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信杰,梁丽娟,陈爱秋
(广西三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 三江 545500)
2019年根据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冬季大力发展本地“小土豆”要求,为了切实做好冬季本地马铃薯种植工作,形成一项“短、平、快”的扶贫产业,笔者对三江县冬种本地马铃薯情况进行调研,现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浅谈如下。
三江县长期以来有冬种马铃薯习惯(三江县,小土豆指本地产自留种马铃薯,一般每年11月下旬开始种植,翌年4月收成),但种植规模一直徘徊不前,农业部门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发展扩大种植面积,进行引进良种和本地“小土豆”种植试验,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市场因素影响,仍然难以推广种植,形成农业农村支柱产业。据实地走访,近十多年来,全县种植本地马铃薯面积约2500亩左右,用途主要是当蔬菜和养猪。种薯一般是群众自留,平均每个种植户自留种10~13公斤左右,可种植0.1~0.12亩。基本是分散种植,连片种植5亩以上的基本没有。
马铃薯是一种冷凉作物,温度若低于7℃时不适于其生长,其最佳生长温度在10℃~25℃,温度过低容易受霜冻枯萎,温度过高生长也很缓慢。另外马铃薯比较喜光,在光照充足的地方长势较旺,在荫蔽或光照不足的地方则不利于生长[1]。土壤湿度在60%~80%最为适宜,过涝或过旱都不利于生长。尤其成熟期需水量减少,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0%左右,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即可。生育后期,如雨水过多,土壤通气性差,容易使薯块感染病菌,造成田间烂薯或对贮藏造成困难。
三江县绝大部分群众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沿袭传统的大畦种植方式,排水不良,病害严重,同时施肥追求轻便,普遍施用化肥,而且是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即所有肥料一次性作基肥施下)[2]。耕作粗放,疏于管理,肥料利用率低,防病治虫意识不高。另外收管、储藏随意,伤薯、烂薯不分拣,导致贮藏期间大量商品薯和种薯腐烂变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从三江县2019年冬种本地马铃薯实地调查可知,全县冬种本地马铃薯4348.15亩。自留种除独峒镇有40.1亩、同乐乡250亩、洋溪乡12亩外,其余的都没有种薯,如果按每亩需100公斤种薯算,种薯缺口404.605吨。而从我们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户家中也根本没有留存。如果从外地引进就违背了我们发展本地马铃薯产业的初衷,而且还存在一个适应性的问题及带来检疫性病害的隐患。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村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力量明显不足,在家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幼,在保证口粮的前提下,根本无法再发展其他产业[3]。特别是贫困户,为了早日脱贫,青壮年一般都选择外出打工,这样能快速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而发展冬种本地马铃薯产业就会力不从心。
要发展本地马铃薯产业,必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改变单一的商品薯销售模式,考虑小土豆的深加工,才能把产业链发展起来。但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也存在一个弊端:企业需要承担的成本压力较大,因为运作模式是企业以订单的形式与农户签约,由农户种植马铃薯,企业收购,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对农户没有制约,市场行情低时企业要花高价收购,市场行情高时企业又无法收到货源,从而造成订单不稳,影响企业的经营及效益,这也是本地马铃薯产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
全县无专门的、大型的批发市场作为中转,都是零星拿到集市销售,经销商上门收购或者通过线上销售的很少,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
落实工作责任,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农机局,供销社及项目区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县、乡农业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加强项目的督促检查,协调调度和技术指导,并制定相关的文件,从组织和技术上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首先,要选择好适合种植马铃薯的村屯,其次要选择出适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马铃薯品种(本地马铃薯)。马铃薯从种到收要经历低温霜冻及收获期雨水过多问题,建议花3年时间建立不同播种时间对比试验,并设立2~3个高产示范点,总结出适合发展冬种本地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4]。
由于种薯缺口问题难以解决,建议在高海拔地区(800~1000米)建设本地马铃薯提纯复壮繁殖场,基地要选择从土壤、地下水到空气都没有污染,无蚜虫地区,且一年四季温差大,有利于提高种子的纯度,能确保种子不退化、不传毒。这是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瓶颈问题。
影响企业产业培育成功与否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产业是否对地域优势进行了充分发挥,其次,是否符合市场的供需需求,最后,是否达到了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只要符合上述几项要素的产业才能真正发展成为适合本地的支柱产业。当前,三江县缺少的正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因此要发展本地马铃薯产业,必须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
3.5.1 订单农业,以销定产
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户”是订单农业的基本模式,特点是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目前很多地区如内蒙、云南、山东等,通过大力引进农牧业龙头企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本生产单元,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由龙头企业负责马铃薯的供种、技术培训、商品薯实行保价回收[5]。订单农业风险小,能保证种植户的收益,此种模式能让农民抵御每年可能出现的马铃薯价格下滑风险,正在全国各马铃薯主产区逐步兴起。
3.5.2 借力电商,寻找新销路
借力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打通销路,将马铃薯销往全国,将是未来的一个主要渠道。虽然现在的农产品电商平台还不成熟,但已有部分人打开思维,借力电商平台解决了销路。电商平台的出现,更好地解决了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供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马铃薯销路又添新途径。
3.5.3 农超对接的流通方式
农超对接是近几年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的农产品流通方式,采用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通常地头卖的模式大多是通过中间商再到市场,而农超对接省去了中间商环节,而基地直供更是省去了流通环节。这样不仅提高农户收入,也能让消费者买到更实惠的蔬菜,同时超市也提高了利润,农超对接可以实现三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