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尚,王 彦,石潇洋,刘鑫羽,张娟娟
1.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天津 301617;2.河北大学
2016 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体医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继续推动体医融合的健康管理模式[1]。体医融合是体育与医学的结合,体育提供技术手段,医学提供思想方法,核心是以解决医疗问题、健康问题为导向进行科学运动。近年来,运动对健康的作用已被广泛佐证,科学、规律的运动不仅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显著[2],而且能够降低癌症发病风险[3],对身心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4]。医护群体作为国家健康促进的重要力量,可对体医融合科学健身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医护群体自身运动状况及对病人的健康指导都亟待提高[5]。江洪[6]对482 名医务人员运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86.7%的医务人员每周锻炼次数不足3 次,且均未接受过运动评估和指导,均为自行把握锻炼内容和强度。高尚尚等[7]研究后发现,60%的医护人员仅靠个人经验对病人进行口头指导,而有能力对病人进行运动指导的医务人员仅占20%。鉴于此,本研究构建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使医护人员自身运动和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更加科学、有效,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8],使健康管理理念从“治病”向“治未病”转变,推动大健康的发展[9]。
1.1 选择咨询专家 根据研究目的和性质,选择体医融合领域专家作为德尔菲法咨询专家。专家纳入标准:①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体育医学分会担任委员或委员以上职务,或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合作医院从事体医融合实践的医务人员;②硕士及以上学历;③有积极性,愿意参与本研究;④对德尔菲法有一定了解。
1.2 形成专家咨询问卷 根据前期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结果,初步拟定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55 个三级指标。经过课题组讨论、修改,最终编制成专家咨询问卷,包括说明、专家基本信息、拟筛选的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指标及专家指标判定依据4 部分,专家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为每个指标重要性程度进行评分,并设有专家修改意见栏,以便采集专家意见或建议。
1.3 进行专家咨询 通过电子邮件和微信发放问卷,问卷返回时间为2 周。问卷回收后根据重要性均分>3.50 分、满分率>0.20、变异系数<0.25[10]标准,并结合专家意见和小组讨论结果,对指标进行综合筛选,并在此基础上附第1 轮分析结果、专家建议反馈内容,形成第2 轮专家咨询问卷进行咨询,要求专家再次对各指标进行重要性评分并提出修改意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采用问卷回收率反映专家积极程度,采用专家权威系数反映专家权威程度,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反映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2.1 咨询专家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对16 名专家进行2 轮专家咨询,专家主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专家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咨询专家一般资料(n=16)
2.2 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意见协调程度 2 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5.0%和94.1%;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5 和0.853,均>0.70;专家咨询Kendall′s W 值 分 别 为0.372 和0.339,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P<0.01)。
2.3 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2 轮专家咨询,最终形成的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57 个三级指标,指标重要性得分、变异系数及权重见表2。
表2 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3.1 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本研究汇总了国内外科学健身、体医融合等相关文献,访谈收集了目前临床体医融合专家的最新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2轮专家咨询,得到了良好的正性反馈。16 名咨询专家中,博士10 名,硕士6 名;正高级职称9 名,副高级职称4 名;博士生导师3 名,硕士生导师8 名;有10 年以上工作经历者14 名,均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2 轮专家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5 和0.853,均>0.70,说明专家权威程度较高[11];2 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均>70%;Kendall′s W 值分别为0.372 和0.339,均P<0.01,说明专家对指标的评分意见较一致,咨询结果较可靠。可见,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3.2 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3.2.1 内容分析 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强调健身的安全、有效、可持续原则[1]。安全性指医护群体在自身参与运动前或对病人进行运动指导前,需要经过全面评估,包括医学评估和运动评估,在排除重大运动风险后,根据运动需求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同时,在运动过程中随时监测运动指标,遇到突发性运动风险时及时处理。有效性指运动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全面的部位和全部的健康要素。合适的运动强度对医护群体非常重要,运动强度过大,很可能产生运动风险[12],强度过小则不能产生有效刺激,会导致运动无效。同时,科学健身需要锻炼身体各部位,如腰腹、胸背、上下肢等,单一部位的运动会导致锻炼不均衡,有些运动对某些脏器起作用,如游泳有助于心肺耐力调节,但对骨骼作用较小,因此运动需要包含全部运动要素,如心肺功能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可持续性原则是运动文化的体现[13],如何将运动长期坚持下去是健身遇到的最大难题,体医融合背景下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强调运动形式和锻炼伙伴的重要性,医护群体在自己锻炼时可通过组织院内健身操,在指导病人锻炼时可通过组织相对熟悉且关系较好的病友一起锻炼,以起到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的作用,从而促进运动的长期坚持。
3.2.2 权重分析 一级指标中,科学健身行为所占权重最大,说明健身行为在医护群体体医融合科学健身素养中占重要作用。二级指标中,健身前行为和健身基本认知权重较大。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由健身行为反映,而基本认知对体医融合运动具有一定影响。体医融合背景下医护群体应当把健身视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识到正如每天需进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素一样,运动对生命健康也极其重要。江洪[6]研究表明,参与运动的医护人员均未接受过运动评估,这种对运动的认知不仅不利于自身健康,而且不利于对病人进行科学的健康指导。体医融合强调“治未病”,医护群体对体医融合下科学健身的认知水平有待加强,健身行为有待进步[14]。
3.3 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展望 国内外有关医护群体运动的研究多聚焦于每周运动频率、时间、方式等[6,15],体医融合背景下从健康角度出发的安全、有效、可持续性的运动研究较少,且强调运动要达到全部身体部位、全部运动要素和体质相关元素等的具体研究更少。本研究构建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增强医护群体自身体质,还能够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有效引导病人科学健身。同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医护群体对病人运动指导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而不仅局限于以往健康教育中的“适度运动”[7]。由于研究时间限制,目前尚未将该体系应用于实践,在今后研究中,可尝试编制基于体医融合思想的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问卷,并开展大范围调研,找出体医融合背景下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的不足,针对性实施干预,实现从“治病”向“治未病”转变。
本研究将体医融合理念融入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中,有利于体医融合理念进一步落实,不仅可以调查医护群体科学健身素养水平,也可为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经过2 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均较高,意见相对集中,咨询结果可靠。不足之处为本研究为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还需进一步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验证其适用性后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