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北京 100120)
植物景观在园林景观中起重要的作用,植物在不同季节所表现出的干、枝、叶、花的形状和色彩的周期变化,都极具艺术观赏性,对不同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与景观组织,可以充分展示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提升景观效果,让人们体验到四季生命的律动,表现园林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
植物在不同季节所呈现的外部形态,即为季相。植物的季相之美,通过植物的干、枝、叶、花、果的色相、形相、嗅觉意向所展示。春夏秋冬的季节变迁,使植物逐渐地萌发、生长和代谢,产生了花开花落、叶展叶落的时序变化之美。通过设计植物群落的色彩搭配、植物意境的营造,可以进一步展示植物景观的季相之美。“霜叶红于二月花”“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诗词中的特定景观,都是植物的季相带来的景观。
欧阳修有诗云“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开,我欲四时携酒赏,莫叫一日不花开”,植物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极具观赏性,可打造丰富多彩、四季变化的景观,从以下三点讲述植物季相设计的策略:
1.2.1 乔灌草复合结构。植物的层次设计在园林造景中非常重要,乔木、灌木、草本地被三层混交的设计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观赏特征,全面呈现各种观赏效果。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不同层次的水分和养分,加强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1.2.2 多样化的植物品种搭配。常绿树与落叶树搭配,二者可以相互充实景观内容;色叶植物互相搭配,叶子是植物观赏最主要的元素,无论是浅绿垂柳搭配深绿松柏的绿色层次组合,或秋季银杏、鸡爪槭与背景绿色林的彩色叶植物与绿色组合,甚至色叶植物之间的相互组合,搭配得当,便可形成四季可赏的景观效果。
1.2.3 不同季节植物景观的相互配合。人们常以“春花、夏草、秋叶、冬林”描绘季相特色,限定季节的植物景观形成季节特色,在凸显季节主题的同时,也应考虑配置其他季节的植物兼顾四季景观,从而延长景观的观赏时间。
凤泉湖滨水绿地位于新乡市主城区与凤泉区之间的共产主义渠右岸滩地内,场地呈条带状,范围西起和平大道,东至107 国道,总面积4.15km2。
新乡位于暖温带南缘,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根据中国植被区划,新乡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混交。
一条高约7m,宽度20~50m 的防洪堤贯穿整个条带状场地,因为这一防洪堤的存在,场地形成湖区、滩地、迎水坡、堤顶、背水坡4 种地形,迎水坡和背水坡坡比均为1∶3。场地内现状植被稀少且品质一般。
新乡市凤泉湖滨水绿地,是运用传统园林造园手法,打造集市民游憩、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体现新乡历史文化和精神的综合性滨湖公园。
景观设计确定了场地一带三线四区多节点的景观结构,通过1 条滨湖游赏带容纳3 条特色游步道体系,串联4 大片区内多处景观节点,共同构成这座城市的立体后花园。堤顶通过微地形分隔空间形成开合有序的空间序列,主题节点和功能场地点缀其间以绿道相连,打造移步换景、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迎水坡以堤坡复绿为主,重要节点培土形成缓坡、花台、挑台等多种堤坡形式;滩地花园通过栈道、广场、沙滩、水塘等形成丰富多彩的亲水空间;背水坡考虑与二期衔接以经济性低成本为原则,根据场地与城市道路视觉关系打造4 处主题性大地艺术种植景观,成为4 个片区面向城市的延展面。
新乡市凤泉湖滨水绿地植物设计紧紧围绕“文化、生态、经济”的理念,种植以“一条四季有景、色彩缤纷的立体花园走廊”为设计理念,结合景观道路形成特色林荫道、景观步行道两线,串联拂堤春晓区、烂漫花海区、红叶飘霜区、碧湾凝翠区4 大种植片区,分别呼应春夏秋冬四景。
一带:凤泉湖滨水绿地是一条四季有景、色彩缤纷的立体花园走廊,由滩地、迎水坡、堤顶、背水坡4 个空间组成。滩地以观赏草植物结合花灌木及点景树种植;迎水坡以草坡地被结合花灌木种植为主,局部为大地艺术展示空间;堤顶注重植物配置的多样性,乔、灌、草、藤复层栽植,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效果;背水坡因考虑与二期工程的衔接,以经济性低成本为植物种植原则,在保证效果的基础上,地被花卉结合小规格乔木等为二期苗木做储备。
两线:堤顶有一宽一窄、一车行一人行两条道路,两条道路景色各有特色,皆步步有景可赏。特色林荫道路宽6m,设计结合快速通行及遮荫的特点,突出色叶植物的景观效果,行道树有:北美红枫、银杏、白蜡、栾树。景观步行道则考虑人行视线,贯彻四季有景、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的设计原则,形成樱花道、梅花道、紫薇道、海棠道、桂花道5 种景观效果。
四区:红叶飘霜分区。种植以乔草种植结构为主。乔木层多选秋色叶植物,以呼应沧桑悠远的主题。地被层栽植多样的观赏草植物,将牧野大战荒草丛生的战争意象表达为繁茂的观赏草植物景观;堤顶以乔草种植结构为主,与景观结合形成视线通透,风貌舒朗的种植空间;滩地为观赏草植物。
拂堤春晓分区。种植以乔草种植结构为主。栽植多样的乔木种类,以展现生机盎然的主题;堤顶“农耕文明”栽植草花植物,形成微缩的花田景观,通过绿篱的形式艺术化展现牧野春耕的农耕主题意境。周边以乔草种植结构为主,与景观结合形成视线通透,风貌舒朗的种植空间;滩地为观赏草植物。
碧湾凝翠分区。堤顶北侧栽植早园竹、箬竹等竹类植物,形成静谧竹林。南侧则以舒朗的乔草结构为主,形成浓荫的夏日氛围;滩地为水葱、香蒲、荷花大面积种植。
烂漫花海分区。大规模栽植山桃、碧桃,形成桃花争妍的浪漫氛围,呼应诗经桃花灼灼的意境,地被层栽植诗经中千屈菜、萱草等草花植物,打造浪漫的花海;堤顶以乔草种植结构为主,与景观结合形成视线通透,风貌舒朗的种植空间;滩地为花海结合点景树种植。
植物的生境条件依靠的是生态环境,因此植物种植设计必须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选择恰当的植物种类及植物群落,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成本,并尽快完善场地内的生态系统。
3.2.1 堤顶植物设计。堤顶作为整个场地中最主要的部分,景观设计的立地条件及生态环境复杂,因此植物种植设计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与道路、场地、地形、水体等要素的协调搭配。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形成四季花开不断,季相变化万千的植物景观效果。植物配植采用孤植、丛植、小面积片植、对植、列植等构图配植法,采用乔灌草复层混交的配置方式。根据设计中的景观分区及植物造景规划,堤顶植物配置举以下四例:
(1)常绿搭配:上层:广玉兰+五针松+国槐+臭椿。中层:红瑞木+金森女贞+黄栌+连翘。下层:沙地柏。该搭配以绿色为基调,以常绿为主题,以广玉兰和五针松为主要植物背景。同时,局部搭配灌木和地被,创造多样的植物景观。连翘的春景、秋季的黄栌、红瑞木的红枝搭配苍劲的五针松构成冬天的景致,使整个群落有丰富的四季景观。
(2)春景搭配:上层:金枝垂柳+白皮松+玉兰+日本早樱。中层:红王子锦带+垂枝碧桃+迎春。下层:二月兰。该搭配以春季花红柳绿为主题,早春时节垂柳金枝吐新绿,迎春、玉兰、二月兰等齐头一并盛开。再有早樱、碧桃、锦带等接连开放,白皮松作为常绿背景,增加景观层次,打造美丽的春季植物景观。
(3)夏景搭配:上层:桧柏+刺槐+臭椿+栾树。中层:紫薇+珍珠梅+月季。下层:玉簪+大花萱草。该搭配以夏日绿荫为主题,高大的刺槐与桧柏为背景树,形成多样的林冠线。林下珍珠梅、玉簪、大花萱草、月季花开不断,打造绿荫下怡人环境的夏季景观。
(4)秋景搭配:上层:丛生白皮松+乌桕+鸡爪槭+银杏。中层:平枝栒子+四季桂+黄栌+大叶扶芳藤+绚丽海棠。下层:小叶扶芳藤+小兔子狼尾草。该搭配以秋色红叶为主题。秋季乌桕、鸡爪槭、银杏各种层次深浅不一的红叶,金桂飘香,搭配平枝栒子的红色果子,加上藤本和观赏草,共同构成一副层林尽染的秋日景象。春景有绚丽海棠,夏景有白皮松,形成三季有景的群落搭配。
3.2.2 滩地植物设计。滩地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大部分区域位于20 年洪水位以内,在近水体的生态环境下,选择耐水湿品种,多采用自然配置方式。植物既要以大手法大面积设置植物配置,又要用细腻的手法处理关键的局部,如:重点节点的对景处、构筑物周围等。
上层:水杉+朴树+垂柳+枫杨。中层:棣棠+金银木。下层:菖蒲+千屈菜+水生美人蕉+芦苇。该搭配中,水杉、垂柳沿水岸种植,以棣棠和金银木增加层次,使景色更富变化。沿岸大片种植千屈菜、菖蒲等水生植物,形成群体美。
3.2.3 迎水坡、背水坡植物设计。迎水坡、背水坡因坡比较大,种植设计以保持水土为宗旨,设计以草坡种植为主,局部点缀迎春、红瑞木等花灌木。背水坡则考虑与二期工程的衔接,以经济性低成本为种植原则,设计以野花组合和五叶地锦相间大面积种植,以复绿为主要目的。
植物季相设计是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法,而对它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索。通过大量的研究,制定季相的设计策略,并将其运用在凤泉湖滨水绿地植物设计中,以期能为公园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并对完善景观设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