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发展格局下,城乡融合逐渐成为我国宏观政策的重心,探索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存在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2006—2018年北部湾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基于此,选择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研究两者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①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存在正向且显著的正向关系,可以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设和发展,短期内效果更为显著,长期也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②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有限,短期内的作用效果不够显著,但长期来看存在乡村振兴倒逼新型城镇化的现象。最后,本文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北部湾城市群;PVAR模型
一、引言:
2020年提出“国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进一步提升城乡现代化,激发乡村的活力,强化以工补农、城乡互补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驱动战略”。《2021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加强推进城乡的融合发展,农村向城镇的现代化建设。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区域的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都为解决“三农”问题,符合新发展格局下激发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大部分学者认为两者是互为因果的,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振兴,乡村振兴的各要素都是新型城镇化不可或缺的。
二、文献综述
目前,为了解决城镇与乡村现代化的建设呈现出的“城市病”和乡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难题,关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其中主要集中于在省级维度对两者的空间集聚与人口流动两个视角进行研究。国外学者在对城乡发展研究起步较早,从Liptonm的“二元结构理论”[1],再到Friedmannj、Douglassm的“次级城市发展理论”[2]都强调城市对农村的经济影响,以城带乡成为主要乡村发展的重要道路。Brückner对于城镇化与乡村经济的关系研究中得出出现负效应,说明城镇化不一定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这是由于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关联度较弱[3]。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我国20世纪以来提出的两项“以人为本”的核心国家战略,还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一是从较宏观层面的体系构建、耦合度和对策进行研究,赵朋、胡宜挺通过对乡村经济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实证分析得出新疆地区新型城镇化对乡村经济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提出构建农村要素流动的协调机制的建议[4]。俞云峰、张 鹰在耦合协调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指出两者存在长期的协同性[5]。二是从微观层面,先通过实地调研对国家试点某一村镇或区域乡村进行特定研究,从人口布局、土地管理、产业分布等要素分析其发展现状,从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沈剑波、王应宽等通过对山东5个乡镇的采用综合评价法得出乡村的振兴对城镇的资本、产业的存在正向关系[6]。其次,对比国外的发展路径并吸取经验,冯丹萌、孙鸣凤通过对比欧洲、美国和日本三大发达国家的新型城镇化提出中国在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从法治、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劳动力转移以及人才力量等方面进行推进[7]。最后为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定量测度,孙志毅等人通过对城乡的差异性研究税收制度的城乡结构[8],还是雷娜 、郑芳传利用中国13年各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最终分析出各省乡村振兴都低于新型城镇化程度。
三、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的研究较为丰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求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突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核心。本文借鉴丁翠翠和沈剑波等的方法从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表1,可以充分展现国家和地区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研究还是处于初期,由于农村的数据不易获取。本文从国家农业农村局发布的乡村振兴的产业、生态、乡风和生活四个主要方面构建符合北部湾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指标体系表1,进而分析北部湾城市群时间演化格局。遵循数据获得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原则,采用熵值法计算以上两个指标的权重,熵值法是一个较为客观赋值法,结果更加精确和客观性。
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交互影响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运用PVAR模型估计方法,何蒲明指出用此方法可以长期影响预测两个变量的动态关系。从文献的梳理了解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且是在动态演变的。本文选取2006—2018年北部湾城市群的两者的具体指标体系,以不同角度分析两者的互动关系,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模型中i代表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六市;t为样本所涉及的年份,本文所选数据年份为2006—2018年;作为系统变量矩阵,是一个包含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二维向量;和分别代表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效应列向量;为随机扰动项,假定服从标准正态分布;γj为滞后第j阶的参数矩阵。
本文利用2006—2018年北部湾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进行PVAR模型估计,使用Stata16.0软件进行分析,对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分别取对数记为lnCU和lnVC。
(二)PVAR模型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的結论可以分析得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长期的互为因果关系,本文通过Pvar进行分析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且利用AIC、BIC信息,确定滞后两阶为最优选择,并进行动态面板GMM估计。由于变量之间存在内生性,所以选择滞后一期的变量作为工具变量,结果如表2。
从表2的回归结果得到,新型城镇化(lnCU)从滞后一阶的数据显示存在强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84在1%水平下显著,然而乡村振兴(lnVC)滞后一阶系数为0.180,但效果不显著,说明北部湾城市群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衔接性较弱。
从lnCU方程(2)中看到,新型城镇化的滞后二阶的系数为-0.005,说明对它自己短期影响更大,长期的积累效应不强,还存在一定的“反”作用,但影响不大;乡村振兴指标的滞后一阶与新型城镇化系数为0.118,滞后二阶系数为0.131,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无论长短期都会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从lnVC方程(3)结果分析,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滞后一阶系数为0.180,但对新型城镇化的滞后二阶系数为-0.171,说明乡村振兴的效果短期内与新型城镇化的正向影响较小,长期呈现乡村振兴倒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的关系。乡村振兴的滞后二阶系数为0.584,也说明在不是短期内可以直接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发展,长期积累效应更强。通过方程(2)和(3)可以得出结论两者长期内都会存在交互影响,北部湾城市群应该提高新型城镇化(lnCU)与乡村振兴(lnVC)的交互关系,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北部湾城市群的2006—2018年的数据分析,总结得出以下结论:①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存在正向且显著的正向关系,可以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设和发展,短期内效果更为显著,长期也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②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有限,短期内的作用效果不够显著,但长期来看存在乡村振兴倒逼新型城镇化的现象。可能是由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反面效果。③长期来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而且对于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更大,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呈现逐渐减弱的效果。
(二)建议
第一,新发展格局下,北部湾城市群作为广西唯一的国家级区域经济体,有着较于广西领先的城镇化与乡村发展基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战略时,把城乡融合、一体化作为战略的基础,在政策的制定的同时考虑产业的协同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目标等方面。
第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因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存在着相互的长期影响关系,协调发展就需促进城乡要素之间的流动和配置合理性。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各项条件都是处于广西的领先地位,也随着钦北防一体化的建设的提出,北部湾城市群要打造核心群带动周边城市群的辐射圈。利用人口、土地、资本的城乡流动性,以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还需加强乡村地区的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
黄婷(1999-),女,汉族,广西钦州人,广西财经学院本科在读,商务经济学方向。
基金项目:
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111548066)。
参考文献:
[1]Liptonm.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Urban Biasin World Deve lopment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2]Frdmannj,Douglass M.Agropolitan development:Towards a new strategy for regional planning in Asia.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5.
[3]BrücknerM.Economic growth,size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urbanization in Africa[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es,2012(1):20-36.
[4]趙朋,胡宜挺.新型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新疆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03):385-395.
[5]俞云峰,张鹰.浙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基于耦合理论的实证分析[J].治理研究,2020,36(04):43-49.
[6]沈剑波,王应宽,朱明,王恳.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J].农业工程学报,2020,36(03):236-243.
[7]冯丹萌,孙鸣凤.国际视角下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8):29-36.
[8]孙志毅,杨文静,倪甜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城乡税收制度改革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12):87-88.