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燕
兰州市红古区农业农村局,甘肃 兰州 730080
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对我国农业生产、供应造成了很大影响,常常出现冬春、夏秋农产品严重短缺现象。20世纪80年代,随着塑料大棚的迅速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实现了早春和晚秋农产品供应的基本好转;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光温室和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解决了冬春、夏秋农产品生产技术难题,缓解了“两个淡季”的农产品供需矛盾。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持续发展,实现了农产品的周年均衡生产和供应,满足了人们“冬吃夏菜、夏吃冬菜、中吃西菜、北吃南菜”的需求[1]。
设施农业是通过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最佳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实现动、植物有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已基本形成了不同区域特色的设施类型、生产模式、技术体系。从设施类型看,一般分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连栋温室、小拱棚(遮阳棚)四类;从产地分布看,环渤海湾及黄淮地区是我国设施农业的主要产地,日光温室分布比较广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通过发展塑料大棚等设施主要用于果蔬瓜类的栽培和种植;而在西北地区,已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设施,主要用于早春和晚秋的蔬菜生产[2]。由此可以看出,设施农业已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现代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当前,在工厂化农业方面,很多发达国家以高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路线,在科技方面处于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状态。然而,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发展不仅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结构过于简单,无法实现环境的有效控制,栽培过程中过于依赖经验,没有严格筛选种植品种,导致所生产产品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指标方面均远远无法满足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虽然具备相对较大的设施栽培面积,但是其装配技术水平较差。所采用的多为较简单的设施,绝大多数设施仅仅具备防雨以及保温等功能,无法有效抵抗诸多自然灾害[3]。同时由于设施内部不具备足够的作业空间,影响了机械操作工作的顺利开展,无法实现设施内光照、水源以及温度的综合调控。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机械作业水平远远无法满足相关需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然需要依靠人力,目前已具备的一些机械产品,但种类较少,多数机械产品为小型耕耘机械,因而需要消耗较多的劳动力,从而增加了劳动成本。
发达国家不仅硬件设施较为先进,同时具备集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为一体的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然而在我国,相关运行管理机制并不完善,仍然采取的是较为粗放的运行管理机制。
不断提高对设施农业的认识,将其上升至战略高度,严禁盲目引进设施农业技术,或者对其规模进行盲目扩大。坚持以正确的认识来面对设施农业,同时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将设施农业发展置于一个适宜的位置,对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以及企业给于正确的引导,使其加大对设施农业技术的使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域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不得对某一国家或者某一地区成功的模式进行盲目照搬,但是需要有计划并且有目的对设施农业进行发展,充分考虑区域实际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宜当地的实用的设施农业类型。
设施农业虽然需要较高的投入,但是其产出以及效益均较高,只有具备足够的规模,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品牌效应,从而开发并利用资源优势,进而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4]。因此,各级政府不仅需要搞好规划工作,同时需要通过加大投入等各种措施,以龙头企业作为突破口,对规模化设施农业基地进行大力扶持,实现设施农业企业更好的发展。
当前,我国在设施农业开发以及管理方面并不具备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因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及途径对设施农业相关科学知识进行普及,对技术人才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加大培养力度,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加大科研开发力度,使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技术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深入研究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建立一个完善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5]。
综上所述,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将光、热、水、肥等各类农业资源富集重组,创造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产品形成的环境,既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又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设施的可靠性、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的专业化、操作的机械化、环境的可控性、设施的智能化水平都有待提高。因此,各地区应根据当地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生产水平和耕作制度的差异情况,分别针对不同类别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科学规划本地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