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以环境生态学为例

2021-12-08 05:42陈艺兰刘亚敏陈荣国刘敏毅杨文卿徐升陈庆华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生态

陈艺兰,刘亚敏,陈荣国,刘敏毅,杨文卿,徐升,陈庆华

(1.福建工程学院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2.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福建福清 350300;3.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2020年这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相关论述的重要指导意义[1].疫情期间,各大高校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线上课堂孕育而生,并被赋予了实践意义[2-3];同时,疫情突发和常态化防控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良好契机[4-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若能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思政教育工作,将有望提高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在课程思政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的“三全育人”格局”[6].而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各大高校要切实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把思政工作贯穿到线上、线下教育教学全过程[7-8].在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线上教学过程中,若能有效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课程思政内容,将是发挥课程思政优势培养人才的有效渠道.

1 思政课程建设理念

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了快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生态学课程以加强学生学习环保意识、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为理念[9],并运用系统的科学思维,将人与自然、生命与环境生态作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来加以认识,从而将健康的环境生态观传播给学生[10-11].

2 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施思路

在疫情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越来越得到关注和强化,而环境生态学课程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若将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效融合,结合课程知识本身的特点,将思政教育(环境观、生态观、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在线课堂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1+1=2”的模式,变为“1+1>2”,从而实现培“思政”沃土,育“生态”之花,丰“环境”硕果.

2.1 加强思政和线上教学的融会贯通,促进二者的相互融合——充分挖掘,培“思政”沃土

环境生态学既是一门新时代背景下的环境专业核心学科,也是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基础课程.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育人素材主要体现在环境观、生态观、价值观教育方面.在国家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下,环境生态学课程开展思政育人的思路是:该如何行之有效地把环境生态价值观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中.因此,环境生态学课程中融入思政育人教学正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该课程将立足于教学内容,不断探寻与“生态文明”及“绿水青山”的切合点,并将课程体系中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提炼;同时,利用学习通、雨课堂、云视频、微信、QQ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这些知识点及时上传,确保沟通的及时性.另外,鼓励学生在微信群、QQ群等平台进行头脑风暴,说出自己的看法,交流彼此的心得与体会,充分开发思政育人的功能[12],为学生开辟一番沃土资源.

2.2 重视线上线下的创新和改进, 充分激发学生思政潜力——精心设计,育“生态”之花

课程思政和线上教学融合的内容力求精准、切忌求全贪大.按照环境生态学课程中所挖掘和凝练的思政教育切合点和线上相应资源进行本课程的重新规划与创新,撰写符合思政课程的新教学大纲、新课件、新教案等重要教学资料,进一步明确“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法”[13].该课程应“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紧跟时政热点”“贴近学生兴趣”对内容进行改进,以期能够让学生轻松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感[14-15].

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和个人的交汇点上思考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在知识、情感和价值上产生共鸣.要做到教授给学生生态环境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从而全方位培养发展学生[16].

2.3 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政内容与线上教学手段——更新发展,促“花”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强调的生态观也在不断发展,环境生态学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基本理论知识和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与国家政策导向接轨.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宁可失去一点金山银山,也要保护好子孙万代的绿水青山”,体现了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同时,现代化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智能手段层出不穷,想要课程紧跟时代,就必须与时俱进,与新事物一起成长.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必须走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实时更新,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性,从而促进学生这朵生态之“花”茁壮成长,结出胜利之“果”,最终成为栋梁之才.

3 教学改革重点措施

如何从微观的角度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态观、环境观教育是现今大学生思政育人的重点[17].通过对生态观、环境观的全面优化、细化,促进其与思政育人的有效融合,提高学生思想水平[18],从而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好地运用健康的环境观、生态观解决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环境观、生态观,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3.1 继承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加入线上观摩、模拟、体验各种情境,引发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深入思考,进一步对其进行环境保护的使命感的培养

“预习、授课、总结”是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通过设立与每个章节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查阅相关文献知识,并主动与大一思政课程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逐步培养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过程需加强师生互动,可以通过“提问、探讨、汇报”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后及时总结,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19],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理解建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3.2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融合

环境生态学课程已在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2020年跨校共享线上课程”上线,师生在泛雅学习通平台上互动,通过线上各种学习资源启发学生用哲学中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态度看待环境问题,同时结合线下课程,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引导的效果,从而使教师的角色从“教授人”逐步转变为“启发人”,学生变“被动”为“主动”[20],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性.

3.3 把握教育原则,形成教学合力

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出发,三点连成一线,形成“生态环境联动”模式,全面进行大学生生态观、环境观的思政教育.通过强化生态观教育、维系通畅的课堂“生态信息流”、拓展生态理论教育途径等,形成“家校合一”的家庭生态环境、“教学相长”的教学生态环境以及“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态环境.通过创新教育方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18].

4 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推进步骤

4.1 新教案、新课件的制定

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课程组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活动,制定新教案、新课件,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实现“三到位”,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内容到位:按照课程相关性,本校已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为水处理与输配课程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组、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课程组、环境管理与咨询课程组、生态修复课程组等,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生态修复技术等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建立“生态修复课程组”,定期(课前、课中、课后)组织相关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寻找注入思政元素的契机,建立“课程链群”,开发、收集、组织一批丰富的思政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形成课程教学资源库.

学生到位:授课前与班导师、辅导员联系,与学生建立QQ、微信等线上交流,了解授课学生的思想动态、层次差异,在备课过程中针对学生思想的薄弱环节设置生态思政点,增加思政案例知识讲解,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在课堂中增加适当的提问环节,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教法到位:改变传统填鸭式教育为自主性学习,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乏味变为生动、形象的生态思政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方法相结合,并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学习通、雨课堂)的讨论、问卷、投票、抢答、分组任务等模块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强大的统计功能下,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在线上课堂了解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知识薄弱环节,有助于充分把握授课节奏,推进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互动情况反馈,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

4.2 从绪论开始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首先要在课程的开学第一课下功夫,以环境生态学的“三观”“三式”“三法”为切入点,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该课程的重要性,定位该课程在生态文明研究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21].

“三观”:即“生命观”“动态观”“系统观”.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纵观整个生态系统,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地球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一样的生态外观,需要为地球生命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别样的条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呈现多样性,带来系统的稳定性.

“三式”:即“预防式”“体验式”“行动式”.伴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世界各国对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日益严重,建议政府与企业采取“预防式-体验式-行动式”思路对地球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真正做到资源合理开发与运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法”:即“看法”“想法”“做法”.对于现有的地球环境而言,我们应树立良好的三观,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提出合理的看法,想法,采取具体的做法解决已有的环境问题.

4.3 在各个章节教学中践行“触发式”教学模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贴近现实的情境、项目能够更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本课程通过课前主题思考、课后分组讨论、野外实践活动,在建立友情链接、深层链接等方式中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例如,在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中,课前以“英国混血儿产下黑白双胞胎”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资料查找,课中通过图片、短视频,从人种、基因、表型等方面进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课上活跃,思维敏捷,老师进一步从人文角度引导学生对生物的认识;第三章生态系统中,以“澳州野狗事件”视频引入,以案件追查为导向,让学生层层追击,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对生态问题的思考,让学生真正见识到环境的破坏对种群生活习性造成的影响,从而直击人类的生命安全,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视.

4.4 通过观看纪录片共同总结相关环境生态学相关知识,融入思政元素,保护生态环境,坚定热爱大自然信念

通过观看《帝企鹅日记》《零下八度》《地球》等多部纪录片,撰写观后感,体会环境变化对地球上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环境生态学相关内容的深入思考,结合现阶段政策的导向,理解树立正确生态环境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4.5 现身说法,以“案”示“警”

让生态环保一线人员现身说法讲授专业知识和德育内容,让学生了解改革开发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同时也要看到人为干扰所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让学生认识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22].例如,聘请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专家就“大学城周边根雕喷漆加工行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扰民问题”进行现身说法,分析要害关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给予学生警示,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5 课程建设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应用于线上教学,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改革与改进教学过程,以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从中获得全方位知识的方法.在环境生态学这门课程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并将其纳入考核体系,通过考核确保所采取的思政措施能有效实施,并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政水平的提高.但是如何量化考评,更好地进行达成度评价,是该课程持续改进的关键,需要团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生态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