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侠
(阜南县农机化技术学校,安徽 阜南 236300)
随着农机维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对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做出的贡献也逐渐增大,在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运用农机维修技术,不仅可以及时对农机进行维修,还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加上农机的操作复杂,所以农民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农机的损坏,而简单的农机维修技术可以方便农民在使用过程中对农机进行维修和保养,保证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
农机维修技术在农业机械使用中的应用,为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也提供了保障。如果没有农机维修技术,那么农机在农业生产运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或故障,就会像断了链条的自行车一般,无法运行。农机维修技术能够及时对农机进行修复和处理,使农机继续正常运转,延长了农机的使用寿命。
我国的农机维修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维修效率较低。我国的农机维修地点具有不固定性,且农机维修地点的分布较多较杂,没有特定的维修点。这种现象导致当农机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出现问题和故障后,不能快速找到合适的维修地点进行及时地维修,降低了农机维修的效率。
从事农机维修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素质也成为阻碍农机维修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农村地区的部分维修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在这种情况下,农机维修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对农机维修技术在农业机械的使用是不利的。
我国的农机维修技术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部分从事农机维修工作的企业存在违法经营的行为,却得不到有效的法律约束,这不仅不利于农机维修技术在农业机械使用中的发展,还挑战到了我国法律的底线[1]。
虽然现存的农机维修点较多,但许多农机维修点的修理技术较差,不能保证农机再次投入使用的效果,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农机维修的效率。想要让农机维修技术在农业机械使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机维修点设立不规范的问题,从而提高农机维修技术的质量和水平。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当地农机维修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系统科学的农机维修地点管理计划,有效地对农机维修点进行牢牢把控。注重维修点“质”的提高,而不是注重“量”的多少,不断地提升农机维修服务的质量。在对农机维修点进行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通过正当权利的使用,依据制定的管理计划,运用具有专业性的手段,逐步加大对农机维修点管理的力度,推动农机维修技术的良性发展。相关部门在对农机维修点进行严格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对管理方法和经验进行定期的总结,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思自身在管理工作方面出现的不足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加以改善,延续在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那些有效可行的方法。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相关部门对农机维修点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还能为其它地区对农机维修点的管理提供相关经验和教训,为农机维修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使用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相关部门可以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工作门槛,对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学历层次、技术水平、从业经验等提出要求,积极地向专业培养农机维修技术人员的高校招揽具有现代化高级农机维修专业素质的人才,不断扩充农机维修人才的队伍,通过这些人才来带动当地农机维修技术的发展。其次,相关部门还可以加强原有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工作,将原有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农机维修知识的传授来丰富这些老维修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这些老员工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服务能力。最后,相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互帮互助和互相竞争的工作机制,来进一步激励维修人员,提高维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所谓互帮互助就是专业院校毕业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对农机维修的老员工在农机维修的实际操作中不懂的专业性问题进行解答和示范操作,以提高维修效率。互相竞争是指通过一些考核手段来使新招揽的人才与老员工之间形成竞争关系,以此督促老员工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专业能力和素养,提高农机技术的应用效率,促进农机技术的发展。
对农机维修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加以建设和完善,有助于保障农机维修技术的发展。可以用相关法律对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进行约束,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国家定期对从事农机维修的工作人员进行抽查或筛查,一旦发现有未按规定上岗的人员,应该给予严肃的处罚,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还应该对各个维修点进行严肃地管理和监督,对维修点进行定期检查,坚决取缔存在违规操作、违法经营或是技术能力水平不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的农机维修点,净化农机维修技术发展的环境,推动农机维修技术在农业机械使用中的发展[2]。
总而言之,农机维修技术在农业机械的使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机维修技术科学研究和政策的投入,使农机维修技术的水平更上一层楼,推动农机维修技术在农业生产工程中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