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休,王亚红,杨 萌,张 青,朱庆莉,吕 珂,李建初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超声医学科,北京 100730)
北京协和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超声医学科教学任务多样,每年持续招收临床博士后、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进修医生、高级研修生,并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护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教学,开设超声培训班。临床博后、规培住院医师、研究生的教育背景、自我意识等现状对教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超声医学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级培养教学模块,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创新探索实践。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前期开展了超声医学科医患沟通现状及培训需求、毕业后继续教育需求等调查[1-3],并进行教学科研深入分析[4-5]。在此基础上,科室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利用科内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课程;并根据学生反馈,动态调整,不断完善。基于需求的精准教学为解决学生个体差异、达成教学目标的良好方法。
超声医学科目前主要有基础级别课程、高级别课程、住院医师晨课、上机操作带教、疑难/漏误诊病例分析、住院医师读片会、远程病例会诊等7个分级培养教学模块。其中前4者为经典课程,主题相对固定,每半年一个循环,保证每一批次的住院医师和进修医生能够全面学习掌握各系统器官的疾病。后三者为动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的同时帮助解决临床工作问题。其中低年资医师参与的课程主要有:基础级别课程、住院医师晨课、上机操作带教、住院医师读片会;高年级住院医师参与的课程主要有:高级别课程、疑难/漏误诊病例分析、远程病例会诊。每位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时间,定制个性化的课表。科内同步安排岗前考核、出科考核和年度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等,以保证受训医师达到培训目标、保证培训质量。
基础级别课程是超声医学科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新课程,用更“接地气”的方法,让超声初学者在较短时间内能全面了解超声医学及其临床诊断方法。教学对象主要为第一年住院医师;由主治医师及副教授担任授课教师;共30次课,每周2次,每次2 h。教学内容以规范化扫查、解剖和正常声像图读片、常见病变读片、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主要学习要点,全面涵盖各系统器官的疾病。同时包含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超声医生、超声住培核心要求、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及仪器的调节使用,临床超声诊断基础和报告书写规范、急诊超声概论、急诊常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内容。
为了加强超声效果,基础级别课程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方法[6-7]。首先由带教老师提前布置教学任务,确定学习重点;然后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学基础知识;在课堂上由两名学生辅助讲解重要知识点,提交问题和难点;学生互相交流、沟通后,由教师总结,回答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通过丰富的渠道提前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沟通、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变成了教学工作的促进者,并在一定程度发挥监督的作用。
高级别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临床博士后、高年级规培住院医师/研究生、进修医生等。共39次课,授课频率为每周2次,每次2 h,授课内容强调临床诊断思路分析,强调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高级级别课程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8],将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内外科学等内容横向综合,删除临床中较少使用的陈旧内容,增加了胃肠超声、经直肠超声、介入超声等内容,增加了胎儿先天性心脏疾病、盆底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补充了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三维超声、术中超声等新技术。在授课中包含了大量的临床真实病例,增加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多种影像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了解超声优势和特点。高级级别课程加强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的联系,有利于临床综合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超声初学者入科3个月后,开始进行上机操作带教。带教教师为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每组带教人数3人,保证每人享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带教内容包括:超声仪器的调节使用,腹部、妇产科(含经阴道超声)、颈部血管、四肢血管、腹部血管、浅表器官、心脏超声的基本检查手法。在带教过程中较创新的采用了虚拟超声带教[4-5]:采用综合超声虚拟训练系统及Blue Phantom教学模型(肾脏、甲状腺、乳腺超声训练模型),辅助进行腹部、心脏超声操作带教及练习,并进行超声测量培训[5]。虚拟超声模型可以同时显示超声图像和对应解剖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真实患者,提供无风险的学习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条件,提高超声教学的规范性[4]。在上岗操作前还开展进一步补漏式进阶式带教,预约阳性病例进行操作带教演示,目的在于发现学生在扫查手法上存在的问题,培养其临床思维判断能力。
住院医师晨课的教学对象为第一年住院医师,授课频率每周3次,每次30 min。授课内容是根据住培医生教学需求调查问卷,对现有教学需求进行梳理[9],共50个学时,含5课时入科教育,12课时人文素养及医患沟通,12课时科研专题培训、21学时临床技能及执业医师课程等4个方面。住院医师晨课,学习老协和24 h工作制度,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早上的碎片时间,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微课堂。其主题鲜明,短小精悍,便于记忆,有助于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效果。
疑难/漏误诊病例分析的教学对象为全科超声医师、进修医生,授课频率为每周1次,每次45 min。病例分析为问题导向结合案例式教学[10],以问题为引导,结合多媒体及超声医学工作站,准备临床病例相关超声图像,突出超声医学的影像化特点。通过对同系列疾病的学习,丰富知识面,了解各系统器官疾病自身特点及超声显像的局限性;不断积累经验,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11]。
住院医师读片会的主讲和授课对象均为第二、三年级住培医师,常年开设,授课频率每周1次,每次45 min。由教学督导组织管理,针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病例进行读片分析,与同年资的住院医师分享相关疾病的临床和超声知识,并进行交流和讨论,内容简洁,形式活泼,可接受度强。另外,教学督导每两月对日常巡会诊过程中遇到的集中问题进行汇总分析,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住院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的不足。
远程病例会诊的教学对象为全科超声医师,常年开设,每周1次,每次1 h。每次预约1~2例疑难病例,由住院医师提前采集患者病史和临床资料,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汇报;副教授、教授主持会诊讨论,进行病例的超声检查演示和全科范围内的集中讨论,最终给出会诊意见和超声会诊报告。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已建设了高清数字化远程教学系统,大屏幕实时显示,方便几十名学员同时观察仪器调节、操作手法和超声图像,弥补了时间、空间和教学资料等方面的限制。这一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提高疑难病例的超声报告质量,也有助于从理论、操作、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提高住院医师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和超声诊断能力。
精准化的需求分析及课程建设是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多元化多模式分阶段的标准化培训是关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核心。超声医学科的教学活动全面包括了超声理论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同时兼顾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医学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训。以上这些教学模块相互衔接、相辅相成,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使住院医师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