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程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人们的传统生活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提出了越来越精神层面的需求,以此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钟俊昆等研究指出,现阶段的采茶戏,主要指的是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种类,通常以不同地区的地名来进行区分,比如江西的“赣南采茶戏”、“武宁采茶戏”、“抚州采茶戏”等,湖南的“桂东采茶戏”,湖北的“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等。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及重要的启迪意义,即为不管是地方戏曲艺术层面还是从地域文化层面而言,赣南采茶戏都有着重要的传承保护价值,并且可将赣南采茶戏作为我国旅游资源实现弘扬的一个重要实验基地。曾艺提到,赣南采茶戏既实用,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可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诸如赣南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开发不当等的发展窘境。为此,本文将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及旅游开发进行探索研究。
赣南采茶戏是我国赣南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地方剧种,作为赣南文化的一大载体,距今约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拥有着十分浓厚的乡土气息及鲜明的客家文化特色,同时还是江西众多采茶戏中极具代表性、极具文化内涵的一种。赣南采茶戏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的,与赣南人民的日常劳作息息相关,所以不仅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还有着广阔的市场传播空间。对于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历程而言,主要可分为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三个阶段,江西安远县龙虎山茶区盛产名茶,每年春天中国各地茶商会聚集于此,收购春茶。采茶女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唤起自身的劳动热情,该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即为采茶戏的前身“采茶歌”。经过不断地发展,该种采茶女采茶时吟唱的采茶歌与民间舞蹈不断融合,进而形成了“采茶灯”。之后随着演唱内容、演唱方法、表演方式等的不断变化,采茶灯得以发展演变为赣南采茶戏,并实现了快速发展。
对于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剧目种类繁多。赣南采茶戏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种类繁多且风格鲜明的传统剧目,但受种种因素影响,其中一些剧目现已失传。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主要为喜剧、闹剧,鲜有正剧或悲剧,且依据种类不同,可划分成灯戏、杂套戏两种。其中,灯戏的代表剧目为《龙虎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则为“四大金刚”(由《卖杂货》、《反情》、《上广东》、《大劝夫》构成)和“四小金刚”(由《补皮鞋》、《老少配》、《钓拐》、《癐妹子》构成)。二是表演及角色特色鲜明。赣南采茶戏同时强调歌唱、舞蹈以及戏剧表演,且对于其的表演特点而言主要可概括为“三奇三绝”,其中,三奇分别指的是赣南采茶戏剧目涵盖的内容主要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爱情故事等;表演动作主要为模仿各式各样的动物,且各种动作都是由对应的动物动作进行命名的;以及赣南采茶戏讲求歌舞戏并行开展,由此使得人们将其界定为一种地方歌舞剧。而三绝则分别指的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别具风韵的单袖筒;以及让人眼前一亮的扇子花。赣南采茶戏中的角色主要可分为“二旦一丑”,表演过程中旦角主要表演扇子花,而丑角在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且通常可分成正丑、反丑两种,正丑的角色性格有勇有谋、朴实勤劳、乐天诙谐,反丑则往往会通过各式各样形象、风趣的语言及动作,以实现自我讽刺或相互揭露。
对于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民歌小调入戏腔。作为我国民歌体裁山歌种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山歌距今一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十分热爱唱山歌,在日常劳作中客家人随口哼唱着各式各样的山歌小曲。在赣南山歌中,尤以“十二月采茶歌”最具代表性,既有以地域或者劳动类型命名的“割韭菜”、“进坑调”等,又有以动植物命名的“斑鸠调”、“牡丹调”等,还有以情绪命名的“骂调”、“哭调”等。通过赣南一代代民间艺人的探索实践,这些民歌小调逐渐演变成别具魅力的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形态。二是唱腔多样丰富。依据调式、弦路及功能作用的差异,可将赣南采茶戏划分成茶腔、路腔、灯腔以及杂调,其中,茶腔属于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路腔顾名思义是因为适宜在路上行走时演唱进而得名;灯腔有着十分浓厚的戏曲特色,且表现出高亢嘹亮、粗犷豪迈、旋律悠扬婉转等风格特征;杂调华丽灵巧、娇柔可人,常穿插出现,可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一直存在方式方法单一、落后的不足,即为主要通过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随着当今时代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音乐形式越来越多样丰富,年轻群体更青睐于紧随现代潮流的流行音乐,民间传统艺术的市场十分有限,以此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考验。所以,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为推进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针对的策略。首先,充分发挥社会文艺团体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提高人们对赣南采茶戏的关注度,培养大众对赣南采茶戏的兴趣爱好。实践表明,艺术唯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与青睐,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应依托普及教育的方式,以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赣南采茶戏的认同度,进一步促进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发展。其次,从中小学教育受众群体着手,扩大赣南采茶戏群众基础,教育部门应鼓励地方中小学编排引入赣南采茶戏相关课程,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赣南采茶戏的魅力,为赣南采茶戏传承发展提供有生力量支持。再次,发挥地方高校办学优势,构建健全客家音乐理论体系,为赣南采茶戏传承发展打下可靠的理论基础。另外,还可邀请民间艺人前往高校授课,向学生传授赣南采茶戏的精髓。
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不断推进,文化体验已然转变成吸引游客的一项关键要素,观看体验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成为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加之现阶段我国文化旅游事业发展面临观众流失、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依托组织开展赣南采茶戏表演,展现其文化内涵,不仅可有效赢得游客的关注度,还可解决赣南采茶戏传承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创造经济收入,促进收获良好的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地方经济效益的提升,可调动更多年轻群体投身并传承赣南采茶戏,进一步促进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及旅游开发。
在我国众多茶叶产地中,有一大部分地区同时被打造成了旅游胜地,该种同时被开发作为茶叶产地和旅游胜地的地区为赣南采茶戏旅游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换言之,对于赣南采茶戏的旅游开发,应加强对地方采茶胜地的有效利用。比如,杭州西湖龙井茶区、武夷岩茶产地、黄山毛峰茶产地、庐山云雾茶产地等,这些采茶胜地同时也是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旅游胜地,它们不仅拥有广阔的客源地市场及稳定的旅游客源,同时还建设有较为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构建起了较为成熟的旅游业供应链。为此,赣南采茶戏应开发多样丰富的旅游产品,并推进其与当地旅游环境的有机融合,发挥赣南采茶戏与茶叶产地相契合的特性,以此促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旅游必然要品尝当地的美食,由此可组织开展茶叶展销会、土特产文化节等活动,活动过程中融入赣南采茶戏演出,以此为游客带来别样的旅游体验。又如,可基于采茶胜地开发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特色旅游路线,让游客脱离传统繁杂喧闹的旅游情境,期间融入观采茶戏、采茶品茶等活动,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总的而言,基于采茶胜地推进赣南采茶戏旅游开发,是一项可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依托重要节日节庆或者会展会议等方式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得到迅猛发展,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赣南采茶戏的旅游开发,也可积极探寻策划各式各样的茶文化节庆或会展活动,为赣南采茶戏宣传推广提供有效平台。比如,相关人员应加强对当地政府民间组织发起的茶文化节庆活动,或地方传统茶文化节日的全面深入采集,并基于这些素材开展赣南采茶戏编排工作,所编排赣南采茶戏剧本、舞台演出应契合茶文化特征,通过编排生活剧目,展现地方人文风情,以唤起茶区人们的采茶戏热情。另外,赣南采茶戏还可积极参加各式各样开放式、商业化的与茶相关的会展会议活动,在这过程中赣南采茶戏除去要注重展现自身的原有特色,还应加强对会展会议特色、参会组织人员等的研究分析,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并推进开拓创新,渗透各式各样的现代化元素,以此不断扩大赣南采茶戏的受众群体,为赣南采茶戏旅游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不论是何种艺术形式,要想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必须要进行交流推广。因此,为推动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及旅游开发,应基于赣南采茶戏戏曲文化,依托各式各样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旅游品牌形象。首先,可结合赣南当地人文风情、景观特色,制作优质的旅游宣传片,并通过各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展现赣南采茶戏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节假日之前,赣南采茶戏可借助各式各样旅游网络进行宣传推广,以此在提升自身社会知名度的同时,获得更高的旅游市场占有份额。同时,还可在赣南地区的公交车站、高速公路、火车站等区域广告牌上宣传赣南采茶戏,让更多人关注赣南采茶戏。其次,赣南采茶戏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加强对其艺术特色的有效开发,不断推进对外文化交流,让赣南采茶戏走出国门,推向世界。比如,可通过制作赣南采茶戏影视作品、组织赣南采茶戏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形式,使赣南采茶戏与国外戏曲文化进行交流,让世界领略赣南采茶戏的魅力。除此之外,赣南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应有效利用走进客家人、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活动,宣传推广赣南采茶戏,进一步促进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及旅游开发。
综上所述,赣南采茶戏有着重要的传承及旅游开发价值,相关人员应围绕如何有效推进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及旅游开发进行探索研究,明确赣南采茶戏的内涵、艺术特色及其音乐特征,结合赣南采茶戏传承及旅游开发面临的种种问题,从多个方面着手促进赣南采茶戏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