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文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2)
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高校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场所,大学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关键阶段。高校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能够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总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困境,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路径,最终更好地培养、教育大学生,助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地位,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既赓续着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的优秀传统,又与时俱进地结合新的环境变化不断实现新的发展。这些论述及举措为继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征程,从起步到发展,历经坎坷曲折,最终走向光明,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新时代高校在育人过程中也要贯彻落实这一教育原则,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思想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随后在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等会议讲话、政策文件中都多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些政策、讲话的出台为新时代做好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根本遵循。同时《意见》聚焦如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并为如何实施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这一文件的出台也成为新时代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行动指南。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不断深化这一教育原则,既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的法宝。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也在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中调整和改进。教育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斗争中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际,在党的百年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2]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下,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也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及社会层面,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上下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理论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探索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材、走进课堂,最终进入学生头脑;在高校大学生层面,广大在校学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问题、最终指导实践,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
回顾一百年来党的教育目标,从革命时期“培养革命的先锋”到建设时期“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标准,党的教育目标在时代变化中不断发展。面对新的教育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时代下需要继续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不是创造‘失败者’的,以分数贴标签的做法必须彻底改!”[3]并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不仅是对以往“德智体美”教育目标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以往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其他素质养成的错误观点的纠正。在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教育目标指导下,我国于2020年3月和7月分别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是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指示的具体举措,同时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主动选择信息的意识增强,网络信息技术一方面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快捷地了解、掌握多种信息,但同时西方社会思潮等错误信息内容会借助网络进行快速、广泛、隐蔽地传播,并对大学生群体造成消极、负面的影响。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内在困境,分析造成这种内在困境的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变化。根据2020年9月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6月,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23.7%。”[4]23-24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技术最密切的接触者和使用者,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准确了解用户偏好,精准推送内容信息,使大学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某种变相的“捆绑”。在这种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被网络裹挟、注意力、精力被网络纷繁的信息分散,自身变得浮躁,失去了“坐冷板凳”的精神和毅力,做事效率低下、拖延,面对困难和压力也自然会滋生一种“鸵鸟心态”,置困难和压力于不顾而流连于互联网带来的短暂乐趣;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物质条件改善,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较好,没有外在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滋生出贪图享乐的心态,缺少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这种网络化生存状态使大学生与实际生活产生脱节,这种浮躁的状态及奋斗精神的下滑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空心病”一词最早由北京大学徐凯文博士在其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中提出,他通过调查发现“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5]从这一调查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自我定位模糊、自我认知缺乏、迷茫无助等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每天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与现实世界产生某种脱离,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造成的巨大张力使身处其中的其内心产生强烈的落差感、在网络世界中无从感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由于思考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不很成熟,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极易被其中的错误思想所影响,如“二次元”等青年亚文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造成消解,价值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借助网络更加广泛、深入、隐蔽地传播,对大学生造成更加深刻地影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论断甚嚣尘上,当代大学生在这些信息的裹挟中如果接触不到科学、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长此以往必然会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终造成理想信念缺失,严重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由于国内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一个目标:升学。有些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的爱好来源于父母的期望,他们的选择来源于父母的要求。上大学后,没有了父母的帮衬,自我认知也没有完全建立,很容易陷入内在世界“崩塌”的境地;当遇到挫折和打击,由于缺少对自我及未来的清晰认知,没有足够的动力来处理这一切。虽然在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大一学生的必修课,其中涉及到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挫折观等内容,但是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教育、引导大学生的作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也使得大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态度消极,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内生动力不足,直接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内在困境,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传统路径上要实现优化发展。通过构建“1+3”的模式,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优化“课堂教育”“日常教育”“网络教育”三条教育路径,最大程度发挥大学生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积极学习、主动探究,从而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育人功能。
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以及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危害,新时代高校培育大学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6]新时代出现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并存,网络的蓬勃发展加速了信息传播,良莠不齐、真假难分的信息充斥在大学生周围,影响其价值判断,并极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误导。面对多元的思想文化环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一方面通过整顿互联网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教育,使其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增强自身理论素养,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自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主动抵制各种腐朽错误的信息,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观点,真正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积极应变、与时俱进,用生动具体的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创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思政课不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还需提升。新时代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优化高校思政课的各个环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合到已有课程体系中,并处理好其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等课程的关系,注重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学历层次的课程内容差异化设置,统筹推进内容建设,同时根据新时代大学生乐于求知、爱学好问的特点,积极探索如何将时政要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在实践中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只有内容生动、贴近大学生群体,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乐于接受;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打造一支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和师德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7]因此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及师德师风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让教师能够用强大的信念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教育者的感染和熏陶下大学生接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也会增强,教育效果也会有所改善。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教育资源和育人场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能很好地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其特殊性,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同时也要注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有意识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组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宿舍,在现实中感知世界、消除内心虚无感;借助校园文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学生在浓厚氛围中不自觉地受到熏陶;组织志愿服务招募活动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服务活动,在助人为乐中感知生活的乐趣与生命的意义,从而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逐步养成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通过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使青年学生提升奋斗精神、增强理想信念、增强内生动力,从而使大学生主动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最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新时代高校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使大学生克服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局面,牢固树立“知行合一”的思想方法,在实践之中自觉使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既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了理论学习效果,这一路径的优化对于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效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使用数量不断增多,新时代高校要发挥好网络平台在教育过程中的独特育人功能。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也要学会规避网络对教育的消极影响。“网络的开放性弱化了官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地位,网络的隐蔽性也引发了各种负面信息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强烈冲击。”[8]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快速的网络信息反馈机制、严密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完善的“线上”、“线下”宣传、引导、服务机制。”[9]通过加强网络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同时通过对网上的舆论进行有效引导、综合治理,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另一方面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积极推出高质量的网络教育项目、打造网络育人平台。例如共青团中央开设“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立足中国现实,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用青年的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学校官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强教育引导,用青年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积极推动网络平台建设。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地参与互动和讨论,既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新时代下做好网络育人工作,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号召力,团结带领新时代大学生不断开拓进取、不断进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切实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高校大学生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好马克思主义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10]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立足青年,优化路径,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