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凤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技术一般指将科学知识运用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以达到某种目的。自古至今,技术就存在着。比如,从古代的石器打制、伐木造船、钻木取火等,技术解决人类的基本需求;一直到现在的核武器、宇宙飞船、互联网等,技术满足了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人类社会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而艺术是主观情感的表达,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人类也会追求精神思想上的满足,比如,古代的贝壳项链,至今日精美的首饰。技术与艺术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来探讨。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物质不断产生,艺术表达的形式也多样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级的表达形式。以美术考古中所知的艺术表达形式为例,早期物质匮乏,但人类学会了打磨石器,可以在石头或墙壁等天然材料上刻画,流传至今的有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岩画等,有早期的内蒙古阴山岩画、苏北的孔望山将军崖岩画,乃至延续到后期的敦煌莫高窟、山东嘉祥武氏祠、山东长清孝堂山祠堂、安徽淮北洪山小祠堂等,正如《中国绘画史》中所记载:“相传有巢氏,绘轮圜螺旋,或系一种绳墨?然推其形象,已略存绘画之意味……不过当草创之始,对于表现之方法等,均未完备,仅以简单之线条,以象征之意味,为天地水火山泽之标记而已。实为吾国绘画之雏形。”可见绘画雏形是在最天然的材料上创作。殷商时期在铸造技术发展前提下青铜器盛行,青铜材质相对于石、骨等更易塑造,成就了一个时期的青铜艺术繁荣,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部分青铜器实用价值和象征意义并存,种类繁多且形态各异,根据用途的不同,食器有鼎、鬲、甗、簋、盨、簠、豆等;酒器有爵、觚、觯、斝、盉、尊、罍、卣、彝、壶、觥等;水器有缶、盘、盆、匜等;乐器有铙、钲、钟、磬、鼓等;兵器有戈、戟、矛、剑、刀、钺等;农器有耒、耜等。青铜铸造技术推动了酒器、乐器、食器等的发展,青铜器纹饰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是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的浓缩,兽面纹、龙纹、凤鸟纹、蝉纹等反映出商周社会形态。在制作过程中,除考虑实用性能外,艺术审美也得到提升。同时期已用竹简记录文字,《尚书·多士》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相对于甲骨、石头,竹简会轻便许多。汉画像石是汉代艺术水平的代表,西汉以及东汉早、中、晚期的图像雕刻技法有所不同,图画雕琢水平差异显著,西汉画像雕刻普遍比较粗糙,画面内容所占面积比较小,一般只雕刻在易于观察的位置,随着技术水平的娴熟,东汉中晚期画像普遍雕刻精细,画像内容丰富,可见技术带动了艺术的发展。南北朝时期,有了笔墨纸砚,为水墨画、书法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自古以来技术与艺术不断发展,古人可能无法想象,当今社会可以用电脑绘图;未来,可能想象的图片不用人类亲身创作便可以进行展现。综上可知,图画从塑造在地面、岩壁、陶器、青铜上,继而创作在墙壁、绢、纸上,至今存在于电子产品中,诸多艺术品创作随着技术发展和新材料产生而出现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艺术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条件,也提供了艺术发展的文化氛围和传播途径,艺术本身就是需要社会氛围和交流传播的。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的温饱得以解决而有余力去思考艺术的问题,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例如,铁器的出现使农耕工具得到改进,劳动效率提高,粮食丰足,社会秩序稳定,创造了艺术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交流上的便利,对艺术发展的推动尤为关键,例如新石器时期人类只能靠双脚走路,活动范围不会太大,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技法不易传播交流,因而多出现区域性艺术特征;至秦代,木车、铜车(图1)得到发明创造;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东汉时期汉画像石上的车马出行图侧面反映汉代交通工具的发达,石狮证明狮子已由西域传入关内,高足杯的出土也代表了中外交流密切;唐代航海技术比较发达,交通工具、传播途径多样化,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艺术随着文化的传播而迅速发展。
图1 秦铜车马
综上所述,技术的进步为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艺术发展的文化氛围和传播途径,进而推动艺术表达形式的更新。
艺术的发展可以开拓人的想象力,促进技术的发展。当艺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便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状态和物质需求,为了满足更好的生活,达到艺术思想中超前的理想生活状态,此时人们便把精力转移到技术的研究上,在艺术的引导中,技术存在无限的发展空间,可见艺术对技术具有反作用力。
特定时期技术可能无法实现的东西,可以用艺术表达出来。例如,汉代没有飞机,但汉画像石上雕刻有天使、仙人、羽人等可以在空中飞翔的人物,淮北市相山区出土了东汉中晚期墓门,以剔地浅浮雕雕刻技法刻画,画像上部内容为羽人饲朱雀,下部为铺首衔环;淮北市原第二看守所出土东汉中晚期墓门柱,以剔地浅浮雕技法雕刻,画像内容为一虎一龙缠绕嬉戏,似乎在交尾,前面有一羽人双手张开,似乎在引导;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土山社区出土东汉中晚期画像石墓墓门,以剔地浅浮雕雕刻技法刻画,画像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由上而下第二部分刻羽人戏虎;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程村出土了东汉中期单开间带后龛祠堂前室左侧壁石,画像为阴线刻雕刻技法,画面上部祥云缭绕,两个羽人追赶两匹飞奔的马,一只天鹿在祥云中飞奔,下部为轺车急行,车上一人戴高冠、一人御驾,御驾者左手执辔,右手执鞭,车前两武士,执戟导行;淮北市大唐电厂出土东汉中晚期单开间带后龛祠堂前室右侧壁石,收藏于淮北市博物馆,画像刻在正立面和内侧面,正立面上部为蹶张武士,下部为翼虎,内侧面分为上、中、下部分,上部为西王母端坐在天柱上,侍者、九尾狐、建木环绕,中部为狩猎图,一人骑马追赶一只鹿,对面一人执毕待捕,下部为车马出行图,轺车上有两人,主人和御者,车前一导骑,导骑对面的小吏持笏相迎。以上画像内容证实汉代人已经有了期望能飞翔的思想,即使当时技术水平达不到,但历经上千年,飞机的出现实现了汉代人飞行的理想。可知艺术反应的是技术的前沿和未来,对技术有预示、启蒙和引导作用。
艺术本身就掺杂着人的主观感受,因而艺术可以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艺术传播起来相比技术与社会现象融合更容易,可以辅助技术的传播。玉是常见的材质,然而部分玉雕刻出来非常精美,部分玉却有小的瑕疵,古代有种雕刻技法叫“巧色”工艺,“巧色”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玉料本身常常会有瑕疵,“瑕不掩玉”的说法完全是因为纯净的物料是非常少见的。在处理玉料的过程中,有经验的师傅会“量才为用”,根据玉料具体的情况,发挥自己的想象与构思,将原来有瑕疵的地方巧妙地运用起来,需要师傅有精湛的技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个小乌龟,就用了“巧色”的方法,有杂质的部分用做雕刻龟壳,在雕琢过程中,不单是对艺术的追求,对技术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从而在对艺术的完美追求中也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另外,举个通俗的例子,节气歌,是自然本身存在的科学规律,如果生硬地去记住这些规律会很难,编成歌谣的形式,就增添了趣味性。可以体会到艺术对技术的促进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艺术对技术的发展、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是技术与人类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技术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艺术也反作用于技术。
从创作目的上,或者说从用途上区别:艺术与技术分别对应审美性物品和实用性物品。一件物品,不能简单地定义为艺术品和实用品,要从多方面去考虑。可能创作的初衷是艺术品,后来成为实用品,也可能反之,亦可能一个物品兼具了两种功能,没有确切的标准界限,主要看如何去运用。从美术考古的范畴来谈,如青铜器中的鼎,制作初衷是食具,可以看作是技术的产物,由于商、周时期等级森严,统治者亦用作烹人,后来转化为礼器服务于统治者,鼎用于震慑被统治者一般都制作的宏大而有震慑力,用于祭祀,服务于鬼神、宗教,此时可以看作是艺术的产物。可见实用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渐渐脱离实用价值,向艺术品转化。虽然在一定环境因素下可以转化,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尤为明显的,分别具有实用性和审美观赏性。更深层次的去理解艺术与技术的区别,也就是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的区别。比如在创作一幅画的前期、过程、后期,甚至后来者的赏析过程中,是随着人的心境变化的,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方向,过程可能保持的是一份内心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感受的是一个过程,最终却没有实质性的用途;而比如烧制一个陶碗的过程,从始至终,都明白它产生、存在的实质性原因,它的产生给生活带来了便利,满足了生活需求。艺术与技术的区别是存在的,由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受人们的意志影响而有所改变的。
部分学者认为“艺术是技术的更高层次”,也就是说技术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以转化为艺术,个人不完全认同此种观点,但可以从一些实例中去浅显地解读此观点存在的原因。古代的建筑最初是满足人类的居住需求、躲避自然灾害,从原始时期的部落居住,到院落,直到南北朝时期的园林,房屋建筑也成为了一种观赏性艺术品,像亭台楼阁,亭源于周代,最初是供人们休息、乘凉的地方,台原来是站在高处便于眺望远处的高台,楼阁原也是供人们居住休息的地方,最初的建设出于实用的目的,后来随着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亭台楼阁转化为园林中的装饰建筑,是建筑从技术性到艺术性转化的实例。最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佛教建筑营建的初衷是供人居住,随着佛教思想对人的影响,佛教建筑成为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人们开始对佛教建筑进行装饰,以达到审美的效果,然后虔诚膜拜,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是建筑从具有实用性到审美性、从技术产物到艺术产物的一个转化。另外,谈到“技”与“艺”,不得不提到《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此故事说明了技术熟练到一定层次后,便可以向艺术过渡。从以上内容来看,艺术是技术达到一定层次的产物,也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从而技术向艺术方向转化。另外,汉代考古中发现的实用美术品装饰性比较强,灯、熏炉、镜等生活器物,在实用的前提下尽力追求造性的华美,以增强室内的装饰效果,鎏金嵌错等工艺经常被使用。唐代,南方主要烧制青瓷,北方主要烧制白瓷,同时烧制出黑、黄、花瓷以及唐三彩、釉下彩,瓷器的烧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艺术造形也更具有装饰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是古代艺术品生产中技术与艺术结合趋于成熟的表现。
综上内容主要借助美术考古范畴中的实例,谈论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知技术与艺术之间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相互牵制、互相促进发展的。艺术是在客观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加之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而产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人类为满足情感需求而产生的创作方式;技术是对自然中本身存在的规律发现、认识、了解、运用的特定方法,两者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