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长虹
摘 要: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国民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应通过将生态农业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方式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发展规模进而提升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同时在发展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中图法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21.0514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发展,但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并未得到有效转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因而,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优化并改善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探索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路径。
1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作用
1.1 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深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对农业实施粗放管理模式,初期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等政策的推进,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许多弊端,,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其中很多是依靠人力工作,科技元素稀缺,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速度和规模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因此,要促进中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促进更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除此之外,任何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都与国家的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联系。其中,我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即使是受到巨大冲击的家庭共同生产承包责任制,也无法满足当前经济条件下的新环境。根据这种情况,有必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当地实际情况,设计适合本土的农业发展模式,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一致。
1.2 生态农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相比,其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开放性、稳定性、多样性、效率性特征,在多重优势下发展大田种植与林业、畜牧业、渔业结合的产业模式,实现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可在区域广、自然条件、社会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的地区,实现生态农业的全面建设。参考传统农业经验,结合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使农业生产呈现循环持续的生态模式。
此外,生态农业的经济增值在物质循环、一系列加工等因素的影响下,确保废物得到有效利用,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生态农业发展中提倡绿色农业,减少农业技术造成的污染,更好地保持生态平衡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巨大变革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总结生态农业的优越性和特征,提出科学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多角度全方位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典型特征和产业模式
2.1 生态农业经济的特征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比较开放、稳定。传统的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如今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在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中需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其发展中引入先进技术,完善农业生产结构,解决传统生产中的问题,替代传统的封闭装填的模式,通过优化传统的生产模式可以有效地刺激农业自身的潜在能力,实现农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说,我国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提高,促进二者有效的结合,才能实现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更稳定更快速的发展。其中,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依据是自然规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同时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农业和其他不同产业的有效结合,有效地利用当前的新技术和方法,加上可循环的生物能源和太阳能,促进农业生产能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
有发展前景的生态农业系统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等特征。因此,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需要对不同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社会和自然资源,实现自然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优化和完善农业生产结构,最有效地利用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获得农业产品具备较高产量的同时拥有更高的产品质量。由此,我国的农业生产系统将确保能够形成环境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2.2 中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生态环境保护、安全高效、资源节约、低碳循环”的基本原则,需要更加有效地实现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副产品的产量,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同时,促进农产品拥有更丰富的营养的同时,有效保护自然环境。现在,我国拥有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分类标准也不同。在我国常见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下两个模式。
第一,循环模式是根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源流动规律创始的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在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每个环节都可以循环使用,并且所生产的产品可以在下一个环节提供材料,使得每个环节无论产品产生还是废弃物产生都可以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废弃物的环境污染,提高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性。主要是“种植+养殖”的循环模式。
第二,景观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自然种植地中的层次结构,根据当地海拔、环境及气候等不同的构成,形成不同的生物群。景观模式主要是选择纵向空间布局,这是其中的主要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农地的面积,促进物质和能源的不同水平的转换,使所有资源最大化利用。例如,我国在以下场所使用景观模式,广东省的“山顶上种草,山坡上种茶种,山腰养鱼放牧”,四川省的“山顶上戴着松帽,山间卷着竹腰,山下溅着水稻鱼”,充分发挥不同地势的资源特点,有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3.1 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具备小农经济的特点,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受体制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为了使生态农业实现更好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稳定的体制环境,发挥生态农业和举国体制上的优势。但是,我国现在实施的经济体制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宏观方面,中国现在保持着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体制,全社会普遍重视“三农”问题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一些不平等现象对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微观方面,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的机械化程度,体现了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一些体制缺陷,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得不到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阻碍了农业的经济发展。
第二,中国农业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形式,使资金、财务、劳动力、物力等投资不断增加,在传统模式下,经济高速发展,但如今资本的不断积累,依赖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原本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助推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速度较慢,缺少相应的研究时间、空间、经费和优秀的科研人员,无法有效合理地将现代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当中,成果转化效率较低,无法推进形成相对全面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为了实现我国农业经济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但是,中国的很多农村地区在这两个方面未能得到有效的实现,我国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改善。我国不断出台有关农业发展的政策,但在资金方面,我国对现有农业实际发展还不能够满足。而且,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恶劣和资金不足,导致优秀的人才不愿意投身生态农业发展当中。另外,由于自身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缺陷,不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3.2 发展路径
第一,重视环保产业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生态农业模式下发展环保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环保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在发展环保产业的过程中还可以与自然生态环境建立友好关系,实现环保和农业发展同步进行,这也是“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的本质内涵。在环保产业建设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所改善和控制生态环境,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开发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农产品,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为农业生态化发展铺平道路。此外,环保产业在建设开发过程中需要资源节约和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大力支持,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经济上、制度性的双重动力,实现环保建设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机制的革新与支持。金融支持可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目前需要培育资本型市场,在发展风险投资市场、信用保证机构的同时,改善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散机构,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引入更多的物质资源和优秀人才,促进生态农业有效合理地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持续稳步发展。另外,扩大资金来源,运用多种投资、融资方式,并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法律制度,为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投资、信贷渠道,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保证生态农业的长久稳步发展。此外,我国还需要推进金融业的发展,实现服务水平的提高。目前应积极引进海外金融机构,在生态农业发展集中地区建立分支机构、办事处等,确保中小金融系统、农村金融系统的完整性,在信息化时代引进高端电子化技术和金融人才,实现投资融资环境的优化。
第三,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因此,需要对我国当前的生态学规则和自然规律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并了解和认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效用,不断提高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在实际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当地的实际情况,为此选择适当的发展区域,有效控制和管理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使之循环利用。并且,在建设生态农业的同时要充分分析、研究各种时期的环境负荷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因地制宜地利用生态资源,实现对農业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的科学合理安排。
第四,开发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大力推广当地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游览,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开辟更多的路径。在政府主导下开发绿色农业、生态旅游时,首先要仔细划分目标市场,科学设计项目制定,满足客户的需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农业、旅游、卫生、交通等部门的协助,共同助力生态农业发展,建立完备的服务体系。
第五,发展和实现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农业经济活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生态农业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在现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确保工业产品的生产不断减少。要充分利用农业先进技术,为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技术保障,紧跟时代的脚步,通过优化完善技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尽量减少石油化工类型产品的使用,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等生态能源,更加环保绿色地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加强完善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建设。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对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进行全面的保护,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出制度的优势。在优惠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重点考量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大力扶持生态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提升土地流转的效率,根据地区的实际状况开展规模经营的试点,不断拓展集约型农业经济的涉及范围,使生态农业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外,还需要完善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使生产标准达到要求,优化生态农业的相关保险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生态补偿。
4 結语
在可持续的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实现资源的引进和循环有效利用,引进资金和物质资源;二是对产业结构的改变,引进先进的技术,对传统的技术模式进行改造;三是实现对生态农业的推广,可有效推进其发展;四是建立完善的制度模式,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在多方面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优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持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杰.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2).
[2]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4).
[3]任志远,徐茜,杨忍.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2).
[4]何琼,陈锋正,刘新平,等.基于国外循环农业理念对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7(2).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n Changhong
(Xinglongzhuang Sub-district Office,Yanzhou District,Jining City,Jining 272101,China)
Abstract: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occupies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in the economic system of our country,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has strong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level,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should be improved by combin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agricultural economy,changing the development mode,expanding the scale of development,and improv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arry out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development,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agriculture;development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