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寒 萍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州 350001)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所提出的构想。它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依托,以中国为主导的推动全球经济全面联系及深入发展的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包括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地区的65个国家,这些国家拥有与中国迥异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在此背景下,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教育优势的大学英语课程理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注重文化教学的改革,以培养更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通用型的外语人才,促进各国文化互融、民心相通[1]。
大学英语课程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具有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等特点,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2]。2017年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与“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这就需要一批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高素质通用型人才,同时要了解相关国家的风俗文化、法律法规和现实国情。因此,大学英语课程除了注重语言的工具性,还要加强被忽视的人文性,更加突出文化教学,使各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满足“一带一路”的建设要求,成为代表中国的文化大使。笔者基于“一带一路” 倡议,对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能够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水平提升有所帮助。
目前,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理念仍是把英语当成一种未来谋生的工具进行教授,侧重点仍然在语言知识教学,教师缺乏进行文化教学的主动性,学生也多围绕各种证书在学习,使得文化教学往往浮于表面,不够系统。文化教学在实践中仍然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不仅课程设置缺少文化教学相关内容,在教学手段上也较为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尽管有些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增加文化教学内容,但是缺乏系统性,知识零碎,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平衡国外文化与中华文化,最终无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内容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更多的西方文化,大学英语课也逐渐增多对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然而,大学英语教学却没能兼具学习多元文化与传播中华文化的双重功用。目前,欧美文化教学占据了文化教学的主体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反而由于缺少相应课程设置而处于弱势地位。从目前针对文化教学的研究以及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可以得知,很多学生对西方节日习俗如数家珍,却无法用英语描述中国传统节日,对国外影视作品津津乐道,却对中国优秀文化了解不深,学生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倾向欧美,文化自信的建立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以欧美为中心的文化视角还未真正打破,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过于突出欧美文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存在感很低,这使得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印象只停留在欧美强势文化,对于其他国家不甚了解,这使得学生在今后面临“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元文化时往往力不从心[4]。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作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教学理念,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首先,从文化输入的角度看,英语教学并不仅限于英语国家文化教授,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对于文化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国家文化对比研究,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介绍,训练学生的文化敏锐力,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民心相通奠定基础,进而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其次,从文化输出的角度看,在进行文化教学实践时,要注意语言教学的本土化趋势。教师作为文化教学的主导者与实施者,应首先树立文化自信,转变以往的文化弱势心理,主动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任,并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树立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不可因为过度重视欧美国家文化的讲授,而忽略了中国优秀文化的教授。文化传播应该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因此要培养学生既成为文化输入的接受者也要成为文化输出的传播者。另外,要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文化教学不仅仅浮于表面,更深入精神内核[5]。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各国对于疫情的报道各有侧重,教师可以从此入手,进行新闻分享。可以看出,同一个新闻,不同国家的报道各有偏颇。一些欧美国家针对我国的武汉“封城”新闻多有偏见,这不仅体现出其与我国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文化的不同。欧美国家过于重视个人自由的“个人主义”与我国强调大局意识的“集体主义”在抵御重大灾难时的不同应对也体现在疫情防控的效果截然不同。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只能保证最基本的英语知识的讲授,更深入的专门的文化课程少之又少。这需要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这方面的的教学内容。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是主要形式,以教材为依托仍是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教师在准备授课内容时,除了语言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化内容,也要充分挖掘外语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中国文化,找到中西文化的契合点,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只有具备足够的中西方文化知识,才能将它们自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要坚持以中国立场去讲授多元文化。在客观讲解国外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中国文化自信[6]。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选材基本上是以英美国家文化为主,包括日常生活、社会现状、历史、价值观、名人传记等。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研究,寻找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切入点与中国文化内容进行对比,哪些可以进行文化延伸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比较。例如:教师在讲到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以及他的主要著作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同时期的中国剧作家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同时,还可以加入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及《堂吉诃德》的介绍,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三者生活在相近的历史时期,都是剧作家与诗人,都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作品也分别反映出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民族价值观。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对三个国家的不同文化进行学习,从中窥探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发展脉络,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的文化散发出不同的光彩。
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教育能力,并改进文化教育方法。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将网络资源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是文化教学的必然趋势。对于文化教学来说,微课、翻转课堂等模式都非常适合文化知识点的教学[7]。例如《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视听说教程》也是常用的大学英语听力教材,里面讲到一位沙特的女性克服困难在英国大学里取得成功。在教授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去查询沙特的宗教背景、国家概括和风土人情等,了解作为伊斯兰教国家的沙特女性,为什么成功如此不易,并要求做成ppt,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的展示进行分享学习,从而进一步了解中东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通过教学内容的主动拓展,学生们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知识得以丰富,这对于将来可能的文化交流,避免误解打下了基础。另外,可以与中国的成功女性进行对比,例如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取得的成就是与我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息息相关,而我国女性的自由和独立是与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转型紧密结合的。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国文化的差异对于女性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自主查找资料,进行分享,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习的获得感。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英语教学既承担着传承文化的任务,也承担着传播文化的重责;英语教学既要重视欧美文化的输入,也要强调中国文化的输出,这对于在新一代知识人群中树立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