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颖,陈伟华
大数据背景下的灌区信息化建设
代 颖,陈伟华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00)
我国行业信息化始于1993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信息化的程度也不断加深,自水利行业被加入信息化发展的行列以来,其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农村水利作为水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战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与工作,大型灌区信息化是农村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灌区信息化是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灌区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的最大程度的利用,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使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相对应的能够提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的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撑,提高灌区的管理效率。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一书在总结我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对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实施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本书主要包括6章内容及附录,第一章介绍了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概况,从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需求及发展回顾和经验做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介绍了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分别从灌区建设与管理的业务流程、信息的获取、传输和监控系统以及信息存储与管理、应用软件开发、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介绍了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实用技术方案,从灌区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信息采集技术、通信组网技术及系统方案、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系统方案、监控技术与方案、信息存储管理技术与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讲述;第四—第六章分别介绍了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可研与初步设计编制、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以及案例与分析;附录给出了信息化术语、信息化标准与规范、软件及软件工程基本概念。本书内容详实旨在为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可供灌区管理人员、从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灌区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管理人员学习和参考。
当下,“互联网+”作为时代的主旋律,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这使得对于灌区水资源管理模式需要不断革新,同事对灌区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水资源监测手段的不断更新,水资源的数据资源也日益丰富,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决策模型,这对推进灌区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作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对灌区水资源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农业灌溉水量、水情、墒情、地下水、水质、微气象、地温、视频等数据的实时、高效、稳定统筹管理,这些都对灌区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灌区管理和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大数据驱动下,通过信息化手段为灌区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基于已有的水利信息化设备,进一步提高灌区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灌区管理质量和运行效率,利用大数据构建灌区同意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思路,形成灌区管理智能中心,通过数据的分析、计算、优化设计、模拟与大数据的分析等最终形成决策,利用自动监测技术,建设灌区水资源自动监测系统,实现由传统的人工管理向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转变,逐步完善灌区信息采集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整合和应用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灌区水利数据普遍具有数据形式多而杂,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多年数据量庞大且繁杂,再加上不断有新的数据产生。为了能跟上信息化的变化,监测设备不断更新,图文数据种类和格式也不断增加,如何能够更好地将这些数据进行筛选、关联使用并加强管理是一个重大难题,更重要的是将如此庞大的数据进行合理的整合、分析与应用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信息化建设在灌区水资源监控、土壤墒情等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和远程集中监控、数据集中分析和管理决策等大数据应用方面潜力巨大。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联合应用的前提下,能够实现以上功能。
大数据在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上,已经拥有众多案例和成熟的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灌区水资源管理实践问题。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在灌区信息化发展以及生产管理水平提升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代颖(1980-),男,湖北襄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应用。
陈伟华(1977-),男,湖北襄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