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12-07 09:56:22王丽君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核心

王丽君 王 晶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134)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之上,融合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时代价值要求,寄托着中华儿女所追求的价值信念。立足新时代,我们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赓续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为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内在的思想动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关联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纵向的历史文化延展性

价值观作为人们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一种思维意识或价值取向,并不是人们纯主观思维产生的,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衍生物。一方面,物质是客观世界的本原,正是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满足了生命所需才有机会引起新的需要,产生意识。人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客体存在,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创造出具有独特民族和地域风格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意识是分层次的、不断发展演进的。从低级的“动物式的意识”发展为人的意识,并对现实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因此,从本质上讲,任何价值思想都是特定生产关系所固有的活的历史发展过程,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变,与国家的精神血脉和文化根基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它是社会长期的历史生成过程和客观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的共同体,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是在继承我国历代优秀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以儒家、佛家、道家文化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已形成系统、完整的道德文化体系,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之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成长沃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个人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价值规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凝练。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不应抛弃传统和基础,而要强本固原。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果,它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既表现为实践的逻辑,是社会客观现实状况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社会实践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性质和实现;同时,又表现为思维的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有时或早于社会实践或晚于社会实践,但总体是围绕社会实践的进步而前进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离开现实、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建设实践,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得以凝练、丰富和发展,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而我们的党也正是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价值遵循和目标指向,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行攻坚克难的伟大奋斗实践,才有今天繁荣富强、和谐文明、公正法治、生态文明、人民自由幸福的美丽大中国。

从纵向角度来看,文化发展具有客观的衍生规律,我们要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理论源泉,具有无可比拟性和不可替代性,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激发内在动力,注入传统文化力量,并使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横向的价值规范耦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格的修德至善,推崇仁爱思想,重视诚信品质,强化德行修养,注重人与自然和谐,追求家国和合、天下大同,在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法治精神追求等方面都提出了基本价值规范,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和治国价值理念,这些价值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高度契合,二者具有耦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思想价值理念、伦理道德精神、理想信念追求以及丰富的德育思想,饱含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社会实践生活的智慧,对于今天的我们,尤其是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时代价值,为青年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精神文化滋养。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治天下”“以和为贵”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相契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突出体现“德治天下”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儒家学者十分重视德政,主张君王应以仁德治理国家,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爱民、富民,教民,反对暴政,反对战争和掠夺,他们把道德教育同政治管理结合起来,认为政治上的成功与失败,社会上的安定与动乱,与统治阶级是否实施德政紧密相关。以德治国,清正廉洁,重德尊义,才能为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①。孔子亦曾周游列国,推行其“以仁施政”“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尽管碰壁,仍坚持苦苦追求文明祥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中“仁政”“富民”“教民”等思想也体现出希望国家强盛、百姓生活富裕、人人得到教化、社会文明和谐的美好愿景和价值目标追求。正如《论语·子路》中的描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②孟子继承并丰富了孔子的道德政治理论,他认为,道德所带来的社会政治功能不可能通过政治手段直接实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③。 中华传统文化中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以及洪秀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④的理想天国等,也都体现了追求和谐美好的愿景及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富强”是政党实现“以德治国”的基础和目标追求,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安康,才能更好地促进文明和谐,“民主”是富强的重要保证,执政党需要践行德治天下,以民为本。“文明”和“和谐”不仅是以德治国的理想境界,也是对中国传统“和为贵”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崇尚礼法”的精神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要求有共同之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道家提出“等视万物”等,民本思想得到极大的充实和完善;唐宋时期,唐太宗多次强调君民如舟水的道理,强调统治者要爱护、怜惜民力;明清时期,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渗透着忧民、爱民的人本思想以及人人均应为国家和社会担当责任的价值追求。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隆礼重法的思想,既强调道德教化,又重视法律约束,体现出通过德治与法治相互结合,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鲜明地体现了崇尚礼法的精神,追求自由和平等必须以正义和法治为前提和基础,同时,公正和法治的评判标准和实现与否又在于人民的各项权利能否得到维护。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无论是《诗经》所阐述的“夙夜在公”思想、《尚书》中“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道德境界,还是儒家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对“格物致知”和“内圣外王”的自我修养的重视,以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上所倡导的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回顾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在古代尤为重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唐虞时期形成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价值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礼、义、廉、耻”系列价值观念,宋代则发展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将“内圣外王”作为人格追求最高境界,“内圣”即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外王”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被视为个人有序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对传统伦理价值观中的道德思想的生动继承和巨大超越,是对“自省”“修身”道德逻辑的肯定和赞扬,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吸收和借鉴,并创造性地将其具体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准则和人际交往、职业生活、以及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集体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准则。

从横向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相契合,而后者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结合国家发展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新的时代发展需求,使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要重视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背景和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高校作为教育和引领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要注重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既要以知促行,通过优化课程教育,完善实践教育和丰富现代学习平台,强化学生思想上的道德认知,由思想指导行为,使学生道德水平逐步发展;又要以行促知,鼓励学生亲身实践,逐步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道德认知,提升道德境界。

(一)重视显性教育:优化课程教育,丰富实践教育,完善现代学习平台

一方面,要优化课程教育,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加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科建设。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和要求,融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契合的相关传统文化内容和案例,并与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启发引导学生将正确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效果。同时,还要注重结合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开设多类型、多视角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充分挖掘其他专业课程中的传统文化育人要素,形成课程思政综合效应。各专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发挥全员德育的协同性作用,通过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促进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分段、有效”地“入耳、入脑、入心”,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主体的人格体验密切相关。实践是大学生积极了解社会和国情的重要渠道,也是其建立正确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效路径。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体验,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明确自身作为时代新人的社会角色,进而转化为思想意识和行动意识。高校要采取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实践课、拓展课等课程为依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堂讨论、读书会以及组织学生进行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社会调查、实地参观、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等体验式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经由实践和反思,认识和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现实价值,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促使其不断产生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和对国家承担职责和履行义务的需要,从而促使其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并在生活实践中加以践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深刻认识到,当今时代现代数字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完善实践教育过程中,还要重视现代学习平台的搭建,拓展和丰富现代学习路径,要适应时代发展,灵活地将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的现代教育载体转变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丰富实践平台,提升教育实效。

(二)融合隐性教育: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培育文化育人良好氛围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学校层面不仅要做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建设,还要积极营造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无形的文化力量感染、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从春节的家国同庆、纳福祈年与和谐团圆,到清明节的缅怀先烈、祭祖、踏青与春播春种;从端午临水、重阳登高到中秋赏月,这些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丰厚,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新的内涵,体现出中国人阴阳平衡、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为与新时代相融合的爱国主义、现代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孝老爱亲、思乡念家的道德追求与人文情怀等。在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要重视探究和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层内涵与核心价值追求,尝试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师生共同展开探究学习。教师在基础性思政课程的教学中,注意梳理各种节日文化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全面了解不同传统节日的历史由来、习俗、饮食文化及其中蕴含的价值追求等,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的探讨。此外,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团课程的自由与灵活,结合不同节日的文化习俗,自主策划和设计丰富多样的节日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促使新时代大学生认识到个人与国家、社会的依存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传统节日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文化涵养作用。

另一方面,高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所建设的文化环境等都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要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实现社会核心价值准则与个体价值诉求的有效对接,不能忽略隐性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高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广泛开展校园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加强校报、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积极有效地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各类文化活动;切实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注重校园人文环境的培育,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节日体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平台,不断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选择,最终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日常情感和精神血脉中。

[注 释]

①见《论语·为政》。

②见《论语·子路》。

③见《孟子·尽心》。

④见《天朝田亩制度》。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