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四建设有限公司
基于当前建筑工程的不断进步发展,在开展具体项目施工时,应当围绕质量目标开展各项工艺操作,尤其要注重结构可靠性和外观美观性。而二次结构在主体结构承重构件部分施工结束后,对非承重结构和维护结构进行作业的关键性工序。在该施工环节,填充墙砌体工程与抹灰工程很容易出现质量通病,对整体施工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作业人员需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和预防策略,提高二次结构施工质量和水平。
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中,其主要结构型式分为剪力墙和框架结构等。在其实际施工中,二次结构均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操作期间存在成本高、耗费时间长以及工程量大等特点,在此影响下其出现质量问题较多。特别是对于填充墙砌体工程而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通病包含以下几种。
(1)由于材料砂浆性能不合格,导致砌体裂缝。在二次结构施工期间,砂浆强度与砌体工程的耐久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砂浆强度性能出现不合格,一般是因为水泥砂浆配比不符合标准,或者水泥质量不符合相关规定。部分施工单位为有效节省成本造价,采用劣质水泥产品,进而从根源上导致水泥砂浆不合格。并在不同材料线膨胀系数差异的情况下,受温度条件影响造成砌体胀缩效应加剧,形成微裂缝。
(2)后期防护不到位造成墙体变形、收缩等问题。通常情况下,混凝土试块的抗拉抗剪强度较低,而且受温度影响相对较大,进而致使收缩率增加。比如在夏季施工期间,在外界温度高的环境下,水分蒸发速度进一步加快,在缺乏浇水养护的情况下,会导致混凝土试块的受力不均,产生严重施工裂缝。在冬季施工时则会因冻融而出现填充墙砌体发生剥落和变形收缩,促使质量隐患频发[1]。
(3)二次结构设计和施工缺乏规范性。对填充墙砌体开展施工时,一旦存在不均匀受力则会导致裂缝产生。因此一旦对二次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不规范,就会出现吊线不准、墙面平整度存在缺陷,在偏离轴线和垂直度较差的条件下,在完成施工后可能会发生砌体松动脱落等问题。同时二次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比如对构造柱设计不细致,其位置不够明确、与圈梁间距过大,均会影响二次结构的衔接性,基于应力集中则会引发裂缝病害。
在二次结构中抹灰工程是相对简单的一项操作工序,但其在实际作业中仍存在比较突出的质量病害,比如基层处理不到位、门窗边缝以及湿润工序问题等。
首先,在混凝土是抹灰工艺的重要材料,对不同材料基体交界位置经常发生空鼓开裂。原因则是基层处理不到位,混凝土表面污垢没有清理干净,影响表面平整性。同时浇水湿润不足,造成混凝土的凝结强度下降,进而引发开裂现象。
其次,针对门窗等预留孔洞进行抹灰时,忘记开展塞灰作业,就会导致预埋砖体的间距扩大,在长时间使用后就会发生砖体松动,形成巨大裂缝。另外,因为对湿润工序控制不足,砂浆中的水分变化加大,促使砌体发生变形。比如浇水较少,很容易在砖体的吸水性影响下,降低砂浆流动性,从而出现密实度不足而空洞增多,产生自然滑落和变形[2]。
结合当前建筑工程中二次结构存在的质量通病,为加强控制,应当严格规范各项施工工艺和流程,科学开展作业环节,有效消除质量隐患。所以在实际工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充分把握操作过程,做好细节处理,降低变形、收缩裂缝的发生几率。
在砌体工程中加强对上述质量通病的控制和防治,需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和操作规范进行施工。
首先,应当保证填充材料符合使用要求,施工人员可在砌筑前1d对砖体开展浇水湿润,将水分浸入到四周1.5cm即可,保证含水率在10%~15%之间。如在常温环境下施工,严禁采用干砖上墙方式、在雨季不得使用含水率饱和的砖体、在冬季可适当增加砂浆的稠度,解决浇水困难等问题。
其次,对于砂浆的搅拌应当先确保其配合比与试验设计相一致,将水泥计量精度控制在±2%,砂以及灰膏等精度控制在±5%。合理运用机械设备开展搅拌,限制时间不少于1.5min。再次,砌筑二次结构墙体时,要科学掌握组砌方法,一般是采用满丁满条、梅花丁、三顺一丁等砌筑法。并且做好干摆砖工艺,在外墙第一层砖撂底后,采用两山墙排丁砖作业,促使前后檐纵墙呈条状排列。
最后,按照弹好的门窗预留洞位置线,核对墙、垛间距和尺寸、排砖模数等。如存在不合理可适当调整门窗位置,并注意暖卫立管安装问题。对砖体的选择,应保证棱角整齐、无弯曲、裂纹以及颜色均匀、规格一致等,最大限度地消除施工裂缝和变形等质量通病。
为预防抹灰工程的质量通病,应当遵循其施工工序做好细节控制。其具体措施如下:
(1)合理开展基层处理工作。如混凝土表面较为光滑,可实施一定的毛化处理。比如利用尖钻进行光面剔毛,促使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状态,再浇水湿润。再比如将光滑表面进行清扫干净,使用火碱水去除油污,经晾干后采用机械喷涂方式抹平。这一过程中,水泥砂浆配比为1∶1,并加入20%的107胶水,保证其顺利粘固墙面。
(2)吊垂直。施工人员应当在门窗口角、墙面、垛等位置进行吊垂直,按照灰饼充筋后按照设计要求弹出抹灰层的控制线。以此为依据实施底层砂浆抹平,该工艺中的水泥浆配比控制在0.4~0.5,再涂刷一层厚度5mm~7mm的1∶3水泥砂浆,采用大扛实施刮平、找直。
(3)抹面层砂浆。完成底层砂浆抹平工序后,隔1d可抹面层砂浆。首先施工人员先将墙面润湿,根据设计图纸的尺寸要求进行弹线分格,并粘结分格条和滴水槽等。其次合理配制面层砂浆,控制比例为1∶2.5或1∶0.5∶3.5的水泥混合砂浆,厚度设置在5mm~8mm。经过浇水湿润后刮一层素水泥膏,保证与底灰粘结牢固。再开展搓毛和溜光以及压实作业。当表面无明水后,采用软毛刷蘸水轻刷,作业方向为垂直于地面的相同方向,有利于避免出现收缩裂缝[3]。
(4)科学进行养护。为确保墙面抹灰的有效凝结,保证强度、减少或防范干裂,可对水泥砂浆抹灰层进行喷水养护,保持其具有良好的湿润度,强化抹灰工程操作实效,降低空鼓、裂缝等通病发生率。
预防二次结构施工质量通病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结合工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特点,应当重点把握影响质量的因素,因此在实践中施工企业应当注重从材料、现场管理和人员技术等角度出发,采取有效管控策略,以提高通病预防控制水平,消除严重隐患和事故,保证建筑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对二次结构进行施工除在具体工序中强化质量控制,还应当采取有效的通病预防策略。作为重要的即是做好材料准备,从根本上保证二次结构使用材料符合设计建设要求,提高施工效果。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标准,对施工所需的原材料进行准确罗列,包括材料的类型、数量、尺寸等,严格把握采购环节。并对混凝土、石子、水泥以及钢筋等材料开展全面验收,确保施工配合比达到合格,促使砌体尺寸的偏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对后续工程作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对于实心砌体,则可提前开展砌筑作业,有助于为养护工作提供良好基础,进而加大二次结构施工质量通病的预防力度,尽可能减少裂缝和变形等问题的出现。
要想有效预防二次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需要对现场施工管理进行规范,保证各项操作技术高效、有序实施,避免因人为失误而出现质量隐患。因此,在工程实践中,以提高二次结构施工质量通病的预防效果。
首先,可基于施工合同明确各方责任,加强对每个施工环节的检查监督,采用实地勘察和旁站制度等监控填充墙砌体工程和抹灰工程的开展,防范在施工期间出现结构变形、强度下降等情况。
其次,设置施工技术负责人,对二次结构的设计施工图纸进行全方位、详细的分析,结合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工序交接工作,促使主结构与二次结构的合理衔接。同时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管控,梳理作业流程,保证施工细节得到有效控制。比如砌体灰缝均匀性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查、植筋间距检查、砂浆和易性和强度检测等,保证现场施工进程有序推进,完成一道工序即刻进行检查验收,确保质量合格后再进行下道工序,以此最大限度地保证二次结构施工质量。并加强养护管理巩固施工成果,及时发现裂缝、变形等通病,尽早采取解决措施,提高整体工程作业水平。
人员作为二次结构施工的主体,其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建设质量。因此为有效预防施工质量通病,应当进一步强化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可结合二次结构工程特点,积极组织相关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学习。
比如在正式施工之前开展全面的岗前培训,了解和掌握二次结构设计意图和施工要点,熟知工艺操作规范以及标准,把握相关注意事项,为实施作业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施工人员还需定期对二次结构质量通病以及隐患进行细致分析,探寻出现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此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及作业人员需进一步提高对二次结构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针对填充墙砌体以及抹灰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应当通过规范流程和把握作业细节进行管控,保证各项质量标准得到有效落实,避免或减少裂缝以及变形等病害现象。同时施工企业还需基于做好材料准备、规范施工管理以及强化技术培训等预防质量隐患的发生,充分保障建筑建设工程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增加工程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