现助人自助。④显然,社区可以为绿色话语生产提供肥沃“土壤”。社区内的社工机构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起一些与居民日常相关的环保行动,比如成立青少年动物保护小组、对社区内的流浪猫狗进行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公园或景区清洁的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社区环保文艺比赛或公益表演等等。在相关个案、小组或社区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茶话会活动互诉感受,也可以奖励性地收集居民感想并在知情同意下公开展示,实现“动起来+讲出来”的有机结合,长此以往达到行动生产话语、话语改变观念的目的。
(三)形成文本:推动基于绿色话语存在的社会变革
文本就是通过书写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⑤话语作为一种所指和能指,其本身是变化着的、可解构-重构的。如果想要话语发生持续性影响,就必须使它能够存在下去。从事绿色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环保观念建立起来的基础上,将文本固定话语视为一种策略,比如可以有计划地召集社区居民会议,探讨制定社區践行绿色生态环保生活模式的社区共同守则。当社群和社区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居民的观念发生改变时,就有利于形成社群、社区共同条约等文本,也就有力量推动一个社区发生改变,进而促进一个城市发生改变,并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变革。其中,文本形式也可以从一个社区的守则慢慢升级为一个城区、一个地方城市的条例,再逐渐奔向更为长远的国家层面的社会政策。这也就是相关学者所提出的要率先实现个人主体到社群主体的转变,改善社区状态,从而迈向更大的社会目标的社会工作实践逻辑。⑥话语自身的生产过程就是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⑦践行社区环境治理理念的社会工作者们可以基于话语存在的文本形式,实现绿色话语本身的扩大和延续,推动环保观念普及开来,真正让绿色话语与民众生活中最贴近、最平凡的层面紧密扣合,从而引发广泛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
责任编辑:胡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