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平昌县土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平昌 636400)
2015年以来,土兴镇深入贯彻落实平昌县委、县政府“茶叶、花椒、生态养殖、乡村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战略,坚持以打造花椒特色产业镇为目标,狠抓农业技术服务,沿平土公路两侧,建成了横贯土兴镇东西5 km的花椒种植观光产业带,重点发展了宇皇村66.7 hm2油樟观光产业带。基本实现了集花椒种植、花椒加工、花椒产业园及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青花椒特色产业镇”建设目标。花椒产业带的建设,使产业带中的11个村、113个农业合作社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214万元,4297户农民增加收入52万元以上,为加快土兴镇乡村振兴步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近年来,本镇严格执行“平昌县青花椒种植加工技术地方标准”,规范种苗培育、整地拌地、施肥除草、采摘运输、烘烤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全镇在花椒栽植和田间管理的关键节点,通过镇农业服务中心、村农业服务组采取室内培训、现场示范等方式,组织业主、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86场次,培训农业技术带头人163人。从2016年开始,在县级主管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先后在15个行政村设立了农业技术服务观测点16个,加强病虫害等监测预报,为发展青花椒产业和夺取全镇种植业、养殖业全面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从2016年开始,利用涉农项目、农业政策性补贴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配合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协助业主在争取农业小额贷款、资金周转方面提供支持,进一步延伸农业技术服务范畴,协助业主做大做活农业特色产业。
2015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各地将原来的农技、农机、水务、畜牧、林业等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统一组建成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实行乡镇党政和县农业农村局双重管理体制。贫困山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全部安排到贫困村驻点,每人都有一到两户贫困户帮扶任务,加上还要负责大量的中心工作,致使上级主管部门的许多工作业务难布置、难落实。大部分乡镇农业服务人员无时间、无精力从事农技推广与服务,致使农业服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乡镇农业服务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目前在乡镇工作的农业服务人员年龄偏大,很多人都是20世纪毕业的农业院校学生,知识老化而且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在农业技术服务方法和手段上习惯于常规操作,对农业新品种的种养及加工技术不熟悉,对农产品市场行情和产前、产后服务等知识了解不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农民发展特色商品农业的迫切需要。
贫困山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的工作场所绝大多数是“露天工厂”,长期处于“日晒雨淋”的独特环境。同时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政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报酬比较低,乡镇农业技术服务工作这一行业不受青睐,不受欢迎。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很多年轻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往往不安于现状,一有机会就跳槽转行,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不稳定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
目前本镇绝大部分四肢健壮、有文化、有技能的年轻人都奔向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留守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大多属“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他们接受知识能力差,政策领会水平低,不能及时正常参加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物、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深加工等技术培训,致使广大农民无法及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
应该理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管理体制。在组织人事关系上,对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人员实行在乡镇同级单位管理;在业务工作上,归口县级农业农村局、水务水利局等相关部门管理和安排、部署、指导;在目标考核上,由乡镇和县级归口部门共同管理。
一是对长期在乡镇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成绩优秀的人员提拔重用,二是制定激励政策,如发放“露天作业”津补贴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工资上浮等,以此来稳定农业技术服务人员队伍。三是乡镇和业务主管部门应根据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科学考评方法和规则,公开、公平、公正考核考评,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人员的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
一是落实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通过进修、自考等渠道接受继续教育,扩展农业新技术新知识视野,练好内功,增添农业技术服务活力。二是制定科学的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培训规划,每年举办分层次、多内容的短期培训班,不断更新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培养一专多能的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才。
结合当地具体实际,从尽量满足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群众需求出发,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贫困山区乡镇应以科技示范户、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成员、农村经纪人、大学生村官等为重点,鼓励他们通过教育培训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切实把他们培养成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的“二传手”和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