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崇信县为例

2021-12-08 14:22:41
甘肃农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崇信文明传统

马 鑫

中共崇信县委党校,甘肃 崇信 744200

本文以甘肃省崇信县为例,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清中华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一、主要成效

(一)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崇信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大力探寻农耕文化、军旅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古树名木文化,引导人们持续增强文化自信。人文纪录片、历史舞台剧、话剧等各类文化影视工程全面开展,戏曲剧本、文学作品相继出版发行,原创歌曲公开唱响,根雕、药枕、剪纸、精品养生杂粮、陇原巧手艺术品以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不断推陈出新。

(二)大力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创建”行动,以典型村创建工作为抓手,大力弘扬“六位一体”的新时代崇信精神;以“诚信”主题宣传为引领,组织开展“新时代崇信精神”主题宣讲,持续擦亮“尊崇诚信”金字招牌,厚植诚信崇信文化底色,全面推进社会治理文明诚信积分制测评工作,实现文明诚信积分超市全覆盖,教育引导群众弘扬文明新风,践行诚信精神。

(三)积极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风气

深入挖掘典型事迹内涵,发挥榜样力量,持续开展“崇信好人”评选活动,推荐上报“十佳先进”人物先进典型,评选出全市十佳先进人物和甘肃“最美人物”“感动平凉人物”。持续开展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交通行动,在县门户网站、县广播电视台开设了善行义举榜专栏,设立善行义举榜单,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争做道德模范、人人学习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

(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

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景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小区创建活动,创建市级文明家庭和文明小区。培育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培育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村),积极开展志愿者健康义诊、科普宣传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组织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爱国精神,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实践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得到继承发扬。

(五)推进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建成了一些根雕艺术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积极举办《弦子腔》《山梁走唱》等非遗展演活动,文化遗产宣传不断扩大,保护传承工作持续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近年来,崇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留存并发扬光大。但是体系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一是文化遗产重视不够。一些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不够清晰,还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监管工作不够有力。二是专业人员能力不强。一些文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高,文化名人效应没有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程度较低,有待进一步挖掘提升。三是制度保障有待提升。一些文化部门在资金分配、绩效考核、机制奖励上并不完善,现代文化创新体系并未形成,文化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一些现有的规定过于笼统,影响了实际操作效果。

(二)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有待解决

一是传统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不高,与经济增长不协调。二是基层传统文化人才队伍缺乏。文学创作和文艺辅导人才奇缺,导致文化事业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三是创新能力缺乏。基层文化工作者学习新知识能力不高,业务培训较少,创新能力激发不够。

(三)相关保障措施有待提高

一是对民间艺人的重视不高。对民间艺人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管理,民间艺人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二是经费投入不足。部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平衡,许多农村传统文化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和专项经费保障,随着社会文化发展的多样化,一些文化器材设备陈旧,满足不了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综合运用公益广告熏陶、城市景观展示、好人故事传播等多种形式,将文化理念融入城市空间,全面、准确、生动、直观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立体式、全覆盖的主题宣传网络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广大群众文化自信,提升文明素质;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的精神;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持家、敬业奉献”公民道德规范,促使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使法制宣传教育贴近农村实际,让农民爱听、爱用;充分利用各村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广播、电视、科技示范点等有效载体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技术指导,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二)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

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作用,积极在农村开展邻里守望、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农村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切实开展“我们的节日”“美丽乡村”等创评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主渠道作用,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优秀童谣传唱等系列主题活动,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精神,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观念,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大力提倡“厚养薄葬”的社会新风尚,对各类村级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广泛开展剪纸、雕刻、民歌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让农民“闲有所乐”;鼓励扶持文化大院、自乐班等群众文化活动,让农民“乐有所去”;整合“三下乡”服务资源,招募大学生、离退休专业人士以及专家壮大志愿者队伍,为农村提供法律、科技、信息、文化等服务。

(三)积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等公共资源,采取自发式、互动式、输送式、辐射式等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新期待;高强度宣传营销崇信文化旅游产品,促进弦子腔、崇信民歌、剪纸、根雕等文化产品的交流展演,激发文化企业竞争活力,扶持一批传统工艺、影视创作、新型传媒类的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结合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文化+创意”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类文艺社团协调联络作用,丰富干部职工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山水龙泉·养生崇信”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深入挖掘文化软实力

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依靠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公刘农耕、唐代军旅、红色革命、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努力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加强县域特色文化研究,扶持各类文艺培训机构开展工作,挖掘整理和展示县域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整理编撰崇信故事,深入挖掘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抓好诚信体系建设,发挥保至善烈士纪念馆的作用,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歌《尊崇信任聚力量》,组织编排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让尊崇信任的诚信文化深入人心,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人民的思想政治水平再上台阶。

猜你喜欢
崇信文明传统
只收两个饼
知识窗(2022年7期)2022-08-05 02:12:35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漫说文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蔡崇信:我为什么敢放弃580万年薪,拿500月薪跟马云创业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