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红色文化出现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华民族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蕴藏着先烈的革命精神和近代中国奋起斗争、顽强不息的历史缩影,是中国优秀革命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完美结合的智慧结晶,是共产党人及仁人志士共同探索下特有的政治文化。今天,红色文化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代表,也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①劝诫全党同志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迹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青年学生培养模式中可以充分发挥其育人优势,有助于将红色文化引入校园,为新时代大学生注入红色基因,让红色精神在高校遍地开花。
基于此,本文结合建党百年的时代话题,研究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其在现实层面的可行性,并具体阐述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校该如何结合红色文化创新开展思政工作。
红色文化作为新时代特色优质教育资源,内容丰富且分布广泛、教育面广、感染力强,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学实践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内容依据和强大的精神支持,在全国高校营造出越来越浓厚的红色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目前,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全国各高校纷纷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将红色文化切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相关问题探索和研究。其次,红色文化教育不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多个高校在教学空间、载体、主客体、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尤其在课堂之外的教育实践得到了优化和创新。
红色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及革命精神,可以成为滋养新时代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土壤,但是想要在现实层面中发挥其价值仍存在以下三个难点:
(1)后疫情时代现场教学“难”
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最好途径便是通过在红色博物馆、红色文化基地的现场教学与实践。然而,由于疫情防控等客观情况的制约,高校及当地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场所难以满足大量青年学生现场参观教学的需求,进而导致红色文化的融入止步于理论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红色文化的教学“难”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循规蹈矩,没有跟随时代发展作出相应创新。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是以理论教学为重点,课程内容乏味,缺少现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激发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或培养方法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化,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空洞,往往形式单一刻板,无法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索的想法。学生无法深刻领会红色文化的历史性和先进性,在红色文化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深感乏味,甚至提不起兴趣,从而产生对红色主题的教学活动不闻不问的消极心态。最终使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普遍受到窒碍,红色文化对于青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也难以真正体现出来。
(3)红色文化教育的推广“难”
在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红色文化价值的发挥程度主要依托于红色文化的推广。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红色文化推广方面存在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在受众方面,红色文化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近现代史教学过程中,也不应该仅仅作为节庆时的宣传和学习,应设计和开展具有良好延展性、受众面覆盖率广、长效的教育课程及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大部分高校往往仅对入党积极分子或预备党员学生通过上理论党课的形式进行专题式党史教育。
在传播方面,部分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在推广方面存在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各省市各地区的宣传方案大同小异,缺乏地域针对性。教师重线下轻线上的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网络传播为主的新常态。培训活动多采用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方法,如集中团课、培训演讲等,这和新时代所倡导的“激发学生自主的思考与探索”仍存在一定距离。此外,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普遍存在“上下一般粗”现象,不能以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与在校大学生关注的兴趣点和热点有待进一步对接。授课结束之后,学生很难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真实存在和现实意义。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孕育而成的红色文化,蕴藏着先烈的革命精神,蕴含着宝贵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代表。红色文化,不仅是近代中国奋起斗争、救亡图存的缩影,更是支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可靠源泉和不竭动力。在建党百年视域下,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工作中更好地融入红色文化,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文化多元化大背景下的时代课题。真正让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焕发新时代光彩,不仅关系着高校培养人才的重大任务,更关系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栋梁,其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有着密切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②
高校青年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思想比较单纯,生活阅历不深,判断能力较弱,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干扰。在互联网传媒的新时代,部分西方媒体存心罗织虚假信息,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以及享乐主义容易在高校中滋长。在此背景下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尤为重要。
红色文化作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好的教育导向功能,它从整体上体现革命先烈探索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其中每个历史片段包含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在内的多种价值观;而现实中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文化遗产也是高校学生深入学习和实践红色精神的重要依托,例如吉林省东部的东北抗联精神、中西部的解放战争历史遗迹等红色文化资源。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都是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而留下的历史足迹,为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当前理论教学为主的大背景下,将红色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完善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体系。高校运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把红色文化这根线穿插于思政教学全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红色文化特有的教育功能,能够为思政理论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和依托。在建党百年之际,红色文化能够在课堂外焕发贴近时代的光彩,丰富高校思政理论课内容和思政教育模式,有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事业,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在高校青年学生思想上真正生根开花结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和党史故事的认知,全面提高立德树人培育质量。
在建党百年和后疫情时代,面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的现场教学“难”、推广“难”、教学“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不断探索和创新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路径优化,搭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融合、校内外与课内外结合、多元教育模式并行的教育平台,使红色文化“强心剂”入耳入脑入心,发挥其立德树人的现实作用。
红色文化的植入核心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实践。理论课堂教学始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战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品质,为红色文化设计专题课堂教学模式,深度融合学生的兴趣与教育目标和内容,将红色文化转化为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提升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
单一的理论学习方式缺乏师生互动,无法深入浅出的将红色文化输出,往往起不到效果。根据红色文化的特色与特征,既可以设计课堂实践活动,也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红色文化活动既让高校青年学生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丹心许国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又让学生把自身人生目标同祖国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如以革命人物、革命事件等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关于革命烈士诗词的朗诵等多种课堂实践,使红色文化的学习过程既“有料”又“有趣”,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后疫情时代,由于疫情防控、经费、师资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高校难以带领大批次师生在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和教学,使得课外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学生对于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提起浓厚的兴趣。针对此类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探索“VR+红色文化”的新模式、新思路。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数字化一直是近年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有不少“VR+博物馆”的案例出现。通过VR 技术,参观者不必亲临现场便可身处一个360 度的世界:上可见天,下可及地,环视四面也能看到周遭全部风光。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通过VR技术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高校青年学生在严肃的理论学习中了解红色文化和党史知识,在生动的实践学习中受熏陶、受启迪,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课内和课外教学的有机融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线上教学和工作的不断普及,高校青年学生仅在线下进行学习和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补齐线上教学的空缺和短板。然而,部分高校在线上开展的红色文化活动方面坠入了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传统化的趋势,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甚微。
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守好课堂育人阵地的基础上,应致力于打造线上的网络平台和网络“品牌”,推进红色文化多线传播。例如,建立相关公众号,抖音号,B 站号等,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讲述红色文化和党史,以此来加大红色文化推广的覆盖范围,推进红色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当中。全国多个高校在线上平台开展的辅导员老师讲党课系列活动就是一个成功例子,思政教育工作者利用短视频的形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解党史故事,运用“接地气”的教学模式向学生呈现红色文化,讲好党史故事,以实际行动构筑建党百年氛围,在普及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也丰富了青年学生的校园生活,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话题范畴。
以高校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红色文化,使其在保有历史性的同时兼备趣味性,既符合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又满足了受教育者的“味蕾”体验,有效提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过程的质量。例如井冈山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官方号在各自的互联网平台上,将校园特色文化与地域红色文化充分结合,形成具有特色地域性的校园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导和熏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年度热点话题是最好的教育时机。全国高校纷纷抓住教育最佳时机,在热潮下及时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先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意义深远。因此各种红色文化教育模式相继出现,例如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团,鼓励青年学生走上演讲台宣讲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教育、党史教育、思政教育的话语权由高校教师逐渐转向高校青年学生。在培养新时代理论宣讲人才的同时转换视角,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以点带面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红色文化,效果显著。
此外,诸如辅导员讲党课、班导师讲党课以及学生干部分享党史故事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文化教学模式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上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使得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焕然一新,摆脱了以往思政课枯燥乏味的思维定式,从“老师讲,学生听”到“老师教,学生讲,大家评”,开创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模式的新局面。
在建党百年视域下,国内多数高校在红色文化融入路径做出了相应优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红色文化教育仍然面临着各种错误认识的冲击。高校思政教育者的红色文化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课内外课程设计有待进一步探索和优化,红色文化教育的时空连续性和教学延展性不足等问题仍需解决。因此,必须强化高校红色文化植入,从理论和实践、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等多元教学模式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建党百年之际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强大合力,积极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让更多青年学生体会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此外,高校要充分利用新时代网络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校内外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普遍性、可持续性、实效性和灵活性,用红色文化这根“线”,将高校思政教育各环节“穿”起来,组成一套行之有效又妙趣横生的教学方案。
注 释:
①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知,2021,(06).
②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