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蓉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
2019年4月11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各普通高校需加强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艺术教育,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把书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之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和教育政策下,探索和挖掘书法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全面贯彻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基础,对推进美育工作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背景下对普通专业的书法教学形式进行探索与创新,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实践教学相结合,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看法,以与同道商讨。
书法是技法性较强的专业门类,技法教学一直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讲解不同书体的书写技法和临摹示范为主,最终教学效果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呈现。围绕现阶段普通专业的书法教学,存在如下的问题:
现阶段大多普通专业的书法课程设置单一,基本以技法课程为主,开设课程仅有一学期到两学期,大多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单字的临写。书法艺术在其自身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从实践到理论,从本体学科到边缘学科互相渗进和紧密联系的独立学科体系。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学科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涉及面广,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关,与哲学、宗教等有紧密联系,还与文学、鉴定学、文字学等有直接关系,与其他艺术门类相互借鉴,融合。书法教学则是通过这门具有独立艺术特色的学科,向学生传授有关的书法知识和技能,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书法课程体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书法艺术的内涵及发展变化规律。就如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讲述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1]从而,产生艺术感染力,获得高层次的艺术享受,起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作用,这是平常写字所不能替代和相提并论的。
在书法学习中普遍存在“重技轻道”的错误理念,很多学生只懂得书写技巧,忽略书法的演变历史和艺术价值。另外,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带着一种做任务的观念,只注重临摹的数量,并没有在临摹的过程中内化其中的书法知识,对字体的字形结构、笔画笔意也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对书法的创作。
普通专业学生在书法创作中,能做到内容恰当;笔法娴熟,点画生动;结构准确;章法完整,布局合理;有一定的墨色变化等,能兼顾以上几点,非一日之功,因此,在传统技法教学中,须的以书法的本质与美学原理为底蕴,将技法与人文修为结合,以理论带动技法,以提升学生的技能素质、人文素养,尤其以传统为宗旨的创造素质,使学生技法实践中获得精神文化成果。
书法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趋于年轻化,年轻教师容易接受新思想,可塑性很强,改革意识强烈。但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时间认真整理归纳和运用所学的理论满足书法教学的现实需要。另外多数高校书法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衡,学生多,教师少。一名教师要身兼多类型课程。很多专业更是无法借助校内资源开设书法课程,书法课程无法在全校内得到普及。年轻教师在掌握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多听课、勤反思,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能与学生进行学术的知识交流和“对话”,也让学生可以轻松融入课堂,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如临写示范,作品的讲解、点评等。
大多学生需要教师对于其书写的不断肯定中获得自我认同,自我没有判定的依据和标准,另外缺少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动,所以无法保持一种长期有效的书法学习氛围。可定期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性展览、线上微展等,人人都参与,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书写积极性。学生在充满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氛围中才能走近书法,体悟书法艺术的本质。
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书法教学应在系统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教学形式中需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实践教学相结合,借助学习通、慕课、校园网等网络平台以及“工作坊”的教学模式,突出书法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出“术学并举”“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美育的重要资源,是打造中国特色文化和独特艺术的有效资源。因此,深层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是展现中国独特的艺术美的重要特征。在优秀传统文化审美视域下,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书法教育,可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书法审美素养、养成审美意识的终极目标。此外,利用网络平台共享美育教学资源,使校园文化、书法艺术的实践活动能够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发现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并进行现代性转化,可以在提升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过程中,增强其文化自信、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1.书法课程设置应符合“专业性”,体现“传承性”,突出“实践性”
书法课程的设置应充分尊重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首先,技法训练要有保障。让学生明白:“道”寓于“技”。通过反复实践真正掌握书法技法规律,是书法艺术赖以存在的基础。其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技法必须要以理论为指导。理论不是可有可无,是实践的总结与升华,其中蕴含着由技上升为道德层面上的哲学原理、审美思想以及书法文化精神等内容。在开设的书法课程中加入书法欣赏、书法史论等内容进行授课。
2.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书法教学重在传统文化的构建、识字和书写训练等,随着书法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除了传统的教学,还应包含了书法古迹的考察、碑拓,学习书法工具(文房四宝)的制作,书法作品的装裱、布展等。学生应懂得书法作品形成后的托裱、保存,通过学习装裱的过程,能进一步熟悉纸、墨的性能,开阔创作思路;通过碑拓实践,明白“碑学”的真正含义,理解碑的精神,以此指导自己的书写;布展实践,使学生从展厅立场上考虑书法作品的视觉效果,创作出具有时代审美意味的高层次作品。加强书法实践教学可以促进理论和技法的学习,进而加强专业教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将书法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网易云课堂、学习通等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推进“互联网 + 教育”,实现更加开放、更加综合、更加人文、更加可持续的教育举措。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书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整合线上和线下的课程资源,建设线上教学平台,有效解决传统课堂课时少、理论教学时间不足、无法持续指导性等问题。大学书法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书学理论与实践书写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线上课程设置应分为以书法史、书论、书法欣赏等为主的理论课程与五种书体临写指导的实践课程,所有的知识点以微课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视频时间10分钟内为宜,再辅以音频、教学 PPT、测试题、书家简介、书法经典作品等补充资源,同时,根据知识点体系,单元作业和试题库资源,尽量覆盖知识体系各个方面。线下布置相应学习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针对学习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构建教师个人教学空间。要体现教师个人教学特色,需要以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为基础,根据教学需求,依托云平台,结合教学对象,张扬教学个性,丰富完善个人空间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个人教学空间,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做好补充。
邀请其他高校或是社会中的书法名家为学生开展座谈会、讲座,对专职教师创造交流、学习的环境,重视提高其传统艺术技艺和教学能力,实现教师的德艺并重。这种办法类似于古代的分斋教育制度,即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传统文化教师既需要学习传统典籍以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立场,领会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又可以依靠对原典精神的理解提高传统艺术技艺的水平。名家为学生定期开展讲座,使得学生们能面对丰富的不同书法流派,不同书法思潮,不同的书法美学原则,获得更多的书法教学营养和学术争鸣的新思维以及经典内涵的思考。
图1 参观博物馆
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要走近书法作品,做一些对传统敬畏的事情。去博物馆参观古人的作品,与作品对话;去到书家的故居或是生活的地方,感受创作环境;去触摸摩崖、碑刻,感受刀与石之间的摩擦,体会线条的金石感。真正的美育不是自娱自乐,而是带有民族使命、带有对传统文化、书家的敬畏。对于学习本身,可以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增长学生的文学、历史等知识,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加学生的艺术灵感,以此引导学生从书写内容、取法到作品形式构成等,逐个分析、提炼,形成报告。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参加展赛,设计能力、创作能力和书写能力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锤炼,获得进步。
设立“工作坊”,由相关任课教师组成导师组,选拔在书法学习中较突出者为学生组。导师定期给“工作坊”的学生设立学习及创作主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成果为论文或作品;利用“工作坊”这一实践教学平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书法古迹的考察、碑拓,书法作品的装裱、布展,学习书法工具(文房四宝)制作等,在社会生活中让学生作品的创意更加丰富。通过这样的教学平台,使学生超越单调的书本和灌输,得到最真切的实践和锻炼,丰富创意,使书法学习的理论知识专业素养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检验和提升。“工作坊”式实践教学意在打破教师、教室和教材为中心的限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尝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以促进学生知识的拓展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图2 书法课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政策下,美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将书法的美育功能与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大力发展专业师资队伍,加强书法教育阵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书氛围,提高学生学书兴趣,在教学上更新书法教育理念,注重创新性和启发性,完善书法基础课程的设置,建立书法教育长效机制,推进高校美育工作起到示范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