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服的传承与活化
——以“汉服热”现象为例

2021-12-08 02:24张瑞超
河北画报 2021年22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汉服服饰

张瑞超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一、“汉服热”的兴起

(一)何为汉服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1]中国素来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那么何为汉服?“汉服”一词最早的记载是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2]这里的“汉”主要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汉服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称呼,后来成为汉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关于汉服一词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的说法不一,总的来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另一种则是中国汉代时期的服饰。所以,本文在此将汉服理解为汉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及制度。

(二)汉服的起源与发展

汉服,其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衣冠”“汉装”“华服”。关于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久远的远古时代。《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3]据此说明,黄帝时期已形成较完整的服饰体系,并开始将社会等级理念和服饰本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服饰的使用功能开始向政治及象征意义靠拢,自此中国服饰文化的礼仪意识开始逐渐形成。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至周代形成由冕冠、玄衣、纁裳、革带及佩绶组成完整的冕服制度,并成为巩固统治的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政治动荡,使衣冠制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先前一直延续的上衣下裳制逐渐被“深衣”所取代。随后秦灭六国,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废除西周的冕服制度,建立了以袍为典型的新的衣冠服制,并基本沿袭了战国的服饰样式。

西汉初期基本沿用秦朝的服饰制度,直至东汉才形成完整的服饰礼仪制度,而秦朝废除的冕服制度,也在此时重新恢复,至此中国服饰文化达到了顶峰。汉代以后,历朝历代大都沿袭汉代服饰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清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废除了中国古代社会沿用两千多年的服饰制度,强令汉族改冠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使得汉服文化遭受强烈的打击。

(三)汉服热现象

在当今社会,出现了一群以复兴汉服的年轻人,从此掀起了一股“汉服热”的潮流。2003年,郑州市民王乐天身穿汉服走在郑州的街头,引发舆论关注,被认为是“汉服热”现象的开端,从此引起汉服爱好者争相效仿。2007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叶宏明、人大代表刘明华分别提出确立汉服为国服和将汉服应用在学位服上的建议,并提倡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使用汉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百度汉服吧和天汉民族文化网贴出了由名为“民族传统服饰·礼仪·节日复兴计划”设计组设计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倡议及设计方案》,引发网友强烈关注。2018年中国共青团在其微博上发布“中国华服日”倡议书,定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中国华服日”,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活动。[4]“汉服热”的出现,说明汉服正在逐步回归大众视野,并在当今社会展示出新的文化内涵。

二、汉服的特点

汉服不同于西方表现人体美的立体剪裁手法,主张以平面结构和直线剪裁手法为主。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至汉朝形成自己独特完整的服饰体系,之后各个朝代基本沿袭汉朝的服饰体系,且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衣下裳

《释名·释衣服》提到:“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5]如图(1)所示,即上穿衣下穿裳,裳就是裙子。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服饰形制之一,也是现在汉服服饰体系中的主要款式之一。

图1 上衣下裳

(二)交领右衽

唐颜师古注:“右衽,从中国化也。”[6]如图(2)所示,左右衣襟相交,衣服前襟以左盖右,称为右衽,相反则为左衽。左衽一般为少数民族的装束及死者之服为左衽。后在交领右衽基础上,又出现了圆领、直领等形式。

图2 交领右衽

(三)宽袍广袖

《释名·释衣服》中记载:“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是指汉服服饰的衣袖,其袖子又称为“袂”,具有鲜明的特色。如图(3)所示,衣袖通常称作“窄袖”或“大袖”,礼服多“大袖”,便服、常服多“窄袖”,各个朝代流行袖形不同,但总得来说宽袍广袖是其典型袖形。

图3 宽袍大袖

(四)绳带系结

如图(4)所示,汉服不像现在衣服的固定方法,而是绳带作结固定衣物,具有实用性及装饰性,既实用又美观。

图4 绳带系结

三、“汉服热”背后的思考

从“汉服热”出现至今,对汉服文化的传播是积极且正面的,汉服爱好者向国民大众,展现了汉服的独特魅力。并针对于汉服的传承与活化展开了各类具体的探索与实践。如,在全国各类汉服推广团体的助推下,将汉服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礼仪相结合,使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近些年,随着《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大秦赋》等众多古装剧的热播,汉服在大众人群中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在这些影视剧中大多以汉服服饰特征为基础,进行重新设计,从而展现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现在结婚仪式中新人的礼服,也不仅限于西式的西装和婚纱,更多地选取中式的汉民族婚服。诸如此类的关于汉服的传承与活化相关实践活动还有很多,下面通过三个案例进行简要的介绍。

第一,中国汉服春节联欢晚会是由中国汉服文化推广协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会及中国艺术星光杂志共同发起,通过汉服的相关节目向国民大众展示了传统汉族服饰的魅力。成立至今,已成功举办多届,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第二,汉服体验馆是目前新兴的商业经营模式,以实体店的方式向顾客提供参观、试穿、租赁和拍照等服务。虽然其中存在着商业盈利的成分,但通过汉服体验的形式实现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弘扬,让国民大众体验其中,更多地了解汉服文化,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第三,汉服与服装设计行业的结合,迸发出无穷的活力。如图(5)所示,现代的一些服装设计中,是将现代一些时尚元素与传统的服饰形式相结合,通过将汉服服饰中形制、服色、图案等元素应用到现代的服装设计当中,使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汉服在当代生活中得以生存发展。

图5 汉服元素与现代服饰的结合

“汉服热”的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探索活动,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对汉服的传承与活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国民大众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以及汉服的受众范围属于小众,这都是目前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反观在汉服文化影响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日本和服和韩国韩服,他们对于自己国家的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通过一系列的政府文化保护政策、传统服饰教育措施等手段,才有了今天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四、汉服文化传承与活化的发展建议

关于汉服的传承与发展,下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汉服热”现象的出现,使得汉服复兴运动从简单的复兴变为更具深度的文化传承,而要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需要建立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和专业的理论平台。否则,在之后对汉服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对其基本含义、发展脉络及内涵等方面存在含混不清的现象,就会使自身陷入被动的局面。

其次,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2020年11月,央视打造的以服饰文化节目《衣尚中国》横空出世,这档节目本着探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之美为基调,通过“历史空间”“匠心空间”“创演空间”三个部分,由历史事实到传承发展最后到创新融合三个层次,让观众由古至今,由传承到创新,全方位多角度理解传统服饰之美,让遥不可及的传统艺术走下殿堂,贴近大众,激发观众的共鸣。2021年由河南卫视打造的“奇妙游系列”节目,正是抓住了“弘扬传统文化”这个“流量密码”,才使得其屡屡强势C位出道。服饰文化悠久绵长,如何弘扬,“奇妙游系列”给出了答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让尘封已久的传统文化重新注入新的活力,让藏在古籍与古画里的传统服饰“活”了起来,如何将传统文化推向大众视野,这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最后,汉服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走传承、融合与创新的发展道路。传统服饰文化需要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将现代的文化元素、色彩、造型等要素与传统服饰文化相融合,实用与审美结合,才能真正推动汉服文化走进我们当代的生活。

五、结语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汉服热”愈演愈烈,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于增强我国民族认同感和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汉服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当今传统文化缺失的时代,汉服文化的传承与活化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汉服服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汉服新“江湖”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上台说汉服
云想衣裳花想容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Wearing History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