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1-12-07 09:31桂华王晓冯潇雅中节能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
节能与环保 2021年10期
关键词:碳达峰能源消费

文_桂华 王晓 冯潇雅 中节能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

联合国自1992年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以来,国际社会建立起协同推进碳减排的长效机制,众多国家和地区推出了碳减排的规划目标,制定实施了推动减排的系列政策和行动方案。截至目前,全球已有54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132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绿色新政。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也是《气候公约》第一批缔约国之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碳减排工作。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既是我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事关14亿中国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决策。对此,应当树立和强化系统性思维,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国际与国内大局、统筹短期和长远利益的战略全局高度,正确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既要积极履约践诺,勇于担当,坚韧不拔,大力推进,又要坚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科学有序,分步实施。

1 我国节能减碳工作成效显著

我国坚持把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实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通盘谋划、协调推进,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战略和规划,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在节能降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底,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42.6%,累计减少能源消费22亿tce;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约48.4%,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9亿t;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9%,比2005年提高8.5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了4.2亿tce的化石能源消费。均提前超额完成我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

1.1 能源结构得到不断改善

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2005年的72%降到2020年的56.8%。2020年,风能、太阳能装机分别达2.81亿kW和2.53亿kW,比2005年分别增加200多倍和3000多倍;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约占全球的33%,新增量约占全球的52%,连续8年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第一大国。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00多万辆,全国已建170万个充电桩。

1.2 产业结构持续提升优化

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005年的11.6%、47.1%、41.3%,变为2020年的 7.7%、37.8%、54.5%。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产值7.58万亿元,绿色低碳领域为全社会增加了上千万个就业岗位。

1.3 节能减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更趋协同

2020年,我国在全面实现节能减碳目标的同时,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4倍,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33μg/m3,比2015年下降34%,基本解决了酸雨问题。

2 “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

在充分肯定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付出艰苦努力和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必须承认,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9.8亿tce,约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4%,单位GDP能耗强度约是美国的2.2倍,欧盟的3倍,日本的2.7倍,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仍在80%以上。2020年,我国碳排放总量103亿t,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8%,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约是美国的3.1倍,欧盟的4倍,日本的3.3倍,全球平均水平的1.8倍。特别是受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条件制约,目前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占56.8%,比世界平均高出约30个百分点,比美国高出约47个百分点,减少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以减少碳排放的压力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无论是控制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还是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均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们不仅在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和能源结构上,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我国依然处在持续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与作为其重要物质基础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仍然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通道,主要由化石能源消费决定的碳排放总量也继续处在上升通道。

世界上已经实现碳达峰的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历了一个自然达峰的过程,跨越了从开始工业化到现代化数百年的时间,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又经历了45~70年。我国作为后发追赶型国家,无论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均要压缩在比发达国家减少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内,需要走出一条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快速下降的新路子。我国在现有基础上,通过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经过约30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如果囿于现有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路径是不可能的,有赖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取得了积极发展,也积累了一些优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整体上仍处于“跟跑”状态,在许多领域仍然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能力不够,技术转化率偏低。这使得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着由发展阶段、创新能力、能源和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十分严峻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3 用系统思维科学有序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3.1 精心谋划设计顶层方案

推动我国在10年之内实现碳达峰,30年后实现碳中和,与我国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后,开启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是同步并行的。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推进节能减碳,既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坚决控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粗放增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又要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维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用能权益。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有序,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避免一哄而起、“一刀切”等简单粗暴的“运动式”减碳。要科学地编制和组织实施全国碳达峰总体方案和重点领域行业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和相关政策措施,把推进“双碳”纳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运行、相互促进的轨道上来。

3.2 大力推动重大绿色科技创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关键在于用绿色低碳技术替代传统技术,技术创新也是加快绿色革命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布局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推动绿色技术成为新的增长极,争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竞争优势。我国应当以推进“双碳”为重要契机,发挥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优势,动员各种资源,调动产学研用等各方积极性,全面布局、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氢能、储能、新材料、电动和氢燃料汽车、碳捕捉利用及利用、资源循环利用链接等成本低、效益高、减排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具有推广前景的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化。

3.3 加快能源供给和消费革命

2019年,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约98亿t,占全社会碳排放约87%。从能源品种看,燃煤发电和供热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比重44%,煤炭终端燃烧排放占比35%,石油、天然气排放占比分别为15%、6%。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推动能源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增长,合理调控油气消费,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因地制宜发展水电,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积极发展绿色氢能。加快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与调控能力。

3.4 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我国工业、建筑、交通部门分别占终端碳排放的70%、20%和10%,加快推动这些领域的绿色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防止碳排放攀高峰。推动能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脱钩。城市和乡村建设都要落实绿色低碳要求。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更新改造,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各环节落实绿色低碳理念,建设低碳智慧型城市和绿色乡村。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多元立体运输方式。优化运输结构,提高铁路、水运、海运、航空等低碳运输方式比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发展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清洁零排放汽车,建设加氢站、换电站、充电站。推动我国产业体系从全球产业发展的“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形成更多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品牌。

3.5 完善推动绿色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

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健全生态环境、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方面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电价形成机制以及差别化用能价格政策,对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低碳零碳等技术、产品、项目、企业在财政、税收、价格上实行鼓励性的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投入体系,加大公共资金支持力度,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与杠杆作用,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设立相关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补充完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研究设立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基金。建立完善碳交易市场,逐步覆盖钢铁、石化、化工、建材、造纸、有色、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将碳汇纳入碳市场,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

猜你喜欢
碳达峰能源消费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蒋伟群:侨界“碳达峰、碳中和”追梦人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