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嘉
梳理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营商环境”始终是热词。而对比发现,每年“营商环境”这四个字背后的具体指向又有很大不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力营造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的新表述,蕴含了黑龙江省对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量”与“质”的考量。
市场主体积极活跃,全省市场主体总量263 万户,同比增长6.7%,相当于平均每天诞生7000 多家市场主体;“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省级达97.8%、市县级达90.1%……去年以来,新动能的蓬勃发展,是我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生动注脚。数据显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我省营商环境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为87.8%,对营商环境明显变化和变化感知度比例达93%。
这样的变化并非一日之功,是近年来我省针对自身发展症结,靶向施治,用“钢牙啃硬骨头”的劲头向作风与环境建设持续发力的结果。
曾几何时,“投资不过山海关”是黑龙江发展的尴尬境遇。为打破魔咒,从2017 年开始,我省陆续推出“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结果零投诉”的“四零”承诺。随后,省委、省政府每年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就召开全省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并以“办事不求人”为突破口,推进营商环境改造。经过持续不懈的作风与环境整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营商环境评价不断向好,各路资本竞相“闯关东”,“投资争过山海关”成为新一轮投资共识。
这些努力和探索为龙江振兴发展积聚了强大动力,拓展了广阔空间。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沉淀的发展势能,让我们有了“全力营造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的坚定信心和坚实基础,营商环境的进步已成为龙江的显性竞争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细化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路线图”,其中就明确提出:对标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向先进地区和国际标准看齐。换言之,正是因为我们在营商环境方面这些年的大胆探索与实践,改善、优化的第一步已经见到效果,现在已经进入到深化、提升的新阶段,所以要积极主动对标先进水平,在双循环中进一步确立优势,打造升维竞争力,全力营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内一流营商环境。
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虽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却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时”与“势”并非一成不变,有条件有基础也并不意味着自动实现。营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我们要站在市场主体立场,不仅在“顶层设计”方面持续发力,还要在每个细微之处深耕细作,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用机关作风的转变推动优化服务的“乘法”。通过风险系统治理,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好环境,为加快推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集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