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金融思政元素创新点挖掘及其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21-12-07 02:38杨瑞成王桂贤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苏区红色思政

杨瑞成,王桂贤,陈 柱,永 胜

(内蒙古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其核心武器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对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思政教育进课堂是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是教育先进性和正确性的可靠保障[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应利用好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建立一个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其他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为辅助的协同教育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传递给广大学生。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我们发现,育人工作基本上全部由思政老师和班主任完成,专业课老师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政观念的培养。因此,将专业课程巧妙引入思政教育,则可以做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效果,达到对学生思政素质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谱写了我国红色金融的精彩华章。本文重点挖掘1921年至1948年间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红色金融的创新点,深刻认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色金融事业的奋斗历程及所开拓的实践道路、所取得的成就、所积累的经验、所产生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金融创新点挖掘

(一)建立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饱受封建军阀、大地主和大资本家的剥削。中共二大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发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求组织工人和农民运动。由于工会、农会严禁社会高利贷,大地主、大资本家和买办阶级只好纷纷关店停工、断贷停贷。共产党在组织工人和农民运动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便提出了要建立农民借贷机关并提供给工人、农民低利息借贷资金。1922年建立的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是一次成功的金融创新。当时工人工资是用矿票形式发放,工人需要到钱庄把矿票兑换成银元才能购买物品,在这个兑换过程中则会受到钱庄的剥削,一般1元的矿票只能换0.8银元。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成立后,工人加入合作社即可成为会员,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毛泽民通过联合长沙和武汉的党组织购物资,以求换取商品的购入低价,再通过铁路工人把物资转运回路矿,大大减少了采购成本,所以销售给路矿工人的商品可以比外面的售价低两到三成,同时,工人的矿票在此兑换也做到了1∶1。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解决了工人贫穷的问题,得到了工人阶级的拥护,为早期的工人运动培养了骨干。

(二)发行闽西工农银行股票

1930年9月,为了发展苏区经济,调节金融,保存现金,苏区政府决定设立闽西工农银行,并规定各县设立分行,总行选址为闽西政府所在地;总行委员会主任由闽西政府指定;银行股东有查看监督账目的权利;股本为二十万银元,每一银元为一股;银行工作内容为存款、汇款、借款、汇兑、重金属交易、发行纸币、发行债券等。随着闽西工农银行的成立,发行了货币(银元票),也发行了第一份股票(闽西工农银行股票)。银行博物馆收藏了一张发行于1931年的闽西工农银行股票,股数为1股,金额为1元。股票上印有五颗红星、马克思和列宁的头像及苏维埃共和国国旗,极具苏区特色。苏区股票与其他股票还有个特殊用法,为“一证多用”,如“中央农具生产合作社社员证”,既是股权证明,又是社员证件,还是购买物品的记录表[3]。

(三)发行苏币并限制“白区”劣质银币和纸币的流通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苏区成立,建立了新的政权就要发展经济,以维持政权的稳固,党中央出于发展根据地经济的考虑,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便正式成立。中央银行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统一苏区的流通货币。当时在苏区流通的货币种类繁多,有各地方银行发行的钞票,有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银元,有土豪劣绅和军阀发行的代金券,甚至还有清朝时期遗留下的铜板。混乱的货币种类给苏区的商品交易带来了麻烦,统一货币势在必行。

苏区政府必须要发行自己的货币,并在市场上流通,禁止白区劣质银币和纸币内流,禁止贵金属外流。通过此种政策措施,苏区的金融得到了稳定,同时银行对农民和手工业者实行低利息贷款政策,使得苏区经济有所发展。

(四)发行苏币,以银币为本位币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苏区成立后,苏区中央银行对苏区流通货币进行了取样调查,决定采用最受群众认可且价值稳定的银元当作新发货币的本位币。苏币的发行需要用银元在背后作信用支撑,苏区中央银行规定“发行十元苏币至少需要有三元的银元作为保证金”。这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保证金制度。

在黄亚光设计出新的纸币后,苏区战士经过多次试验研制出印刷纸币的纸张和所需的油墨。最初苏区中央银行行长毛泽民和当时的财政部部长邓子恢决定用俄语签名当作钞票防伪印记,但国民党为了破坏苏区金融稳定,在货币上仿造俄语签名,导致大量国民党假钞流入苏区。这时就需要采用新的钞票防伪方式,毛泽民在偶然闻到毛线被煤油灯燃烧的特殊气味,决定在钞票中掺入毛线进行防伪,掺入毛线的货币纸张,放在阳光下一看,中间会有一些毛线阴影,则说明是真的钞票。如果要解决大批量的钞票验伪,还可以用火烧,但凡闻到毛线被烧焦的特殊气味,则说明钞票是真钞,这样钞票的防伪问题得到了解决。

(五)发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

1932年起,中央银行为中央政府三次发行国家债券,目的是筹集作战经费,支持根据地经济发展。1932年7月,第一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成功发行,总面值60万元。票面价值有5角、1元、5元三种,规定年利息率为1分,每半年还本付息。同年11月,第二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成功发行,发行总额120万元,分5期发行,票面价值、票面利率、债券期限均和第一期相同。由于当地群众认购积极,实际认购金额达到了128万元。1933年6月,为了克服经济萧条,中央银行代理苏区中央政府发行30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其中三分之二用来支持进出口贸易和粮食购买,剩下三分之一用来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各种合作社,包括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

(六)规定用苏币购买食盐等生活品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苏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最严重的时候苏区中央银行超发了800万钞票。由于没有足够的银元作为支撑,市场的物价就开始暴涨,通货膨胀来了,商店老板只好把银元当作交易货币,意图取代苏币流通货币的作用。群众只好去苏区中央银行将苏币兑换成银元,发生了严重挤兑现象,这时前线缴获一批战利品,是苏区非常缺的食盐和布匹。毛泽民随即决定,只能用苏币购买食盐和布匹。老百姓只好把银元送回中央银行,拿着苏币去购买这个战利品。这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创新,是以实物作为货币的本位币。

(七)贷出农业生产工具,回收粮食,并发放低息贷款

抗战时期,各根据地陆续建立银行,红色金融扩大发展。各根据地银行建立初期,首要任务是发行货币,开展对敌货币斗争。其次是根据需要和可能,陆续办理信贷业务。一般是先办理机关性往来存款和农业贷款,后办理其他贷款和存款。如晋察冀边区银行,1938-1940年主要是发行边币,肃清伪券杂钞,停止法币流通,确立边币市场,代理金库,垫付财政款;1941年,开始办理水利贷款和农工商业贷款及合作、救灾贷款,发挥银行调剂金融,支持生产的作用。

成立于1937年10月的陕甘宁边区银行,继承了中央苏区国家银行的红色金融血统,是抗日战争时期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银行。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扮演着根据地中央政府金融中心的角色。那段时期,财政负债累累,寅吃卯粮,只好靠货币超发来缓解财政压力,造成边币贬值,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在毛泽东的建议下,陕甘宁边区银行加强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贸易的贷款力度,农业贷款从无到有,有时按照贷款者需求情况,发放耕牛、农具等实物贷款,即按照公允价值折为实物放出贷款,农民耕种收获粮食后交还等价实物。而且,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折实方式,例如在志丹、安塞等县,银行用镢头、犁、铧等实物贷出,用农产品收回;在安塞县,青黄不接时放出小米,秋收后仍用小米归还。[4]这其实是一次“普惠金融”的伟大实践,帮助农民和手工业者解决了生产困难,促进了经济发展,银行的经营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兼具灵活性和创造力。

晋察冀边区银行、冀南银行等根据地银行也以扶持生产为目的,把支农等生产贷款作为贷款重点。据不完全统计,1939-1945年,冀南银行放款总额中农业放款占38.09%,北海银行放款总额中农业放款占62.5%,晋察冀边区银行放款总额中农业放款占34.9%。在贷款发放中,一贯坚持低利率。晋察冀边区银行规定,农业贷款最低为四厘,工业为五厘,商业为六厘。1942年,陕甘宁边区银行放款利率为一分二厘,最高为一分五厘。在战时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低利政策是政府对贷款贫农的一种贴补,用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因此,低利政策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经济政策,也具有中国共产党的阶级路线的内容。

(八)央行利用商办机构开展“外汇”业务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健全巩固已建立的金融机构并积极普及发展新解放区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逐渐由分散走向统一。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国统区共产党通过各种商业性质的金融机构,与解放区中央银行汇兑通道暗自相连,为解放区提供经费和进行地下党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当时国统区上海市鼎元钱庄是由解放区华中银行与上海市仁泰钱庄合资设立,其背后是党领导的金融机构。同时,在解放区高邮、淮阴、扬州、镇江设立多家分支钱庄,表面上均为商办机构,实际直接与上海鼎元钱庄有密切联系,为党的金融分支机构。其主要进行外汇业务,根据贸易需求把国统区法币和解放区苏币进行兑换,进而形成了一条地下汇兑线,把在战场上缴获的美钞、法币等运往上海鼎元钱庄兑换成黄金或用来采购战争支援物资。同时,该钱庄也是共产党的一个秘密信息联络站,用来在上海开展特工任务和情报活动。

以上分析了1921年至1948年期间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红色金融的主要活动,从中我们可以挖掘出8个“红色金融”创新点,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共产党各时期“红色金融”创新点汇总

二、思政元素挖掘及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梳理我国红色金融的发展历史及其创新行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一)党对红色金融的领导,是金融业兴旺发达的根与魂

中国共产党利用“钱袋子”支撑“枪杆子”,加快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钱袋子”里面出民生。在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力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开辟了各种创造性的金融活动,在发展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调剂军需支持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稳定物价,维护红色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红色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打破了旧中国金融体系,奠定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的根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设立了闽西工农银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银行等红色金融机构,创建了独立的货币体系和货币制度,开展了借贷、储蓄、兑换、担保、信托等金融业务,取缔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金融特权,创立了独特的红色金融体系,打破了以钱庄或银号为代表的中国旧式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金融机构构成的旧中国金融体系,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真正代表广大工农利益的红色金融事业,奠定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的根基。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石

中国革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苏区股票的设计反映了中国革命这一主题,体现了这一需要。股票的设计融入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题元素。许多股票的图案具有马克思、列宁头像或者中国共产党党徽,这就使得苏区股票既是股权的证明文书,又是一张精美的宣传画。

从第一家红色银行开创,到国家银行的诞生;从各苏区银行、造币厂等红色遗迹,到流传至今的各种铸币、纸币、债券等票证;从发行纸币、存款放款、代理业务,到建立新的金融体系;等,无不体现共产党人坚守信念、 追求真理的崇高境界。

(三)秉持为民情怀是红色金融矢志不渝的初心

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分得土地的老百姓,缺乏生产资金时,红色金融伸出援助之手,发放低息贷款、实物贷款,帮助解决困难。秋收后,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交土地税。 他们还要求提高税率,以支援战争经费。为支持红色金融工作,他们购买公债,踊跃入股银行或者加入合作社。建设现代金融事业,必须把群众的满意与否当作最高标准,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必须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金融事业新的飞跃。

(四)勇于开拓创新是金融业深入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贯穿红色金融的发展历程。货币的防伪,实物贷款的普惠金融实践,银行工作人员受包现洋的四联单的启发而制定苏区银行的金库条例、设计国家的财政金库制度、制定财政部的会计、预算、决算和审计等制度,创造性地提出“物价本位制”的货币政策[5](比西方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早了几十年),等等,无不体现了红色金融工作者勇于开拓创新的智慧与精神品格。可以说,红色金融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创新史,“创新”最终铸就了金融事业的不朽业绩。

(五)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思想是红色金融基因传承的保障

在革命与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长期面临敌对势力经济封锁的威胁,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思想,独立发行自己的法定货币并建立内部自有的金融运行系统,激活根据地内部经济循环体系,同时利用贸易等经济手段建立外部金融联系,满足内外部资源的调剂需要。这些金融思想的运用,不仅成功打破了敌人经济封锁的威胁,发展了内部经济,而且有效防范了敌对势力利用金融系统对根据地经济的操纵,进而阻止了其对革命与抗战的破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思政元素进入金融学课堂有着明显的优势,我们可以根据历史记载,充分挖掘历史资料中的红色金融元素,契合货币制度变迁、金融体系构建、金融业务活动、金融风险管理等金融类课程内容,形成红色金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描述、分析,使红色金融完美融入金融学专业课的教学中。红色金融融入专业课,既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又可以做到对学生思政思维的培养。金融课程蕴藏思政教育,使得思政教育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形成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要做到思政元素进金融学课堂,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红色金融的基本概念,选定红色金融的特定历史阶段;其次我们需要通过多方途径搜集史料并进行分类,提取出包含红色金融的历史案例;然后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金融学原理编写红色金融案例;最后引导学生挖掘红色金融案例中的金融创新和思政元素。通过红色金融的案例教学,使金融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同时穿插思政元素的教育,可以达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般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审视红色金融的时代价值,使学生找到我国金融事业兴旺发达的“根与魂”,推广践行红色金融普惠为民的“初心”,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践行“金融服务时代”主题。

三、效果评价

为了评价内蒙古财经大学红色金融在金融类课程育人铸魂的效果,我们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3所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各50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见表2。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现场集中发放问卷,要求被调查者真实填写问卷内容,并现场回收调查问卷,之后对问卷内容进行统计分析。问卷第1个问题的统计结果显示,3所高校对红色金融在金融类专业课程的实施满意率依次为89%,72%和78%,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同学对红色金融进入专业课程的满意程度最高。问卷第2个问题的统计结果表明,3所高校同学均认为实施思政教育进入金融类专业课程中的难度在于教师对红色金融的案例设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红色金融案例分析的能力。问卷第3个问题的统计结果表明,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学生更喜欢教师根据红色金融运用到的金融学知识编写教学案例,其他两所学校的学生更喜欢依据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编写红色金融的教学案例。关于问卷的第5个问题,三所学校学生认为自己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提升的人数依次为50人、47人和46人。这一数据表明,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同学经过红色金融的专业课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综上所述,内蒙古财经大学红色金融在金融类专业课程的实施效果整体优于其他两校。经过红色金融专业课学习,内蒙古财经大学同学们的红色金融学知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均得到了提升。

表2 红色金融在金融类课程育人铸魂评价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

猜你喜欢
苏区红色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苏区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