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楠
(大同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山西 大同 037004)
在绿色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其核心内容包括绿化造林工作,对生态系统平衡性起到维护作用。随着群众生活质量与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各领域均加大林草资源需求量,生态环境科学管控难度增大,还需借助造林绿化工作拓展林草技术影响范围,在实施阶段依照“适地适树、适灌、适草”原则,筛选苗木种类和优质苗木,增强造林绿化效果,实现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目标,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要对退化林林分进行修复改造,注重林草科学管理,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规律原则,在苗木各阶段生长过程中精心管理,提高苗木修枝、施肥、浇水等技术水平。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植补种工作,保证各项指标均能符合标准依据;依据“优胜劣汰”发展原则,均衡分配各类资源,如阳光、水分、肥料等,突出树种质量及更多优势[1]。需要注意的是,在退化林林相改造方面宜采用卫生伐抚育方式,不建议完全采用全部砍伐方式,不仅会导致树木资源大量浪费,而且还会对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一定影响。
(2)调整及完善树种结构。因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会受不同因素影响而出现态势不佳、老化等情况。如果对树种单一化选择,会降低生态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无法防控病虫害,使病虫害大面积爆发,林草发展面临巨大经济损失。针对此情况,建议选择多样化调整方式,遵循科学布局、合理种植要求,能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全面性。
在造林绿化工作完成后,还需注重树木管理方法科学化。考虑树木管理工作内容较多,对工作人员各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自主完成苗木扶正、更换死树、枯树等工作,跟进具体有害生物防控措施;随着苗木生长在各阶段完成枝条修剪、合理抚育等工作。同时,因树种类别不同,在生长发育阶段有各自的生长习性,需工作人员不断探究,详细掌握其规律,能保证林木管理科学化手段[2]。以树木生长自然规律为前提,分析林木生长质量影响因素。如林木管理、生长环境等,要保证阳光、水分充足、种植深度合理等,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在造林绿化工作完成后,依据树木在不同生长阶段特点,要合理调整其养分结构,选择适宜的抚育方式,提升林草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首先,要明确林木生长实际情况,依照森林抚育标准、规程,按照树木龄组有序作业,既能控制林地树木密度,又能保证树木健康生长,符合树木生长要求。此外,还需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注重病虫害防控,能在不同时期提前做好预防工作,遵循“依法治林”管理原则,保证林草综合效益。
分析林草管理工作内容较多,各项工作开展离不开专业化工作人员,要保证人员优势与能力在各项工作环节中充分发挥,需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制定短期与长期经营方案,依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全面管理。其中,针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解决,可选择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造林、人工干预等方式,能起到防治及管控效果,在多重保护条件下使森林资源更丰富[3]。再加上森林采伐量的严格控制,解决系统结构失调问题,借助过伐林科学调整,林分得以休养生息杜绝资源浪费,加大各领域林草资源使用量控制,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分析现代林草市场日趋激烈的发展形势,政府部门在林草管理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并在实施阶段对政策内容科学调整,能借助新技术对我国林草事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加大生物技术推广力度,在品种选择阶段就能保证良好性,使苗木自身有较强抗虫、抗病能力等;为保证林草技术推广及应用效果,要组建专业化宣传队伍,以拓展林草建设发展工作为核心,保证苗木资源有效利用。遵循因地制宜管理原则,合理制定新技术推广方案,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方面要有充足财力、物力、人力,针对业绩突出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全面性开展科技培训工作,能使相关政策全面落实,人员从思想优化到实践应用均能为现代林草事业稳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建设服务。
在林草事业发展阶段,资源管理是核心内容之一,要通过科学管理保证林草资源主要作用,合理解决资源浪费等相关问题。但因各地区林草资源分布存在差异性,无法满足各领域实际需求,并对林草事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制约。同时,林草部门在发展阶段只考虑综合效益,林草部门为满足各领域对林草资源需求量,把重心放在林草资源开发阶段,使生态系统平衡性受到一定影响。
造林绿化后开展林草技术工作,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造林工作仅仅是林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开端,在生态环境维护过程中要保证各部门及工作人员对其有全面认识,资源消耗属于一个过程,分析林草事业管理在各阶段所遇到的问题,主要目标不明确,无法掌握各类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针对常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降低林草综合效益。
此问题主要出现在林草资源管理阶段,因管理目标不明确,林草部门采用分配管理方式,但无法对林草资源进行全面性管控与整理,因不同区域资源分布实况存在一定差异性,而单纯考虑各领域对林草资源的需求进行持续性抚育,会减少木材数量,造林绿化工作缺乏技术指导,资源利用率提升受阻,无法体现造林绿化后林业技术工作实施重要性。
林草技术在造林绿化工作完成后发挥重要作用,影响树木成活率与资源质量,建议在此项工作开展过程中采用生物技术,目的是能够对有害生物有效防控,以树木保护为核心工作,在先进技术运用过程中组建专业化工作队伍,强调林草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与造林绿化工作目标保持一致[4]。
例如: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设立专项资金,以技术培训为造林绿化后林业技术工作开展基础条件,每位人员工作内容与职责详细划分,有利于林草技术、各项政策全面性落实,从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完善,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与重要依据。并在林草技术水平提升方面有良好效果,为后续工作有序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依据当前造林绿化后林草技术工作实施情况分析,在管理过程中以提升林草质量及苗木成活率为核心内容,在整个维护阶段还需注重苗木质量管理,能在现代林草技术应用过程中对整体结构有效改造,才能保证其实施效果。尤其是对苗木阶段性检测,有具体技术手段、指标依据,结合检测结果对林草资源管理工作针对性处理,为优质苗木预留提供评判依据,保证基础条件充足,促进苗木健康生长,调整与完善林草结构,符合现代林草事业稳定发展要求,增加资源产量、提升资源质量,从而保证此项工作整体良好效果。
在造林绿化工作完成后,借助林草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分析树木生长阶段差异性,能多角度、全方面探究,具备多样化管理措施。尤其是在树木过熟期,要注意抚育适当、合理,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全面性掌握林草资源、技术实施等内容,并编制与记录重要内容,成为后续管理工作重要依据与指标,也是树木科学管理、资源有效应用关键条件[5]。同时,制定完善的抚育制度,贯彻落实到林草管理工作环节中,依据发展目标保证整体良好效果,在林草管理阶段也需进行卫生伐,对枯萎、病腐木、雪折木及时采伐,避免消耗更多物质与资源,才可促进树木健康成长。
此外,因树木生长周期及特征不同,需遵循其生长规律,注重管理方式合理,要保证土质条件、水分充足、增强肥力、定期修剪枝叶等,在各工作环节中均配置专业化技术人员,使林草技术全面落实与应用,既能提升林草技术水平与管控效率,又可调节生态系统结构,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家园。
结合上述内容对造林绿化后林草技术实施效果分析,要把握林草技术对现代林草事业稳定发展的影响性,依据其工作内容明确发展目标,在各部门积极参与、协作阶段,增强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与平衡性。同时,林草部门也加大林草技术推广力度,扩大其应用范围,以提升苗木成活率为核心内容,调整与完善林草结构,编制林草管理方案,实现预期发展目标,提高林草资源使用量与利用率,满足各领域发展需求,促进现代化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