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月
(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12)
中国古典园林闻名遐迩,营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外观造型,并与自然空间融为一体,要与不同条件下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因地制宜,这样设计的园林景观才会更加自然、和谐与美观[1]。
中国古典园林在东方园林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意义至关重要。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起源于商朝,经过周、秦、汉等时期的不断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转折,隋唐时期已相对发展成熟,元、明、清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初期成熟阶段,发展至清中叶到清末时期,已达到了成熟后期阶段。而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指的是处于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重要构园要素,再结合自然地形的具体变化,严格遵循科学构园原则及工程技术,营造具有游憩、玩乐等功能的现实生活境域[2]。
2.1.1 在美的认知层面分析。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尽相同,但美丽不等于孤芳自赏,需要大部分人的认同。美能给予人们感官上的愉悦,主要体现在一个人或相关事物本质上。因此,美具备一定的客观性、主观性、主客观辩证统一性的特征。基于客观角度,美的存在是基于事物本质上而引发的,站在主观的角度,美认为是基于人的主观意识方面而产生的,主要是建立在观赏者的实际态度的基础上。而通过美的主客观理论,衍生了美是主客观辩证统一这一理论,认为美既是源于事物的客观属性方面,更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体现。
2.1.2 关于园林美的认知分析。园林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师的艺术展现,在设计时,充分利用自身的审美艺术及园林艺术形式等方面的认知,实现整合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机融合各种美,如自然美、艺术美及生活美。造园的目的是实现自身情感世界的寄托,这种寄托主要是通过有效整合建筑、假山、水体、植物等重要的构园要素来实现。因此,界定园林美不能仅归结于景观色彩、形态方面展现的美感,还要感受园林景观中蕴含的精神文化为园林赋予的美感。园林美在园林中无处不在,不仅是在形式与表面各部分上的表达,更应该在园林景观体现的意境、思想内涵等方面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形式极为优美,采用的手法多种多样,通常会利用园林外围的优美景观,将其应用于园林造景中,使其在园中成为美景之一。
我国江南园林举世闻名,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例,该园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朝局极为动荡的情况下衍生的产物,经过长期发展,最终成为了私家园林。园林追求再现自然之美,通过有效整合各个构成要素,使其在园林中构成一个完整性的体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园林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美属于一种多种形式美的具体体现,有机融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在园林美体现出多样性中,还包含众多信息,如文化、历史传承等。传统园林在构成美的过程中,不仅在于构建园林形式,还要体现园林中的实体元素蕴含的美,如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及园林文化等。通过园林的形式及园林内容组成园林美,自身具有各种山水地形的美感,充分利用地势、地貌、山石、水体等要素,构成园林骨架,再借助各种天象,如日、月、风、雨、雪等,塑造各种意境下的美,还可运用人工植物群落、模仿自然等方式,创建适宜人居的小气候体现自然之美。如在风景园林中,修建园林建筑服务设施等。此外,园林美还有包含很多方面,如工程设施、造型艺术、文化景观、色彩影响、旅游生活及联想意境等方面的美[3]。
中国古典园林体现的美,在初层次方面主要体现在园林形式多样化方面的美。在自然界中,经常通过利用形式美影响人们在审美方面的体验,造园过程要本着自然的角度出发,回归自然,创造多种多样的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过程涵盖众多要素,主要有建筑、水体、山石、植物等,以不同形式组合这些构园要素,塑造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在实际造园过程中,使用多种多样造园手法构造园林美景。如利用形式美法则构园,采用统一多样的法则整体统一园林形式、内容、整体、局部及风格等,呈现园林自身的整体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自身具备的气韵与西方园林景观相比存在差异性。其具有的气韵能使人置身于相应的情景中,带给人更加广阔的遐想空间。在景观设计时,在其中呈现各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向往的感受,如蓬勃朝气、活力等,这些方面的感受也正是在园林审美形态中要体现的气韵之美,江南私家园林在此方面最具代表性。传统园林主要是由自然山水园与人工山水园组成,体现了人们寄情山水之气韵。如苏州园林中构建的泼墨淡雅之风别具风格,观赏者在园林中游玩时,会产生置身于朦胧中的感觉,感受缥缈气息,塑造园林景观时,也能感受园主在思想感情及生活等方面的追求。古韵古色的园林景观表现出对人生及寄情于山水等的追求别具一格。
中国园林缔造的意境美,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中国古典园林中具备的意境极为深远,并自成体系。有史以来,在园林设计时,就极为注重景观的审美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时,会受山水、诗画等要素的影响,在园林构图布局时,讲究诗情画意。在实际造园时,会融合钟毓秀丽的自然山水、诗画等元素,使园林景观与诗、画、园等元素融为一体,在自然山水园林中引用诗画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基于传统模式下实施园林的造园,通常会利用前人的一些构园元素,如诗、画、对联等。在构园过程中,地形、山石、植被、水体及建筑等要素均必不可少,这些元素形象又能与季相变化相结合而产生变动。在表达意境美的同时,还能影响人的感官,主体不同,在面对同一种物境时产生的情感也不同。如苏州拙政园之中的“松风阁”,主要通过人的听觉与触觉感受自然的意境美。自然界中的万物皆有灵性、有声音,如雨打芭蕉、江海松涛、高山流水等,传统园林在造园时,通过利用植物的四季变化,使其具有意境之美、季相之美[4]。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也具有较为明显的美学思想。大多数古典园林呈现对称美及趣味性的自然美2 种布局。其布局风格主要受我国传统古典美学中儒家和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主要追求中庸之道,主张万物和谐,因此,古典园林设计受这一思想影响,大多以对称布局、轴线引导的方式使园林从整体上达到中正统一。在儒家美学思想的引导下,古典园林在结构、位序等方面都严格依照礼制,如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及私家园林等,在设计中,大多以方形呈现,主要建筑设计在南北纵轴线上,东西横轴线设计次要的建筑,通过围廊形成封闭式的结构整体,使古典园林具有均衡对称美。而道家的美学思想主张自然化的布局,园林设计追求自然美和人工美相结合,造型大多活泼自然,以开放流通的形式与自然协调,使园林呈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园林布局呈现不对称、不规则的形式,山水园部分的设计通常模仿自然,利用园林地形的特点,对建筑进行高低错落布局,每一部分的园林景观区都布置不同的景点,模仿自然,呈现多样化特色。在造园设计中,融合人工美和自然美,使园林成为欣赏自然环境、追求情趣生活为一体的可观、可居空间。
苏州留园属于一座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的园林,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该园林的整体布局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东、西、北、中4 区,总占地面积约23 万m2。整个园林的交通联系枢纽以曲廊为主,曲廊沿着地势的起伏变化,有一种连绵不断的视觉效果,呈现给人们的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彩。留园的建筑体系属于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具有体量小、变化丰富的特点,在使用功能方面各有不同,园林建筑自由布置,但在大小方面又呈现连续排列组合的特征,主要体现的手法为咫尺山林,小中见大。
留园的中、西两部主要采用的构图骨架以山水为主,生成了相应的自然山水风光景色。在中部区域设有水池,在水池中堆叠而成假山,整体呈现山峦起伏、气势恢宏的状态,在山石中配置了茂密的古树,给人带来的质感非常静谧、灵秀,给人一种处于自然怀抱中的感受。在留园的东部区域主要以峰石堆置的方式取胜,其峰石布置分别由主峰、侧峰还有其他小峰以交错的方式布置,起到层层跌宕的效果,再通过园林植物、小品的配置,使其处于小空间内也能营造较为丰富的景观层次。留园中的水体基本是在中部区域,在营造水体形势时以自然、曲折、蜿蜒为主,在西北部位置布置了溪涧,主要象征了营造的水域为活源之水,在留园的东南方向布置的湖湾,主要表明了水的具体流向,营造了“山有脉,水有源”这种独特的意境之美。留园内的植物种类极为丰富多样,具有繁多的植物群落,在留园中,植物种植主要搭配落叶树与常绿树种,再以各种藤本植物、地被、草花植物等作为辅助,再通过种植各种竹类构成相应的植物配置基调。在具体实施植物布置方面,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形成极为丰富的景观序列。苏州留园在具体园林构造过程中,充分利用假山、建筑、水体、植物、铺地等重要造园要素,以不同组合地形式充分表达造园者与园主的思想感情。而其中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重要的构园要素,通常会被造园者赋予相应的人性化,表达园主自身地理想抱负、生活追求等。
现代园林景观在具体设计时,应始终秉持着道法自然的原则,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始终遵循地域文化,使建造出的园林景观更加具有当地特色。此外,还要做到善于借物表意,传递景观中的人文内涵,在现代园林景观创作过程中,要适当运用象征手法,丰富空间层次,赋予其相应的文化内涵,创造错落有致的人文景观[5]。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美学基础上,展开相应的探究与应用,在传统园林美学的角度上,剖析园林美的基本概念,以苏州留园为例,分析园林的审美形态及园林美在其中的具体应用。中国古典园林在实际造园中,主要追求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景观效果,不仅需要营造园林所需的意境美,还需要给人置身于其中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