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武威特色扶贫产业发展

2021-12-08 14:22
甘肃农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武威贫困户发展

张 荣

中共武威市委党校,甘肃 武威 733000

近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紧盯培育发展富民产业这个核心,坚持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推行“党建+产业”模式,探索“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员示范带民富”的新路子,使得产业和组织引领能够有效结合,实现了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赢,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宏观决策兴规划重质量

近年来,武威市注重顶层设计,密集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产业脱贫的政策措施,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组织保障、技术支持和资金保证。

(一)突出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布局

武威的底色是农业,发展潜力和空间也在农业。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光热充足,祁连山冰川雪水供给,水、土壤、大气污染少;农业产业基础雄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蔬菜、肉类生产基地和北方冬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但作为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耕地亩均占有水量仅为全省的1/3、全国的1/9。正是在这样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上,武威市委、市政府打破行政区域统筹谋划,提出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的武威产业扶贫开发路子。南部山区以高原夏菜、藜麦、食用菌、白牦牛等为主,重点建设特色生态经济产业核心区;沿川地区以设施农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主,重点建设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沿沙地区以戈壁农业、特种果蔬、经济林果和沙生药用作物等为主,重点建设西北地区沙漠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截至目前,武威市以“三大特色产业带”为基本骨架的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以“八大产业”为主要支撑的产业规模已初现效益。

(二)突出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带贫益贫模式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打通农户与市场的关键桥梁,在农村产业脱贫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武威立足本市发展实际,巧借农村“三变”改革的东风,积极探索了多种产业扶贫经营模式,不断提升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带动能力,在实践中摸索创新能够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链接机制。如“轻资产、高效率、新市场”的北京德青源金鸡产业模式、“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协会+贫困户”的康美牛羊模式、“企业+养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顶乐黄花滩规模养牛模式、“贷母还羔+托管分红”的兴盛种羊“羊银行”模式等。国家产业扶持资金被贫困户以入股的形式投入到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资金的乘数效应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贫困群众获得稳定的分红收益,政策红利实现共享。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78万户农户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有了稳定收入。特别是德青源金鸡项目带动贫困人口0.69万户2.49万人,年户均分红2 400元。积极扶持企业建设“扶贫车间”,促进劳务脱贫,培育认定“扶贫车间”158家,吸纳2 567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新业态、新动能同步发展,示范带动作用同样明显,光伏扶贫项目总装机容量81.79MW,带动1.07万户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建成旅游扶贫重点村8个,带动农户发展农家乐100户。建成乡(镇)服务站78个、村级服务点603个,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9.05亿元。

(三)突出政策保障,实现资金向产业倾斜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围绕甘肃省产业扶持政策,武威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牛羊菜薯药5个特色产业工作方案及合作社全覆盖、蔬菜保鲜库建设2个专项保障方案,形成“1+5+2”扶贫产业政策保障体系。201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推进奶业振兴、现代食用菌、粮改饲和秸秆综合利用、“六大工程”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奖励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优秀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突出资金保障作用,2019年落实到户种养产业扶持资金2.99亿元,用于产业发展资金0.81亿元,占27.1%;用于入股资金2.18亿元,占72.9%,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争取蓟州区东西部产业合作帮扶资金7 000多万元,扶持建设古浪县戈壁农业示范园、天蓟扶贫产业园、天美白牦牛产业园等项目。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产业发展动力显著增强,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二、微观引领聚合力显实效

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这些年来,武威市逐步建立起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产业链上的党组织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农村基层产业发展的组织体系。这种党建和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统领经济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抱团发展的优势,真正把党的惠农政策扶持、协调动员服务、示范观摩引导等措施落实到这些特色产业发展中,一方面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民增收。

(一)支部引路,抱团发展合力初显

凉州区韩佐镇头畦村位于凉州区东南部,地处祁连山冷凉山水灌区,干旱缺水是制约凉州区韩佐镇头畦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但交通便利、秸秆等食用菌原料充足又构成其独特的资源优势,

韩佐镇头畦村村党支部带领全村1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大胆探索、超前谋划,全面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为主线,建成了韩佐镇头畦村循环农业示范点。将这些贫困农户都集中在食用菌种植这条产业链条上,确保这100多户贫困农户零投入分红、零距离就业、零风险发展,使贫困农户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分红使贫困户获得稳定的保底收入。按照企业、贫困户“双向自愿”原则,将财政专项扶持资金140万元采取折股量化的方式投入园区,园区每年按8%(11.2万元)分红给村集体。分红再按照2:8的比例由村集体和全村1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收益,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2.24万元以上,贫困户每户每年收益780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获得产业链上的工资性收入。园区优先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一个生产周期内,园区可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长期务工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每月可获得2 7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财产性收入。园区累计完成土地流转面积约6.67hm2,涉及21户(其中贫困户4户),每公顷土地可为贫困户增收6 000元。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获得经营性收入。2019年园区辐射带动韩佐镇16户农户发展秀珍菇产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每户平均净增收1.9万元,2020年新带动30户贫困农户在产业基地修建温室,发展食用菌产业。

(二)先锋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1996年,作为原井泉乡夹山岭村党支部书记的胡中山带领乡亲们来到黄花滩村,打井修渠、整地架电、造林修路,在“沙窝窝”里扎下了根。靠借贷资金,建设了皇花种羊场、绿鑫蔬菜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发展养殖暖棚2 720座、日光温室11.73hm2、经济林40hm2,90%以上的人家住上了砖瓦房,很多家庭开上了小轿车。

胡中山成为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的党委书记后,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积极协调落实各项惠农贷款累计达6 000多万元,引进推广新品种20个,推广新技术12项,这些年来先后培训移民群众近4 000人次。目前,黄花滩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已有8个分社、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了种植、养殖等不同领域,带动移民区群众建成养殖暖棚7 300座,发展特色林果226.67hm2,建设日光温室示范点9个6 568座。

三、遵循规律重长效建体系

未来,党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应从武威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出发,进行综合性考量,找准应对问题的策略,持之以恒抓体系建设。

(一)优化优势产业体系

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绿色有机蔬菜、优质林果、草食畜、食用菌、藜麦等“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特色产业。凉州区重点发展精细瓜菜、中药材和肉牛、肉羊、鸡、生猪、肉鸽及奶产业;民勤县重点发展优质蔬菜、西甜瓜、沙生药材和肉羊产业;古浪县重点发展设施蔬菜、高原绿色蔬菜、马铃薯、小杂粮和肉羊、肉牛、鸡、肉鸽产业;天祝县重点发展高原绿色蔬菜、中藏药材、食用菌、藜麦和肉羊、白牦牛、鸡产业。

(二)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生产”建设,大力推行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国家和地方技术标准规范及出口农产品规范。

(三)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及风险防范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建立农产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提升农产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农产品监测预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健全改革创新体系建设

深入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自有农机具、生产经营设施、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评估折价,投资入股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分红。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加强以农业科研院所、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广工厂化育苗和畜禽纯种扩繁、杂交改良等技术。建立寒旱农畜草种质资源库,保护利用好抗旱耐寒独特农畜草资源。

猜你喜欢
武威贫困户发展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重任在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莫道武威是边城,文物前贤启后生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