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冠肺炎疫情视域下“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2021-12-08 02:37李亚兰付赵震
法大研究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基础案例疫情

李亚兰 金 璐 付赵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最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020 年的春天,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肆虐全国。在停课不停学的战疫斗争中,思政教师上好“基础”课,把课堂教学和战“疫”专题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这个春天拥有更多的思想引领和更多的成长。思政课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首要特点就是“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具有政治导向性”〔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操作模式探析——以 “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学内容为课例》,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年第11 期,第63~67 页。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如何通过思政课德育主渠道将动人的故事开发为价值引领叙事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因而,在思政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实现特殊时期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育人作用的有效方法。

关于案例教学法的界定,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认识,《教育大辞典》认为,它是“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 3 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第42 页。张学敏与侯佛钢认为,从马克思主义来看,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3〕张学敏、侯佛钢:《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的桥梁作用》,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 年第8 期,第43~47 页。黄锦章认为,就精神实质而言,案例教学与启蒙运动之后盛行于欧美思想界的经验主义哲学有更为直接的血缘关系。经验主义哲学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经验性,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案例教学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与经验主义哲学不谋而合。以杜威实用主义思想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学改革运动也为案例教学的应用提供了哲学基础。〔4〕黄锦章:《关于案例教学的若干理论思考》,载《汉语学习》2011 年第2 期,第68~74 页。吴义昌认为,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直观”理论能够为案例教学强调案例提供基础,现象学中的“面向事实本身”能为案例教学重视批评提供思想基础,其中“悬置”和“加括号”的批判方法值得案例教学借鉴。现象学的“交互主体性”理论能为案例教学推崇讨论提供理论基础,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提供理论基础。〔1〕吴义昌:《案例教学模式的现象学基础探析》,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5 期,第113~116 页。在新冠肺炎疫情视域下对“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研究是对案例教学法更加深入的探索。

一、案例教学法的发展概述

(一) 西方的启蒙和发展

西方案例教学法的启蒙思想最早能够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了“启发式问答法”。案例教学法发展的初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探讨问题的一种形式。教师经过一系列的发问,逐渐地指出学生所回应问题中的矛盾,进而不断地引导学生形成对真理的表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将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编撰成书,并以一个一个的故事来说明道理,从而开拓了西方案例教学的先河。现代案例教学法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又称“哈佛教学法”,于1870 年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道尔教授所创立,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该校法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

(二) 中国古代的教学理念

案例教学的理念在中国古已有之。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并践行了启发式教学法。《论语·述而》中记载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思想。朱熹是这样注解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点拨、指导,进而帮助学生“开其意”“达其辞”。《论语·子罕》中记载:“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颜渊高度称赞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学记》是中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它记载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而不是和盘托出结论。案例教学法其实就是在描述了一定的事件或情境之后抛出问题、指明思考方向、启发学生分析把握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再给出一定的知识道理帮助学生完善对问题的认识,这无疑与孔子和《学记》的理念不谋而合。

(三) 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发展和应用

我国教育界对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得益于邓小平在 1979 年签署的中美合作协议,此协议中包含了引入哈佛案例教学法的内容,由此形成了中美双方专家组成的案例开发小组,中国对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从此迈开了步伐。〔1〕刘惠、王安平:《试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的案例教学法》,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 年第11 期,第82 页。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教师和青年学生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流所冲击着,每个人都难以置身事外,以前那种依靠单一的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信息单向传输途径进行价值观传递的方式受到挑战,个体不再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网络参与、表达、转发、评论成为虚拟世界的常规操作,形成了“人人皆记者”的信息互动模式,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不断拓宽,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甚至可以说这些纷至沓来的信息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与观念。“我们生活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具有‘反思性’的时代。原则上说,任何人都可以从相关的数据库里轻易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意味着我们被迫对我们自身的生活进行反思,并且不断根据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生活。这种情况造成了个人认同的改变。”〔2〕[英] 安东尼·吉登斯、郭忠华编:《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吉登斯讲演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5 页。这既带来了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也给教育活动带来了契机。从机遇视角来看,立足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有很多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案例,授课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案例进入“基础”课堂。“基础”课教师通过聚焦学生生活的授课载体进行价值观引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愈加有利,进而增强“基础”课的育人效果。此外,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授课教师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困境的解决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来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

二、案例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发挥着引领学生价值观念的作用,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考、接纳教学内容。案例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建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在给定的情境中基于自身的经历主动建构的过程。案例教学能够提供这种学习情境,带给学生一定的价值认知、选择。这一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生活体验与认知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为引导学生达到预设价值提供有效方案,但是,这一方法体现的认知逻辑并不是行为主义式的,行为主义主张的学习方式是刺激——反应的模式,而案例提供了具体情境,在一个具体的叙事演绎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法模式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用学生的学习成效来检验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的情境真实

教育要面向生活,是基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的活动。现实生活是开展教育活动的现实起点,超越现实生活是对现实进行批判继承的价值诉求,是对青年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案例教学是这两个维度的统一体,这种教学方法既再现了承载价值观念的事实情景,又创造了价值引领的可能场域,这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优势。在案例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使用真实发生且关乎社会民生的资料作为教学资源,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学生在直观层面能够调动已有经验在这一具有现实要素的叙事中去感知、代入,进而通过理性去判断、选择、内化。“在德性伦理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强调世界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注重实践养成,把价值诉求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1〕曾建平、代峰:《公民道德建设与核心价值认同》,载《道德与文明》2010 年第6 期,第100页。基于案例生成的真实教育情境更能够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反过来,也能够引导学生在现实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倾向。此次疫情呈现给我们大量可歌可泣的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成为“最美逆行者”的事迹,他们在最该与亲人团聚的时候却去了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也展现出普通人的微薄力量同样能够将善良传递,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个体还是企业都有为疫情而出钱出力捐款捐物的举动,他们不愿留下姓名只称自己为中国人,将自己与国家、民族、人民唇齿相依,在人们的记忆里将瞬间变为永恒。这些鲜活真实的例子体现的精神是真实的,是纯粹的,他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老师、学生、案例主人公共处于真实的时空中。真实性更符合“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思政课三贴近原则,因而更能够使青年学生感同身受,更具有现实性参考价值,促使学生在抗击疫情这一特殊时期将英勇与奉献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在他们的感召下形成理想信念,将价值观念外化于行。

(三) 教学的展示生动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具体性,它能够将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场景完整地呈现出来,其展示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的感情、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音频、视频素材的辅助下,更能够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在网络的可获得性极度便捷的背景下,案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得到最大展现,将案例发生的来龙去脉与起承转合尽可能全貌复现,学生的关注点也会随着案例的线索逐渐展开。在置身案例的情感投射中,体验其中蕴含着的价值冲突、价值选择。案例教学在网络时代具有鲜明的信息化特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中,案例教学要使用便捷且学生擅长的媒体工具。如腾讯课堂、雨课堂弹幕发言等、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源呈现形式,如视音频、PPT 数字故事等。总之,要注重理清案例中所蕴藏的可用内容,借助案例的生动具体性来演绎价值观念的内在逻辑性,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内心产生情感钦佩、充分感受案例中的人格魅力、产生共情与情感共鸣,最终愿意内化相应美德并效仿行为。

(四) 教学的过程合作共享

案例教学模式中授课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享体现在多个环节。在课前阶段,授课教师将案例的开发和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业相结合。在课堂实施阶段,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的主导,全程参与引导学生学习。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讨论和分享彼此的观点;在成果展示中,学习小组之间讨论分析学习成果。在此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们形成资源共享、协作交流、共创共赢的能力和思维。在课后反思阶段,教师的反思和学生的反馈相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进行网络媒体传播,实现学习成果的网络共享,也有利于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五) 教学的评价多维

案例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维的教学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课前作业环节、课堂实施阶段都有评价因素。改变过去简单地将学生出勤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评价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出勤不出工的课堂现象。评价的主体由教师、同学和自身组成,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当前,疫情致使高校教学结合慕课学习与直播授课讨论答疑相结合,在非面对面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更愿意通过讨论区留言和弹幕实时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将对于案例的不同看法呈现出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看法作出相应的及时回应或课后回应,学生在教师观点的回应中可以进一步澄清自己所持的价值观念,教师根据学生的互动过程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而生成过程性评价。这一过程建立在对案例的深入剖析基础之上,又能关注同学们的实际思考,将案例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

三、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础”课案例教学因所属学科特点而具有其政治性、真实性、现实性的本质,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类型。案例教学模式由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和课后反思阶段三个阶段构成,以科学的方式组织大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使参与学习的大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推导,进而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授课教师应以是否有利于呈现教学要点、是否有利于展开教学设想和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为标准反思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授课教师可以通过不停地反思完善教学设计,进而实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 课前准备阶段

在课前准备环节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完成课前的预习作业。在课前准备阶段可以细化为“组建团队→收集作业→开发案例→凝练问题→选择媒体”五个主要的步骤。

第一步,组建团队。“基础”课的学习小组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所在寝室、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组,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组建原则,这样有利于小组之间公平竞争,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学习小组形成后还要进行必要的小组建设,包括确定团队的队长、名称、队歌、口号、徽标等,并通过适当时机、场景进行团队特色展示,在组建团队过程中使得团队内的每个成员互相了解,在展示团队环节使团队间互相认识,发挥团队自身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内在价值指的是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培育、团队意识、集体荣誉,外在价值指的是“基础”课的相关任务能够依托团队完成,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总之,在案例教学前,进行团队建设为课程开展重构了课程单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以单个人的身份参与课程,还以团队的成员身份融入团队与课程,进而充分调动小组内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在团队内部进行分工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实现案例的价值展现、价值冲突、价值选择,实现团队内部成员的优势互补。

第二步,收集作业。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撰写出自己的观点。授课教师收集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业后整合归纳,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案例中。在收集和整理学生的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作为课程综合评价的一部分。举例来说,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根据“基础”课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可以给学生布置具体探究任务——疫情中的中国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背景知识去挖掘疫情中的中国精神。通过实践,学生主要将疫情中体现的“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等中国精神内涵进行展示,素材形式包括新闻视频、新闻稿件、自制视频、数据统计等,内容包括中国传统名言警句、古训典故、古诗词等,逻辑上遵循概念梳理、历史渊源、疫情案例呈现、分析升华。展示过程中,主要涉及全国各个省份包括军医在内的四万两千多名医生对湖北省的支援、快递小哥义务接送医护人员、河南、四川等省份农民给湖北捐赠蔬菜、钟南山院士、张定宇院长带头奋战在一线等案例。通过学生们搜集的素材能够看到学生们对感恩与奉献的领悟,领悟到中华民族在历史与现实的重重困境中从未放弃,总是有英雄的人们带领大家共同奋斗克服困难,体会到了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与时代特色,感受到了团结的中国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力量,有效地促进了“基础”课相应章节的课程目标达成。

第三步,开发案例。网络案例教学的关键是开发作为教学信息载体的案例。选择的案例应真实可靠具有代表性,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疫情当前,与疫情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构成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分析,需要“基础”课教师精心思考与设计。授课教师在精心地开发案例后,可以选择将案例以学生喜欢的短视频形式呈现在网络课堂上。也可以组织学生录制剪辑视频材料,并将学生自己收集的视频材料融入课堂案例,在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材料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比如,最近中国的抗击疫情成果被西方媒体质疑、中国对其他国家援助物资被扭曲成“口罩外交”这些每天见诸报端的新闻,需要“基础”课老师结合课程内容予以分析,从而有理有据回击部分国外媒体的居心叵测。结合“做忠诚爱国者”这一内容,在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这一话题上,我们要重视文化安全,前述的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抹黑与妄加揣测,就是对中国形象的损害,目的是削弱中国的努力与人道主义援助所体现的制度优势与道义力量,遏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也是文化安全所要重视的重要方面。类似问题在“基础”课中得到适当讨论与说明,有助于提升课程对学生生活的价值,培育课程亲和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从国家安全视角去看待相关问题,而非简单的一个新闻报道,意识到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与傲慢,要时刻保持“斗争”精神迎接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

第四步,凝练问题。案例所承载的价值观需要教师进行研究与分析设置相应的问题,在问题探究中共同发现价值观念。开发案例后,“基础”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凝练出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探讨的具体问题。设置好的问题这一重要环节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与思考深度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例如,在“正确评价人生价值”这一部分,提出问题“疫情中,类似于钟南山、李兰娟以及众多医护人员都能够在疫情中贡献力量,仿佛历史永远铭记那些伟人、那些能力突出的人,众多平凡的个体人生价值是不是就很渺小不值得关注了呢?”可以列举这次疫情中,冒着风雪坚守在进出口的门卫、在武汉医院里清理有毒废弃防护用具的工作人员、众多没有留下姓名的捐款、捐物者的影像资料,引导同学们分析平凡不意味着普通,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能力在为伟大的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平凡孕育着伟大”,评价人生价值要遵循“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需尽力相统一”的方法。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讲授时,设计问题“为什么说爱国要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除了历史的维度,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疫情中,国家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工作原则与国家对于国民检测、治疗费用的完全承担视角加以理解,通过列举数据表明党和国家的工作优先原则:截至2020 年3 月15 日,我国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发生医保结算44 189 人次,每人平均治疗费用为1.7 万,其中财政补贴支付的比例约为35%,医保支付的比例约为65%。使学生在思考与案例分析中深刻体会国家的强大。爱国是具体的,在我国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就是要做到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发挥“基础”课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党的忠诚与认同的实效性。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99年提出了“体验哲学”的概念,它是一种连接人类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根据他们的理论,体验哲学被分成了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和“心智的体验性”。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释了语言、思维和现实三方的关系,并阐述了身体体验在体验哲学中至高无上的重要性。中国学者王寅在总结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后,解释并论述了体验在语言中的重要性。我们感知的经验,其实都是在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有了身体的体验,人们才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认识物体、其他人群、空间还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五步,选择媒体。媒体技术在案例教学法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案例教学模式采用过程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通过手机端或电脑端作为学习工具,根据课程内容的设计组合利用超星学习平台、腾讯课堂、雨课堂、钉钉、微信群等简单易操作的媒体工具,进行课堂互动以及实时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掌握学生自主探究、协作探究的情况。选择教学媒体坚持追求直观效果和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 课堂实施阶段

在课堂实施阶段中,授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主导性的积极作用,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是主体。课堂实施阶段可以分为“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多维评价→教师总结”四个主要的步骤。

第一步,自主探究。授课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选用PPT 和音视频结合的方式展示教学案例。学生学习小组是课堂的主体:以教学案例和教师凝练的案例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式的讨论;结合自己生活的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以弹幕、讨论板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授课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及时给予学生关键词提示,以督促学生专注课程内容、积极思考;积极反馈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学习小组成员通过弹幕、讨论板发表的感想给予积极关注,必要时进行适度的干预和指导,以避免出现跑题偏题、言语不当的现象发生;组织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案例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究,以避免出现发言学生集中、冷场等问题,引导学习小组的学生完善讨论结果,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根据各个学习小组的自我探究情况,记录和评价学习小组内成员的在本环节的表现。

第二步,成果展示。各学习小组的代表在网络课堂上进行自己小组的成果展示。展示结束后,该学习小组进入答辩的环节,其他学习小组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学习小组间的展示、提问以及答辩,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展示组的同学进行反思,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协同应急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提问组的学生培养批判、辩证的思维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多维评价。网络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的评价是多维评价。外部评价维度: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对展示学习小组的内容进行匿名的评价。组内评价维度:学习小组内的学生根据本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情况进行匿名的互评。自我评价维度:学生经过组内探究、组间讨论等,需要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讨论的参与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情况、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的应用情况、展示和答辩的情况等可以作为评价的观测点。

第四步,教师总结。教师将各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成果提炼、穿插在教学案例中对教学案例复盘,再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内容,进而帮助学生在案例的讨论分析中获得理论知识。教师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话,“一方面,要讲求语言的精炼,这是对语言的真理性要求;另一方面,要有独特的风格,或幽默或朴实或精致,这是对语言的艺术性要求”〔1〕张秋菊:《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真理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年第1 期,第86~88 页。。

(三) 课后反思阶段

在课后反思阶段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反思活动的主体。课后反思阶段可以分为“学生反思→教师反思→布置作业”三个主要的步骤。

第二步,教师反思。授课教师可以通过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反思。第一,对比课堂的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偏差;第二,综合考虑学生们的课程意见和反馈中的不足;第三,分析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矛盾点。教学反思后授课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章节改进。接下来是选取课前学生提交的优秀作业和课堂教学案例资源等进行汇总整理。教学资料的汇总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帮助授课教师积累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将材料发布到教学平台上方便学生有需要时查看和学习。

第三步,布置作业。授课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发布下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作业,设置截止时间,并在讨论板发布话题,便于学生们在线交流讨论以及指导其完成作业。

四、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原则

(一) 坚持先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在疫情期间,“基础”课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综合考虑对教学平台的便利性、交互性的要求,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计的需要有机组合选用腾讯课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腾讯会议以及中国大学慕课和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和资源。生活在数字时代的“00 后”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多媒体进行知识的学习、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授课教师选用便捷且学生擅长的媒体工具,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源呈现形式,如视频、音频、PPT 数字故事等,有利于实现更好的课堂效果。在坚持先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要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时刻牢记案例教学的目的,通过网络的案例教学,最终实现大学生能够运用“基础”课的相关知识、观点来进行理论分析、思考问题。因此,授课教师在案例开发的时候,要紧扣教材,同时强调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知行合一。

(二) 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基础”课要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解决年轻人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方面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一方面,年轻人面临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这个是共性的方面。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以培养国家机要工作人员为培养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帮助学生树立公务员和机要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与法律意识,体现个性。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听到关于公务员工作、机要工作实践的相关案例时,更感兴趣,参与性更强,因为这与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结合紧密。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无数公务员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这类案例的开发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感和荣誉感。另外,在“基础”课中“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这一目内容提到,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通过展示疫情中工作人员不同的工作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多项工作能力培养意识。例如,有的小区利用无人机测查居民体温,有的小区利用多国语言向外国居民宣讲隔离防护举措,有的病人开口说话困难,医护人员制作图画板来询问患者需求、症状,卫健干部自主研发疫情直报系统提高报告速度,集齐一定数量的出入证可以换取生活用品减少居民外出等具体防疫具体措施。在疫情中,高效做好群众工作是很关键的,这些案例的共同的特点就是面对疫情出现的挑战,不断开动脑筋,发挥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具体情境想出解决办法,给抗击疫情带来了良好效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与好评。如此,引导学生在不同工作岗位上要发挥工作的创新性与主动性,培养斗争意识,增强自身本领,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人生价值。

(三) 坚持时效性和复杂性相结合的原则

案例教学在案例开发时,最好采取最新的案例,趁热打铁,将教材内容与事实案例相结合,会给学生较深的印象与体会。最新的案例,对学生来说也更具有探究的意愿,“基础”课与学生联系极为紧密,有时甚至需要在上课前一秒更换成最新案例,因而,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敏感度,时刻思考案例与教材内容的贴合性,例如,在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基础”课的内容正好涉及“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这一章节,可以安排一系列相关最新素材。中宣部、全国妇联、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彰显国家与人民对一线抗疫人员的崇高敬意;张伟丽作为综合格斗选手也在此时获得草量级冠军,为疫情中的人们增添了信心,更重要的是面对乔安娜的对中国疫情的不当言行,张伟丽用行动给予了回击,并在获胜之后,在国际场合为祖国人民加油打气,能够将自己的实际行动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都是引导个体将价值评价与祖国联系起来的观念。同时案例在与教材内容高度契合的基础上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应是包含冲突矛盾问题的、内涵丰富的。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或升华认识。案例是需要深入认识,反复思考,比较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

五、案例教学法的反思

(一) 效率的问题

“基础”是一门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性是存在的,课堂的封闭性也是难以避免的。而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案例置身于现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情景中,面对冲突和矛盾,面对选择与抉择,可以深化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可以引发思考和反思,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一句话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案例开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案例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由于缺乏对原理及概念的把握,会在讨论中缺乏对概括化知识的批判分析能力及培养。

(二) 简单化的问题

在以往的案例教学实践中也会存在简单化的问题。大部分教师仅把案例教学当 “示例教学”,仅停留在对案例教学程序的简单模仿,并没理解案例教学的基本原理,也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1〕钱明辉等:《教学案例开发框架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载《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8 年第2 期,第210~220 页。比较常见的情况主要有:第一,授课教师把举例子当案例教学。一张图片,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新闻等。这是“基础”课教学中的例子,而不是案例教学;第二,案例平面化。教师选取的案例无冲突、无问题、无矛盾,非黑即白,不需要学生思考,更不用反思;第三,案例体现的价值互相排斥,主张了一种价值,却忽略了另一种价值。而被忽略的,可能还是重要的、需要坚持的价值。比如强调了工作价值而忽略了生命价值,缺乏对生命的尊重;第四,案例信息和内容不完整。这既不利于深入讨论,也可能随着后续过程的开展导致对所用案例的否定。

(三) 争议性的问题

不同的案例承载的作用不同,需要认真挖掘。对于没有定论或者尚未有定论的案例,也可以在课堂中加以运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客观理性的精神。“基础”课和学生息息相关,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体验,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生活是纷繁复杂、场景多变的,尤其是个体性事件,往往案例展示的是其中一个侧面,对于事件的全貌外界不一定完全掌握,这样,我们在运用具有一定价值的个性化典型案例时,要就事论事,分多个维度引导学生进行认知,避免走向道德相对主义,在感性层面看似都正确的相关方,容易让局外人通过情感给予同情,从而失去理性判断,尤其是在自媒体发达的网络背景下,每个人都可能捕获事件的蛛丝马迹引导事件走向,如果学生不用理性精神去判断案例就容易被带节奏。采用谨慎的态度,坚持科学的立场去接纳价值观才有助于认清事实,特别适用于那些未有定论、悬而未决的案例中。例如,有关新冠病毒是从武汉病毒研究所传播开来的消息一度甚嚣尘上,在社会上掀起很大的舆论风浪,后来事实证明是境外的微博ID 发布的不实消息。此时,一方面需要国家正面予以调查、澄清,另一方面需要个体擦亮眼睛、头脑清明、理性判断。

(四) 网络监督和管理的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师生都处于网络平台上,如何通过网络进行监督和管理也是一个难题。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在于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在以往的“基础”课教学中,很多思政课教师还是沿袭着传统教学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这样的授课模式会退化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问功能和批判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基础”课授课教师需要掌握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监督技术和管理能力。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则需要把控课堂的整体氛围,通过交流讨论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相制约的互促机制来鼓励全员参与、机会均等,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五) 开发性的问题

一些高校的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设有案例中心,教学案例需要教师甚至教师团队持续开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案例开发上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疫情还在进行当中,有些事件的过程还不完整,信息还有欠缺,但仍然有些事例是可以开发成案例的。比如,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绝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案例;武汉学院会计专业大三学生郭岳回沧州老家,确诊后自我隔离38 天,40 名密切接触者无一例感染的教科书式硬核防疫操作的案例;湖北省司法厅前副厅长陈北洋拒绝隔离医治的案例等。疫情期间的案例开发也不一定局限于跟疫情防控相关,有的案例虽然和疫情的防控没有关系,但是很有意义,也是值得开发的。比如体现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综合案例;南医大20 多年前凶杀案告破的案例;反映我国福耀玻璃工厂的《美国工厂》获奥斯卡奖等。这些都是可以开发的很有意义的案例,可以在“基础”课的有关章节中使用。案例教学的案例开发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基础案例疫情
战疫情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