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
(郓城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山东 郓城 274700)
小麦营养成分丰富,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含量高,是我国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小麦生产的年产量达到1.33亿吨,种植面积达2400万公顷。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地发展和小麦出口、加工业需求量的加大,我国对小麦总产量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小麦种植要获得高产,与配套高效栽培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对小麦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对我国小麦产量提高和粮食的安全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该品种的特性有:冬性,幼苗半匍匐,半紧凑型株型,叶色深绿,旗叶上举,抗倒伏性较好,熟相好。两年区试结果:平均生育期234天,比对照品种济麦22早熟1天;株高81.0厘米,亩最大分蘖110.3万,亩有效穗46.9万,分蘖成穗率43.6%;穗纺锤形,穗粒数37.1粒,千粒重39.6克,容重788.5克/升;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该品种越冬抗寒性较好。籽粒蛋白质含量13.0%,湿面筋含量33.0%,沉淀值35毫升,吸水率63.9毫升/100克,稳定时间7.9分钟,面粉白度77.6。
爱农1号在2015年-2017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602.0千克,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2.3%;在2017年-2018年高产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55.2千克,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4.0%。适宜播期10月8日-10月15日,每亩基本苗15万~18万。
精细整地、深耕深翻提高土壤肥力是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的前提,需要依据种植地区域环境和气候条件及时进行深耕深翻。一般耕深为25厘米,耕整时,要逐层加深。一次完成深松、施肥、旋耕、镇压、土地平整等。掌握好不同地块的耕整时机,使土壤平整松软,土壤结构紧实,有利于小麦的播种和出苗,为爱农1号小麦的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小麦生育期较长,对播种地块的有机质含量需求也比较高。要达到优质高产的标准,还必须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进而提高土壤肥力。适时培肥地力,合理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如农家肥、秸秆还田等,都能保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磷钾肥和微量元素科学配比等先进的改良土壤技术。
合理平衡无机肥与有机肥的使用,在肥沃的土壤中,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要达到平衡,否则会导致小麦产量的下降。按照650~750千克/亩的产量目标,需施纯氮14~16千克/亩,纯磷 7~8千克/亩,纯钾 7~8千克/亩,氮、磷、钾的比例为2∶1∶1。在小麦整个生长生育过程中要节氮、增磷、增钾保品质,并合理调控群体,促进增穗、增加穗粒数、增加千粒重,进而提高小麦的单产和总产。爱农1号的施肥原则应采取节氮增磷钾、氮肥后移的做法,氮肥运筹方法是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7∶3。追肥中拔节分蘖肥占40%,孕穗灌浆肥占60%,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中的蛋白质含量,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3.3.1确定爱农1号适宜播期
小麦大面积种植中,应在壮苗越冬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播期。小麦播种的最佳条件是冬季前气温累积到620℃~720℃之间。爱农1号在山东区域适宜播期为10月8日-10月15日,这一段时间播种有利于小麦壮苗和降低苗期的病害。
3.3.2爱农1号的适宜播量和优化播种技术
小麦在播种时要确定好小麦种植的密度,来保证小麦的合理基本苗数。试验表明,只有保证合理的小麦基本苗数,才能有效地提高小麦的成穗率、穗数和粒重,最终达到小麦高产的目标。
在爱农1号小麦播种过程中,根据播种时土壤墒情,严格控制好播种量,它的最佳播量是每亩9~10千克。在出苗后,要及时对小麦进行查苗和补苗,而对于过密苗也要疏开,保持无断垄现象,保证小麦的基本苗数,使其基本苗数达到每亩18万~20万。
同时在播种过程中应该采用精量播种的方式。要依靠各种先进播种技术和精密的播种机械,来提高小麦播种质量,保证田间小麦一次全苗、苗匀、苗壮,打下小麦高产丰产的基础。
运用小麦精播技术、窄幅播种技术以及小麦晚播技术有利于小麦苗全、苗壮、抵御病虫害等,确保小麦幼苗的健壮,增强小麦生长期抗性和适应性。
3.4.1加强田间水分管理
小麦田间水分管理要勤,一般在11月中下旬灌溉越冬水,保证小麦越冬时的根系水分充足,做到小麦保主茎、促大蘖,使小麦安全越冬。根据田间情况把握好浇水时机,一般会在12月初,地温在5℃左右时浇水,同时可以结合浇水进行施肥。浇水后要及时中耕松土,除草保墒,防止土壤板结,减缓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对于旺长的田块要镇压、横耕、深耕,抑制群体过快生长,控制发育速度,同时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
春季水分管理中,在小麦返青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同时应在三月中上旬对有倒伏危险的麦苗,每亩用20%的壮丰安乳油40毫升+75%巨星干燥悬浮剂1克兑水20千克进行喷施,做到科学的化学调控、控旺防倒、有效除草。在小麦孕穗期要浇足水,配合施入10千克/亩氮、磷、钾复混肥,提高结实率。在抽穗期和扬花期进行合理滴灌,配合喷施磷、钾微量元素叶面肥40~50克/亩,可使小麦增产增效。
3.4.2强化田间施肥管理
按照“春氮后移”原则,施穗前肥。3月中旬小麦已经起身拔节,此时每亩应追施尿素7~8千克,减少无效分蘖,促进小麦幼穗的分化,能提高小穗结实率,增加粒重。氮肥多为前期拔节孕育肥,宜在小麦生长前期追施;磷肥作为长效基础肥,宜在小麦生长中后期追施或叶面喷施;钾肥宜做基肥和拔节肥,能大大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抗倒性。
小麦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对氮、磷、钾肥的吸收需求量是不同的,前期以追施氮肥为主,后期要以追施磷、钾肥为主。在小麦拔节孕穗期,营养生长和生殖并进,此时也是小麦的需肥临界期,对氮、磷、钾肥的需求量非常大,此时田间应及时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每亩15~18千克。
根外喷肥推行“一喷三防”,合理化控,增强小麦抗倒能力。在起身到拔节期每亩用壮丰安30~40毫升。在小麦抽穗、成熟期,进行叶面喷肥,可喷施磷酸二氢钾每亩300克,成熟后期能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亩产量。
在对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时,应该做到预防为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在防治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高效低毒药剂,要达到“一喷三防”的合理防治效果,减少重复施药和药物残留,切实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锈病、白粉病是小麦种植区域多发的主要病害,一旦发病,麦田控制难度极大,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都危害严重。可通过推迟播种期、增施磷钾肥、利用粉锈宁拌种等措施提前预防。春季小麦拔节后,可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40克兑水20千克喷施,能有效地防治锈病和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也是小麦常见的病害,可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20克或50%的辛硫磷20克兑水20千克喷施,能有效地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
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等是小麦田间多发性虫害,要及时发现,及时预防,把虫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危害降到最低。一般可用高效低毒环保邯科140农药10毫升兑水20千克,在小麦抽穗扬花前喷施,10天后再次喷施,该方法对蚜虫、吸浆虫、红蜘蛛等害虫消杀和防治效果达90%以上。
小麦拔节时田间易生杂草,会与小麦争夺土壤的营养,造成小麦减产。使用猛击苯磺隆、2甲·绿麦隆、氨氟吡氧乙酸、苯磺隆1+1配方等药物可以有效除草。
小麦成熟后,要做到适时收获,做好科学收割,避免出现漏割、机械漏粮、机械破碎粒等现象,从根本上减少净损率,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促进小麦总产量的提升。
小麦种植面积及生产产量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小麦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粮食作物,加强对小麦新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的主要途径。而通过小麦新品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提高来提升单产,进而增加总产,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小麦供需的矛盾。通过新品种筛选与选育还可以使小麦更高产、更优质,适应性和抗逆性更强。高产栽培技术通过选种、田间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来实现小麦的稳产高产,有力地保障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