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港澳台学生培养质量研究

2021-12-07 09:56:22肖安东朱智敏李靖波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特殊性双一流一流

肖安东 朱智敏 李靖波

(武汉大学, 武汉 430072)

自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执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关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无疑具有新的历史使命与时代内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两岸四地经济文化事业交流活动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学生赴内地(大陆)进修学习,攻读大学学位,港澳台学生已经成为内地(大陆)高等教育事业教育培养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注港澳台学生的培养,一方面把握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注意港澳台学生的特殊性,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以提升港澳台学生的培养质量,对推进内地(大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促进两岸四地经济文化交流事业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越来越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的今天,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面向时代发展潮流与趋势的重大举措。“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在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1],这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与时代内涵。一方面,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经济的腾飞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越来越从技能型转向知识型、从专门型转向复合型,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对此作出回应。总而言之,我国的经济腾飞既是“双一流”建设的机遇,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挑战,要求相关高校对“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与规划作一个总体性的把握,把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服务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统一起来。

“双一流”建设要求相关高校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在实践过程中注意把高校自身的发展同人才培养联系起来,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联系起来,“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1]。这就表明,“双一流”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落实到实处,其关键在于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2]。由此可见,“双一流”建设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而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恰恰最终表现为对人的发展提出要求,当然,这不是说人沦为经济建设的工具,而是说经济的发展要求人的发展与之相适,并最终又反过来服务于人的发展。总而言之,人才培养应当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关键所在[3],这是经济建设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教学科研单位通过育人以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具体落实,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因此,高校办学必须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则明确表述,“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1]。在“德、智、体、美、劳”和“创新”等词汇成为热词的同时,也表明“双一流”建设正是以此为人才培养的理念,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创新意识的增强是高校人才培养实践工作应当兼顾的两个方面。然而,提升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之广度上的要求,增强创新意识则是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之深度上的要求,创新是苦心孤诣、精益求精的事业,绝非一日之功,不能要求学生事事创新、项项创新。因此,这就要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中处理好知识的广度培养与深度培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注重通识教育,另一方面又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实事求是地把这一普遍性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实现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与学生个性培养的有机统一。总之,教育事业的开展必须牢牢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在个性发展了的人那里,由于建立起了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联系,从而他们才自觉地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普遍的教育理念才真正地落实下来。如是,对社会整体而言,则既满足了创新的广度,又满足了创新的深度,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被充分激活。

二、港澳台学生的特殊性

在两岸四地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紧密的今天,与“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的景象并存的,是内地(大陆)高校向港澳台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截至2020年7月,共有380所内地(大陆)高校具备招收港澳台学生资格[5],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学生通过保送、联考等方式进入内地(大陆)高校求学,港澳台学生已然成为内地(大陆)高校教育培养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新的历史形势和历史机遇的背景下,注意结合港澳台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时代内涵,提升内地(大陆)高校的港澳台学生培养质量,对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双一流”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前所论,教育实质上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从而成全个别性的事业,因此,在清楚认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理念的普遍性要求的同时,也应当对港澳台学生的特殊性作一番考察。

受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与内地(大陆)学生相比,港澳台学生在文化及认同、学习基础和校园融合等方面存在差异[6]。港澳台学生虽与内地(大陆)学生同根同源,但在西式教育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港澳台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相对淡薄。港澳台侨学生联考录取分数线较低,随着保送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生源质量虽有提高,但与同校的内地(大陆)学生相比,港澳台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创新思维及能力则相对较强。港澳台学生往往集中住宿,同时住宿区域又与内地(大陆)学生存在空间距离,这种空间距离往往演化为社交距离,使其与内地(大陆)学生的交流机会较少,与来自同一地区学生交流较多,因而容易形成地缘性人际圈,校园融合度不够。港澳台学生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其历史使命的特殊性上,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港澳台同胞率先响应,带着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回到祖国大陆,发挥独特作用并作出重大贡献。在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无疑是当今中国鲜明的时代主题,而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坚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需要港澳同胞与内地人民坚持守望相助、携手共进”[7];又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两岸同胞共同推动,靠两岸同胞共同维护,由两岸同胞共同分享。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两岸中国人才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台湾同胞定然不会缺席”[8]。总之,港澳台同胞同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9];深化两岸四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港澳台与内地(大陆)之发展的有机融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书写好港澳台故事,这是港澳台同胞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港澳台学生的特殊性影响了内地(大陆)高校学生的培养工作,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积极探索港澳台学生培养模式,一方面,武汉大学在港澳台学生教学、培养和管理方面坚持趋同管理的原则,以与内地学生同等的要求设置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坚持人才培养理念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武汉大学又有针对性地对港澳台学生的教学计划作出调整,适应港澳台学生的特殊性[6]。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落实到毕业质量上,在2014至2016年间,武汉大学实际招收、入读的港澳台学生为168人(2014级),134人(2015级),149人(2016级);顺利毕业(正常就读)人数为145人(2014级),118人(2015级),138人(2016级),毕业率(正常就读率)为89.85%。如果严格以学制年限为参照,则这一数据更不乐观。这就表明,内地(大陆)高校中港澳台学生的特殊性虽然引起了各培养单位的注意,但在通过具体措施适应这一特殊性、提升培养质量这一问题上,各培养单位则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三、创新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事业,其间各环节紧紧相扣,因此提升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建设港澳台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10]鉴于目前各大高校大体都有一套港澳台学生培养方案,因此,提升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培养质量,具体工作在于一面把握好“双一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理念;另一方面着眼于港澳台学生的特殊性,创新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培养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相统一。人才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的是一个整体性的事业,“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0]。因此,一方面,人才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必须坚持学科、教学、教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统一,这是一个共性的要求,落实在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的培养上,则要求针对港澳台学生的特殊性,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针对港澳台学生学习基础较弱、校园融合度较低等问题,培养单位可以在分流培养与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发力,例如探索建设港澳台学生预科班制度、港澳台学生辅导员制度以及邀请积极参与两岸四地文化交流活动的老师来授课,等等。另一方面,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必须与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的建设相配合,只有一面专注于人才培养工作,一面注意对当前的工作作出总结和反思,才能发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最终服务好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这要求各高校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标准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学生在校时,做好学生发展情况的考察工作,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毕业时,做好学生毕业去向的追踪工作,藉此以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之,就是要多方位、立体考察港澳台学生的发展情况,这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应有之义。

第二,把握好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0]注重提升港澳台学生的道德素养表现为向港澳台学生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相关调研表明,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对“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高的认同度[1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个层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高校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从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入手,讲明、讲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质内容,理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在逻辑关系,把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对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认同扩充为对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又要积极引导港澳台学生把知与行结合起来,引导其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落实在实践中,浸润在个人修身养德的过程中。

第三,通识教育与专才培养相统一。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这是“双一流”背景下人才培养理念的两个方面,这一共性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港澳台学生。通识教育与专才培养,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这实际上都是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李延保教授指出,“创新和创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的综合素质释放过程”[12],创新所依赖的知识基础、文化基础以及方法论基础都有赖于通识教育的培养。但又须注意,创新对知识的深度与精度都有极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须注重专才培养,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综合素质集中在一个点上释放出来,由此,创新才成为现实。落实到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的培养上,就表现为拓宽港澳台学生对内地(大陆)经济、文化及风土人情的认识与了解,引导其积极参与到两岸四地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创新工作之中。

第四,加强对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教育工作者应在拓宽港澳台学生对祖国大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其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化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国家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香港、澳门在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中的定位,支持香港、澳门抓住机遇,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13]内地(大陆)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港澳台学生把握祖国大陆发展的历史机遇,鼓励其担当历史使命,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在两岸四地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谱写好港澳台故事,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与加强国情教育、鼓励港澳台学生为两岸四地经济文化交流事业做贡献相适应,相关高校应积极开展(对)港澳台企业进校园活动,对接校企信息,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拓宽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的渠道,锻炼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日后参与两岸四地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实施以来即引起广泛关注,各高校对“人才培养”这一“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也予以相当的重视,但对内地(大陆)高校中港澳台学生群体的重视程度则落后于该群体的增长趋势。一言以蔽之,在两岸四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今天,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同样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应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处理好人才培养理念的普遍性与港澳台学生的特殊性关系,创新、完善港澳台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港澳台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特殊性双一流一流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48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6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 10:51:34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 07:59:31
对博物馆工程建设特殊性的思考
My Favourit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